<address id="ttjl9"></address>

      <noframes id="ttjl9"><address id="ttjl9"><nobr id="ttjl9"></nobr></address>
      <form id="ttjl9"></form>
        <em id="ttjl9"><span id="ttjl9"></span></em>
        <address id="ttjl9"></address>

          <noframes id="ttjl9"><form id="ttjl9"></form>

          首頁

          從2020年終復盤看2021新商機:8個趨勢、3個洞察、1種信仰

          資深UI設計者

          魔幻的2020年已經過去了,我們終于迎來了新的一年。站在2021年的開頭,本文作者對2020年進行了總結,盤點了2020年的8個趨勢熱點、預測了2021年的3個洞察以及為什么新經濟公司要做長期主義者,希望讀后對你有所啟發。

          充滿期待的2021年已拉開序幕,我決定為2020這一年中值得思考和回味的事情做個總結。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說:如果你不覺得去年的你是個蠢貨的話,說明你進步慢了。

          2020年的紅人新經濟領域,究竟經歷了哪些有價值的改變和進化?在我的記憶碎片中,瞬間涌現了下面8個趨勢熱點:

          • “后浪”崛起;
          • 明星紅人化;
          • 新國貨;
          • 宅經濟;
          • 社群賣場;
          • 下沉市場;
          • 紅人算法化;
          • CEO帶貨。

          再將上述8個碎片關聯起來,清晰呈現了3個行業洞察:

          1. “去中心化”是大勢所趨;
          2. 品效合一是必然選擇;
          3. “紅人”職業化,“職業”紅人化

          收集碎片,遵循規律,知行合一,我們漸漸踩準了時代趨勢。沒有預約,時代的機遇也不用刻意安排。

          約翰·列儂有一句話:“所有的事到最后都會是好事。如果還不是,那就是還沒到最后?!笔返俜颉滩妓棺鳛榧s翰·列儂的狂熱粉絲,在執掌蘋果公司的那些年里,將“長期主義”一以貫之。

          什么叫長期主義?“長期主義”的英文叫Long-termism,在我的理解中,就是不賺“短期的錢”,不接受“無戰略的盈利”,產品被視作“價值觀和信仰的載體”。

          8個趨勢熱點,3個行業洞察,和長期主義信仰,作為我這里復盤2020的基本脈絡。如果還沒有把復盤、反思當作習慣,也許你的工作還沒正式開始。行動時尊重未來的自己,復盤時尊重過去的自己。

          一、盤點2020年的8個趨勢熱點

          有人用一句話回顧2020年:“我們無數次凝視深淵,也無數次被深淵凝視?!蔽覀兒卧脒^,某些時間買個口罩那么難,回一趟家那么難,電影院開個門那么難,奧運會開個幕那么難……

          哪怕挑戰多多,2020年的新經濟熱點和亮點仍是層出不窮。

          1. 趨勢熱點之:“后浪”崛起

          2020年是一個重要時間窗口,95后、00后的年輕世代,即“后浪”們,正在形成新的流量中心。

          你在抖音、B站、快手上看到的,盡是一些諸如“爺青回”、“有內味了”、“AWSL”、“真香”這類新詞,類似李子柒、朱一旦、華農兄弟這些網絡紅人,不斷創造很多新的、有趣的東西掀起了“后浪”們的熱情。

          “后浪”們眼中的有趣,是隨心、隨喜的。

          比如,華農兄弟在院子里宰殺動物,一只公雞無意中路過,進入了視頻畫面,觀眾們一看,像是來送終的,于是“送終雞”的彈幕流行起來(跟韓國演員宋仲基的名字發音一樣),成為華農兄弟走紅的一個標配。

          農村生活的平淡無奇,可以在“后浪”粉絲的篩選、反饋之下,成為一個一個傳播力甚廣的紅人標簽。

          任何可以調侃的素材,刺激笑點的瞬間,在“后浪”們眼里,都可以作為話題,作為一種小眾愛好,凝聚粉絲,積聚流量。他們時刻想知道,這世界上還有哪些未知的生活方式。

          流量向哪里遷移,商業也隨之發生變革:流量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誕生了亞馬遜、淘寶和京東商城;流量從PC端轉移到移動端,由于移動端可以隨時在線、隨處定位,誕生了美團、餓了么和滴滴;流量從四面八方向紅人、意見領袖身上轉移,天下秀、B站、完美日記逐漸成為焦點。

          2. 趨勢熱點之:明星紅人化

          2020年,很多一線紅人逐漸“明星化”,部分一線紅人“帶貨”流量遠超過一線明星,有淘寶主播、有脫口秀紅人主播活躍于熱播綜藝,受關注度都不輸影視明星。

          很多影視明星在疫情之前就遭遇“失業潮”了,他們不斷尋求新的出路,比如主動進入直播電商領域,商業效果反而不敵那些一線紅人,于是出現了“明星失業、紅人補位”的聲音。

          影視明星是否真的被草根紅人打???這不是重點。明星主動進入電商直播間給消費品牌“帶貨”,已經不是新聞了。

          明星帶貨和紅人帶貨的消費邏輯大不相同:紅人帶貨就是物美價廉,高性價比,鄰家女孩真誠推薦;明星帶貨則撬動了粉絲們的“養成心態”,粉絲要支持偶像(愛豆)成長。

          直播帶貨的最大商業阻力,大概就是“人紅貨不紅”了。很多影視明星的粉絲量特別大,也積極嘗試直播帶貨,但翻車的情況不少。影視明星往往太過表現自己,搶走了觀眾本該對產品(品牌)的注意力。

          這就像演員和推銷員的區別,一個推銷員可以成為很棒的演員,可是演員不一定能成為很棒的推銷員。因為推銷員要同時做到讓人鼓掌叫好,讓人愿意掏錢買單。演員就不擅長做后一點,這就是隔行如隔山。

          重點是讓產品成為關注焦點,而不是賣東西的人本身成為關注焦點。很多重要的內容細節,建議參考我之前的文章《為什么你的直播帶貨賠錢了》。

          3. 趨勢熱點之:新國貨爆發

          在2020年天貓“雙11”成交過億的品牌里,有16個是入駐天貓不到3年,其中大部分是新國貨品牌;同時,諸如大白兔奶糖、回力運動鞋、謝馥春、百雀羚、馬應龍這等祖母級品牌,也正在經歷一輪復蘇。

          按照《彭博商業周刊》的觀點這背后的最大推手就是95后、00后新世代消費者,因為從2019年開始,95后和00后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費群體,這個趨勢會一直持續到2030年。

          95后、00后是中國“正?!币淮拈_始,他們沒有物質匱乏的記憶,也不缺機遇,所以,不用顧慮這顧慮那,而折疊自己、迎合別人,屈就周圍環境。他們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好自己。

          95后、00后是“去中心化”的一代,他們眼中已經沒有大眾品牌、國民偶像了,他們接受信息的來源主要是社交網絡、紅人社群,他們買東西、看東西,幾乎都會給自己打標簽,將自己與蕓蕓眾生區別開。

          “后浪”們對品牌認同度普遍降低,不是品牌變得不重要了,而是品牌觸達“后浪”消費者的路徑不同以往了。

          現今,在年輕消費者的購物“決策鏈”中,從興趣激發(即“種草”),到研究比價,到下單購買,最后到分享裂變,處于中心位置的,是社交APP和社交紅人。絕大多數的“后浪”消費者在進入銷售渠道前已經做好了購買決定,在美妝和3C數碼品類,這種趨勢尤其明顯。

          過去,品牌公司那種廣告轟炸+明星代言的常規做法,依然可以奏效,但是效費比已經大大不如從前了。

          在這個變化中,娛樂圈也大受沖擊,已經不可能再打造類似“四大天王(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那樣的全民偶像。相反,紅人主播、紅人博主、紅人UP主們更加契合“后浪”們的胃口。

          4. 趨勢熱點之:宅經濟效應明顯

          “宅經濟”是2020年一個熱詞,新聞媒體談了很多。“后浪”們的孤樂主義持續升級,宅起來,線上解決一切問題。

          • 2017年,美團外賣服務了1.3億單身“孤宅”人群;
          • 2018年,國內的游戲總用戶數達到6.26億,其中“孤宅”用戶貢獻了一大半銷售額;
          • 2019年,天貓“雙11”的進口商品,不是嬰兒奶粉,不是高科技產品,而是進口貓糧;
          • 2020年,紅人新經濟迎來引爆式增長,游戲主播、紅人博主UP主開始成為一種成熟職業,諸如導購、教師甚至菜農等360行紛紛“紅人化”。

          “后浪”們普遍有一種“孤樂主義”心態,與其在人群中委曲求全,寧愿選擇自己宅起來。阿里研究院的數據顯示,95后、00后人群當中,一個人看電影的比例高達54%,一個人叫外賣比例達到了33%……

          所以,阿里電商系統開始推一人食、一人租、一人旅行、一人火鍋以及迷你小家電、自助唱吧等等。這是一種“單人的樂活模式”,更是一種新的商業布局。

          這個商業生態包括遠程辦公(阿里釘釘、騰訊文檔、華為云WeLink)、網購電商(京東、淘寶天貓、拼多多)、社交社區(微信、陌陌、西五街、小紅書),資訊服務(頭條、百度、騰訊新聞)、外賣生活(美團、餓了么、58同城)、娛樂視頻(抖音、快手、優酷)、網絡游戲(騰訊游戲、網易游戲)、在線教育(學而思、新東方、簡書)、金融理財(螞蟻金服、東方財富)等等……

          這個商業生態更是包括眾多頭部、腰部和精致的納米紅人,以及背后的7億粉絲群體,構成了線上最具人氣的商業流量中心。當城市越來越大、新經濟生態越來越成熟、人際交往越來越虛擬的時候,“孤獨的城市動物”正在催化各種商業創新。

          5. 趨勢熱點之:社群賣場興起

          2020年,紅人導購已經成為零售行業的重要武器。紅人導購最關注的,是社區團購,就是圍繞一個線下社區,以近距離社交為起點,來發起團購。

          每一個導購員就是一個帶貨紅人,早上在社群里推“超劃算的爆款產品”用于鞏固鐵粉,晚上發布打折信息,定時發問候紅包(現金+菜品折扣)用于培養用戶習慣。

          一位叫香帥的金融課紅人教師,講過一位“皮皮媽媽”,特別能干,她與附近幾個小區的團長合作,沒有依靠任何平臺,利用微信群建立了近千人規模的“團購合作社”——他們幾個團長,本身有超市采購、機場免稅店、糧油食品企業的工作背景,有很多供應鏈資源,可以與廠商直接對接。

          他們每周組織團購5次左右,商品品類覆蓋蔬菜、水果、肉蛋奶,甚至是羽絨服、化妝品、品包包。

          傳統零售的接觸用戶過程,是漏斗型的一級一級篩選用戶,先要廣泛搜羅用戶,然后從眾多用戶里進行精準定位,找到并影響目標用戶,從目標用戶里篩選潛在用戶,再找到普通用戶,最終獲得忠誠用戶。

          社群零售的接觸用戶過程,是寶塔型的一級一級影響用戶,要先去找到忠誠用戶,通過忠誠用戶去找到并影響普通用戶,通過普通用戶再去影響潛在用戶,最終向廣泛的目標用戶擴大影響。

          傳統零售是“越篩選越小眾”,社群賣場是“越影響越大眾”。

          6. 趨勢熱點之:深挖下沉市場生態

          過去,很多創業者總是講“工匠精神”,要精工細料、要死磕細節。但這是要成本的,產品貴到了一定程度,你的市場很難走出北上廣深,商業的可復制性也沒有了。比如,30元一杯的星巴克是無法下沉到小縣城、小鄉鎮的。

          如果你有打江山的那個霹靂手段,將效率做到感人,將價格壓到骨頭,從一線都市到六線縣城鄉鎮,你都有辦法搞定,讓現存的、潛在的對手都怕你,那就算你厲害。

          看看中國地圖,查查政府官方網站,可以清楚看到未來消費市場新的增長引擎,主要來自于國內2856個“縣”、41658個“鄉鎮”、662238個“村”,他們沒有高房價或高租金的困擾,可支配收入并不低。

          甚至有人直言,藏在縣城的萬億生意,尚未被充分發掘?,F在的下沉市場越來越好,一個賣大雞排的本土品牌,門店數量已經超過麥當勞,一個做刨冰起家的本土品牌,門店數量也超過了星巴克。

          我看,突破下沉市場的核心方法論就一句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拉客賣貨。這個巨人就是當今中國強大的數字商圈生態。

          有人認為,騰訊、阿里巴巴、天下秀、滴滴、美團都在做一件事,就是“線上商圈基礎設施建設”,它們在各自的領域里“鋪路”和“修橋”,而且這個“線上商圈”是沒有城鄉界限的。

          現今1美金的平均快遞成本就可以通運全國,品牌也可隨時隨地觸達8億網購用戶。超過100萬的紅人,透過IMS天下秀平臺直線對接萬千消費品牌,紅人逐漸成為一種主流的且大受歡迎的新興職業。

          現今,想要開創一個新消費品牌,包括產品的研發設計、制造、物流、營銷等環節,都會出現專業化的服務商。你只需要專注洞察、連接及服務好用戶,將用戶或者消費者變成粉絲,集中精力做品牌就好了。

          哪怕你身處遙遠的深山、疆域的邊緣、城市的角落,只要你懂需求、會表達、能溝通,就可以打造個人IP,直連消費品牌,除了紅人主播可以帶貨,可能一篇好文章、一張好圖片甚至一曲好音樂,都可以賦能品牌,都可以帶貨。

          很多農村小哥、小鎮青年、偏遠地區的民宿業者,靠短視頻帶貨賺錢,或是打農家樂廣告招徠游客,已經非常普遍了。

          7. 趨勢熱點之:紅人算法化

          2020年9月,《人物》雜志刊登了一篇熱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近幾年來外賣平臺通過算法系統壓縮送餐時間,建立了一套“超時罰款”規則,使得騎手的工作難度越來越大,甚至越來越危險。送餐小哥活在了算法里,壓力很大,網絡紅人可能也不輕松,紅人要怎么當,算法來告訴你。

          2020年,幾乎所有互聯網平臺都拋棄了按照純時間線排布內容的算法,改用打亂時間線的智能算法推薦(最保守的微信公眾號也邁出了這一步)。

          比如:B站首頁默認就是推薦模塊,哪怕用戶訂閱列表里的所有紅人全停止更新了,也不影響消費者(粉絲)獲取源源不斷的感興趣內容。

          比如:抖音的分發機制也變得更加務實,紅人創作的內容投喂給算法,算法再分發給用戶,用戶不會在乎哪個紅人創作的,用戶只在乎自己的口味。

          創業者們一定要知道,內容消費,就是當我們刷抖音、微博、微信看到內容的時候,這些消費是目前為止互聯網里面最大的消費,而這些內容的源頭是紅人博主、主播、UP主。最終靠什么發掘其中的商業價值?

          答案是:算法。

          Google的商業算法,很好理解,就是用戶在搜索引擎里搜過內衣,好的,網頁打開之時,就會看到很多內衣的消費選擇。

          Facebook的商業算法,就是另外一種套路,用戶可能曾在社交平臺上對一個汽車產品點贊,但他的個人頁面上,可能會出現完全沒什么關系的度假村內容,因為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知道你是誰,就必然需要什么。

          紅人新經濟時代的算法策略,將紅人和場景當作“廣告位+新貨架”。你看到的那些紅人,本質上是一個個算法。 你透過直播互動的數據沉淀,清楚知道用戶(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在一種生活方式的背景下,用戶想要什么,就很清楚了。

          紅人為什么會變成算法?

          在一個時間段內,哪一個產品最好賣?哪一個定價最好賣?哪一些臺詞最好賣?哪一些包裝最好賣?同時,如何應對直播用戶的問答?怎樣的問題需要怎樣的臺詞、演示細節進行匹配?如何持續改良行為模式,提高直播效率?……

          這些都是靠背后動態沉淀的大量數據,進行矯正、優化的。如何駕馭這些數據,靠的就是一套好的算法?!耙痪€紅人們”的一言一行、一個眼神,都是基于直播間人氣、銷售轉化等等數據指標,進行算法矯正的。所以,“一線紅人們”就是一個一個人格化的算法。

          Google、Facebook以及紅人新經濟時代的商業算法,決定了用戶最終會看到什么內容。

          Google的推薦系統,基于用戶搜索行為,包括搜索的歷史記錄等等;Facebook獲取的,是用戶的社交信息,像是居住地、性別、職業,還有用戶在平臺上的點贊、留言;紅人直播模式獲取的,是基于紅人、粉絲互動呈現的生活方式數據。

          • 搜索商業算法,瞄準你想要什么;
          • 社交商業算法,瞄準你是誰,然后一定會需要什么;
          • 紅人商業算法,瞄準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方式,自然需要什么。

          需要更多深度觀察,請參閱我之前的文章《算法時代,偉大的公司如何癡迷于客戶》。

          8. 趨勢熱點之:CEO帶貨潮

          2020年的消費市場,典型特征就是“看人下單”,每一個內容賬號的背后,每一個紅人主播、博主、UP主的背后,都是一個細分消費市場。

          “后浪”消費群體主要透過社交分享,實現了基于人與人之間信任關系的購買。淘寶的直播帶貨,快手的達人賣土特產,小紅書的大V種草,西五街的新品測評,以及拼多多的熟人推薦,都是看人下單(而非看品牌下單)的邏輯。

          CEO們(甚至很多政府官員)紛紛走上一線,親自進直播間賣貨,不一定是要拿到多少銷售額,更重要是,贏得需求洞察上的話語權、產業鏈上的主導權、公司命運的主宰權。

          需求洞察方面,近年快速崛起的喜茶、完美日記,幾乎都是CEO直接主管內容團隊,每天都在網上跟消費者接觸,沉淀了更多源于用戶的意見,這就有了在需求洞察上的話語權。

          尤其是那些年輕創業者,因為預算有限,會選擇低成本、紅人化的品牌推廣,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紅人(意見領袖),把流量導向產品銷售,經過多次轉發、傳播,這些紅人CEO不僅給企業省下巨大的廣告開支,也讓年輕消費者覺著他們和自己貼得更近了。

          這個商業效果,是不能用帶貨金額來計算的。產業鏈話語權方面,很多紅人主播直接繞過了品牌,讓廠家直接供貨,李子柒、薇婭是這樣。也有一些紅人主播甚至直接繞過廠家,自己做供應鏈。

          多年以前,比爾·蓋茨曾經表示:“要么電子商務,要么無商可務。”可是,現在已經不是B2C了,而是直接繞過商家,從供應商那里買東西,甚至自己做供應鏈。紅人直播帶貨給電商運營效率,帶來了革命性的升級。

          組織動員方面,CEO親自直播賣貨,也是要贏得公司命運的主宰權。這給人一個清楚信號,“老板都直播帶貨了,這么拼,你為何不積極跟上?”這不僅是一種廣告效果,更是一種“全員營銷”的動員能量。

          總體看來,CEO主動直播帶貨,主動參與內容創作、與粉絲(消費者)對話,這種迅速收集消費需求、匯攏資金、按需生產、分發商品的模式,效率遠高于傳統電商。

          可以預期,未來紅人直播帶貨將會成為新消費品牌的新常態,而CEO直播帶貨也將成為給公司“立人設”的一種靈活方式。需要更多內容細節,請參閱我之前的文章《董明珠直播帶貨20萬,其實是賺到了“2個億”》。

          二、面向2021年的三大洞察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紐斯林·福爾哈德說過:“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收集到足夠數量的碎片,并努力積累到這些碎片之間的關聯性。”

          華為輪值CEO徐直軍直言:“經驗是華為最大的浪費。”不要輕易放過一段經歷和經驗,如果能夠從每一段經歷和經驗中沉淀一點未來可能用得上的思考,積累下來就是大智慧。

          2020年的趨勢熱點當中,可以呈現三大洞察:

          1. 流量“去中心化”是大勢所趨

          去年疫情期間,物流受阻,電商平臺的效率發揮不出來,“社區團購(紅人導購)”進來補位;孩子上學的節奏受影響,紅人教師(和助理們)可以P2P(一對一)進行輔導;公司難以集體辦公了,小團隊一個個可以自行組織工作任務,即“去中心的自組織”……

          紅人新經濟領域的“去中心化”,十幾年來是一以貫之的。

          十幾年前的紅人,主要是傳統媒體(營造出格事件)催化走紅的;后來,有了博客、視頻網站,你要走紅還得靠平臺的編輯優先推薦;有了社交媒體,諸如Papi醬、雪梨等人,靠生活調性走紅;現今,大量紅人主播承接了短視頻和直播興起的勢能,比如李子柒、手工耿、李雪琴,主要靠優質內容走紅。

          紅人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呈現方式,除了紅人、意見領袖之外,某個物品、某個品牌、某個地方、某樣美食、某一首歌,甚至某個虛擬形象都可以成為紅人主體,進而與粉絲建立起穩定關系,促進了消費變現。

          什么叫“去中心化”?

          我舉兩個例子:過去,村里就你家有一部固定電話,好的,你家很快成了村里與外界聯系的中心節點;現在,人人有一部智能手機,人人都成了信息節點,那個連接效率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那么,最有價值的就是那個掌握大家聯系方式的人。

          你上視頻網站下載電影,你要下載的那個電影,并不是存在視頻網站的服務器(中心平臺)上,而是存在無數人的電腦上。

          視頻網站只是維護了一張列表,上面記錄著:誰的電腦上有哪部電影,當你的電腦要下載一部電影時,會自動查一下這張列表。那么,最有價值的就是那個掌握大家資源列表的人。

          去年,我們公司被“百萬紅人”送上A股主板市場。天下秀不是中心化的商業強權,而是掌握了紅人資源列表,進行“去中心化的商業賦能”。

          據克勞銳《2020年中國紅人發展年報》顯示:綜合了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紅書、B站、淘寶直播數據發現,2020年粉絲量大于1萬的紅人數量已經達到了900萬+,而這些紅人日均產出內容數量達到了3750萬+。

          為什么品牌需要我們?

          因為品牌需要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場景,連接正確的紅人,以正確的傳播方式(文字、圖片、視頻)出場。

          為什么紅人需要我們?

          因為紅人也需要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場景,連接正確的品牌,釋放商業價值。這么多的“正確”搭配在一起,就需要有大數據和算法進行精準匹配,而我們就提供了這樣一種能力。

          2. 品效合一是企業的必然選擇

          過去的品牌公司會有一個基本考量:營銷推廣、品牌運營是兩個維度的,(營銷)追求銷售效果or(品牌)追求企業調性?預算該怎么投,怎么平衡這個比例?長期以來,是非常傷腦筋的。

          2020年則是實現品效合一的關鍵一年,其中的重要變量就是紅人。紅人就是把“粉絲”還原成“消費者”的那個物種,品牌則千方百計找到最合適的紅人幫忙。

          為什么紅人商業(紅人廣告+直播電商)可以促使品效合一的加速到來?背后有兩個核心邏輯:

          1)效果革命

          紅人增進了交易效率的空前提高,過去,從產品到消費者,要經過多層渠道商、經銷商,到零售店,最后被消費者看見,決定會不會買,這是一個很長的決策鏈條。

          過去的交易方式,付款需要輸入密碼,網銀需要用 U 盾來支付,現在這些步驟都省略了,刷個臉就行了,甚至可以免密支付。

          現在,從產品到消費者,只需要一個直播間,只經過一層物流。除了消費鏈條大幅縮短,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連通效率大大提高了。

          如今所有的直播帶貨,從帶寬、運算、支付、成交,到最后的朋友圈發文炫耀,一個人從決策到購買的鏈路縮短到3分鐘之內——這是中國互聯網歷史上完全沒有過的。

          2)品牌革命

          紅人作為現今最重要的內容生產者,是廣告位+新貨架的完美合體。本質上,一切的表達都是文案,一切的產出都是創意,一切的產品和品牌都是內容,一切的內容都是廣告。

          近幾年來,消費品牌紛紛借助紅人流量,給自身品牌進行“人格化”賦能,要使消費者不僅僅將品牌當作一個僵化的標簽,而是一個可交流、有溫度的人格IP。

          商業的本質就是消費者的注意力在哪里,產品就在哪里。聰明的品牌越來越清楚,能支持自己走得更遠的其實是粉絲,而不是哪個標簽或者LOGO。

          3. “紅人”職業化,“職業”紅人化

          2020年,是紅人職業化、職業紅人化的重要一年。

          無論你是什么學歷、什么出身、什么背景、你喜歡什么、擅長什么,你都可以把自己擺在網絡平臺上,被所有人看見。比如有很多五星級酒店大廚,因為有一門烹飪的手藝,通過短視頻教會更多人做家常菜。

          也有很多優秀的老師,把黑板搬到了網上,做更廣泛的知識普及;還有醫生、化妝師、心理學家、裝修工人等等,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專業經驗,獲得很多人的喜愛。

          紅人的“準入門檻”確實不高,只要你有手機,注冊一個賬號,就可以開始發視頻,開直播。但還有一個事實是,步入社會之后,我們說一個行業,一份工作的“門檻”高低,不僅體現在“準入門檻”,更在于職業化。

          什么是職業化?不是在工作技能上有多高超,而是你學會把自己的生活人格和職業人格分開。在合適的地方,合適的時候,扮演合適的角色。

          任何人把自身的優勢發揮到,都可能成為焦點。但是,能不能長久在里面待下去,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背后仍需要有專業化的技術(數據、算法)引導。前面講過,算法可以教你怎么做好紅人?

          算法之外,更重要是你要用自己的本心與這個世界碰撞。

          你隨意的一個感受瞬間,分享一首曲子,或者發一條微博、朋友圈、小紅書、抖音,都在向身邊的人傳達著你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能被人忽略,可能被人厭煩,也許,也許,你也會被人喜歡,被人關注,被人模仿。只要你是認真的,世界上總有一直喜歡你的人。

          那些一直喜歡你的人,就是你的價值觀同盟,你也可以成為他們的品味代言人,這也是紅人的核心本質。人人都有機會成為紅人,無疑你也可以,流量和效果不用花錢買,你的口碑和影響力會自然擴散,成為你的私域流量。

          給自己的觀點找到知音,讓自己的(內容)產品遇見懂你的人,這是“紅人”職業化+“職業”紅人化的內在本質。

          三、1種信仰:為什么新經濟公司要做長期主義者

          所有的美好都是與你環環相扣的,只是需要時間。

          復盤2020,進擊2021,但是我們不會忘記,把時間和信念投入到能夠長期產生價值的事情上,我們始終是長期主義者。

          我的理解當中,長期主義不是一個策略選擇,不是你想要什么,不是你賭現在收獲or未來收獲,而是一種繞不過去的必然堅持。

          1. 唯有長期主義者,才能踩準風口

          我說唯有長期主義者,才能踩準風口,可能有點反直覺。

          你看2020年的直播電商引爆行情,從紅人到明星、企業家、店主店員,無人不直播,無商家不轉型邁入直播電商,大家都要搶這個風口,但真正賺錢的是極少數人。

          你以為紅人主播、直播電商是“風口上的豬”,但被風吹起來的,一定是長期主義者。這個領域人家已經深耕十幾年了,以前默默無聞,現在終于成功了,你說風口來了,可是,風口就是人家做出來的。

          紅人,是消費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最連接者。

          但是要實現這個連接,并不容易。你要匹配紅人與品牌,就要有最完整的紅人資源清單;你要精準找到人、貨、場的優化組合,就要對紅人價值合理評估;你還要有專業的紅人孵化機制,以及針對不同需求建立傳播矩陣、策略組合,這都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

          我們去年獲得了不錯的發展成就,你覺得這是站在了風口上,但是背后十幾年的長期準備,很少有人看見。

          很多看起來像是風口的東西快速到來,那些沒有準備的人,或者沒有考慮好的人,或者盲目去應戰的人,他一定會嘗到非常多的失敗。因為任何行業機會都是螺旋進化的,一邊發展,一邊洗牌。

          2. 長期主義是反人性、磨心智的

          真正的長期主義者專注做一件大事,而這件大事一定是一直默默取得進展,這個過程是反人性、磨心智的。

          “股神”巴菲特總是把自己的投資策略(長期投資、價值投資)開誠布公,貝索斯有一次忍不住問:“你的策略這么簡單,為什么大家不照抄你呢?”

          巴菲特的回答耐人尋味:“因為沒有人愿意慢慢變富。”人性啊,顯然更喜歡見效快的努力。

          長期主義者多年專注一個細分領域,不敢越雷池一步。

          日本人建筑做得好,日本水泥有100多種。法國人面包做得好,法國面粉有100多種。你離開專業,就所知有限了,不能總聽人講故事,那些講故事的人大多是業余的,他們的故事也只是科普水平。

          有人問我,我公司為何不簽約、捧紅一些自己的紅人?我說:“我公司沒有紅人,也不去簽約和捧紅某一個紅人。但我有紅人大數據平臺,做了亞洲范圍內的自媒體排行榜,甚至教紅人怎么成長。

          這是我們作為大數據公司、平臺公司所應該做的事情”,長期專注,其實是最磨練心智的。

          堅守是最不容易的,做好一個企業需要10-20年時間。如果你想做到,可能需要30-40年時間。一個堪稱偉大的企業,必須要有50年以上的歷練。

          在我關注的領域里,基本十年能有一個結果都算比較快了。

          四、總結

          最后,我想再重復一遍:“很多關鍵時刻,會有一些運氣,比如當下的直播電商熱潮,但都不會影響大局。你要保持長期的集中心力建立護城河,也就是那些改不了、奪不走、丟不掉的東西。

          真正的長期主義者,不管潮起潮落,人來人往,這些長期不變的東西,就是你公司的基本盤。”

          文章來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作者:IMS李檬

          藍藍設計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2021年度最佳配色---亮麗黃在空間、界面設計應用

          周周

          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個新的開始,更加有活力,更加有生機,生活像亮麗黃一樣靚麗而多彩,像灰一樣靜謐而不失優雅。

          初識數據可視化—圖表(基礎篇)

          周周

          在B端設計中,數據可視化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需要和數據打交道,但是很多設計師不懂可視化當中不同用途的圖表規范,只是單純設計出好看的數據圖表,卻不能給用戶帶來更多的信息和價值。

          因此掌握數據可視化能力是設計師必不可少的一個技能,然而目前國內互聯網對于數據的教學不夠全面,這讓很多B端的設計師很苦惱,所以今天我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大家分享一下--“數據可視化之圖表設計”,為大家梳理一套完整的數據可視化的框架,以及關于可視化設計的基本準則和規范。幫助大家理解什么樣的數據對應什么樣的圖標,了解顏色的意義,知道數據排版的要點。

          一、基礎概念

          將不可見的數據轉化為可見的圖形和符號,從中發現規律和特征,以獲取更多的信息和價值。

          在當前互聯網的時代下,一頁圖可能對標一個龐大且復雜的數據表格,按照人類本身對圖的記憶遠大于對抽象文字的記憶,所以我們要學會讓數據說話,數據可視化除了“簡潔直觀”,還可有容易理解和記憶、傳遞信息更豐富的特點。



          接下來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制作數據可視化圖標?首先規范的流程是最好的前提,下面的工作流程結合我自己的經驗和日常企業的數據分析場景,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參考,我們就可以步步為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返工,保證設計質量和項目進度。

          二、選定可視化圖標

          很多小伙伴在做可視化圖表設計過程中,肯定遇到過這樣的困擾,發現自己做完的圖標并未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意圖,也無法傳達自己的意圖,圖表通常讓用戶看完困惑不已,主要問題出現在分析的維度沒有找準或定義的比較混亂,面對B端龐大復雜的圖標,同樣的一個指標的數據,我們從不同維度分析就會出現不同結果。用一句古話來形容:橫看成嶺側成峰。


          國外專家Andrew Abela曾整理了一份圖表類型選擇指南圖示(如下圖),他把數據的關系分成了4種類型,幫助我們去選出合適的圖表來呈現。

          上圖向大家展示了數據分析常用的4個維度,我們在選定數據指標后,我們需要和數據產品經理溝通我們核心需求,是我們想通過可視化向用戶傳遞什么價值信息。上圖引導我們從“聯系、分布、比較、構成”四個維度更有邏輯的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在進行圖表設計時首先進行需求的分析,熟悉數據并且明確數據要展現出來的信息,然后選用合適的圖表來進行數據的展現。

          聯系:數據之間的相關性

          分布:指標里的數據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圍、表現出怎樣的規律

          比較:數據之間存在何種差異、差異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構成:指標里的數據都由哪幾部分組成、每部分占比如何

          考慮到日常企業的數據分析場景,圖中有些圖表使用頻率是非常低的。所以我參考了上圖的部分內容,對其進行了總結,重新整合成三個維度

          圖表的作用,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看懂數據。選擇什么圖表,需要回答的首要問題是『我有什么數據,需要用圖表做什么』,而不是 『圖表長成什么樣』 ,根據數據選用合適的圖表展現來把數據的信息傳達給用戶。因此我們從數據出發、熟悉每種圖表的定義、適用場景、優缺點,從功能角度對圖表進行分類,這樣才能快速選擇合適的圖表。

          2.2.1 比較類圖表

          (1)柱狀圖

          定義:柱狀圖是一種以長方形的長度為變量的統計圖表。長條圖用來比較兩個或以上的價值(不同時間或者不同條件),只有一個變量,通常利用于較小的數據集分析。

          特點:

          1、這個分類不限于地區、品牌等,可以是一個時間周期;

          2、數量控制在5-12條最佳;

          使用建議:

          (1)使用合適的寬度去適配柱條的寬度

          當柱子太窄時,用戶的視覺可能會集中在兩個柱中間的負空間,而這里是不承載任何數據的。寬度推薦使用在1/2 柱寬到 1 柱寬之間,但也要視情況而定。

          (2)不推薦采用全圓角

          柱形圖可以有適當的圓角,全圓角則有可能歪曲可視化圖表的表達,用戶可能無法明確是圓心還會頂點作為峰值。

          (3)不要使用非水平和豎直的文字標注,也不要使用轉行

          有時坐標軸上的注釋文字會很多,所以很多人為了妥協,在小空間內顯示出所有的文字標注內容,而使用傾斜的文本,或者將文本轉行處理。

          不要用過于復雜的設計形式,數據可視化的第一要義是簡單易懂,所以在遇到標簽文字過長時,可以采用將柱狀圖轉化為條形圖

          (2)條形圖

          定義:條形圖是用寬度相同的條形的高度或長短來表示數據多少的圖形。條形圖能夠使人們一眼看出各個數據的大小,易于比較數據之間的差別。當條目較多,如大于12條,移動端上的柱狀圖會顯得擁擠不堪,更適合使用條形圖。

          特點:

          1、與柱狀圖類似,只是交換了X軸與Y軸位置;

          2、多用于豎長的顯示區域,例如手機端、大屏的一側;

          3、多用于top排行或分類名稱較長的情況;

          4、數量一般不超過30條,否則易帶來視覺和記憶負擔

          使用建議:

          (1)采用有序排列,軸標簽右對齊

          對多個數據系列排序時,如果不涉及到日期等特定數據,最好能符合一定的邏輯用直觀的方式引導用戶更好的查看數據。

          可以通過升序或降序排布,例如按照數量從多到少來對數據進行排序,也可以按照字母順序等來排布。總之,按照邏輯排序可以一定程度上引導人們更好地閱讀數據。

          (2)標簽直接顯示在柱體上

          條形圖還可以通過省略橫軸和縱軸,并直接在柱子上表明數值,來降低數據墨水比,進一步提高信息的獲取效率。

          (3)折線圖

          定義:用于顯示數據在一個連續的時間間隔或者時間跨度上的變化,它的特點是反映事物隨時間或有序類別而變化的趨勢。折線圖分為直線折線圖和曲線折線圖。折線圖可以清晰的反映數據是遞增還是遞減、增減的速率、增減的規律(周期性、螺旋性等)、峰值等特征。

          特點:

          1、橫軸如果不是表示連續數值,折線圖的意義不大

          2、數量一般不少于3條,否則用柱狀圖更合適

          使用建議:

          (1)反映事物隨時間或有序類別而變化的趨勢

          折線圖看的是趨勢,所有不是有序類別的不適合使用折線圖

          (2)視覺美化

          折線圖可以清晰的反映數據是遞增還是遞減,不能和面積圖累計的概念混淆,由于折線圖放在界面上的視覺重量很弱,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添加微漸變加重視覺。

          (4)面積圖

          定義:面積圖又叫區域圖。它是在折線圖的基礎之上形成的, 它將折線圖中折線與自變量坐標軸之間的區域使用顏色或者紋理填充,顏色的填充可以更好的突出趨勢信息,需要注意的是顏色要帶有一定的透明度,透明度可以很好地幫助使用者觀察不同序列之間的重疊關系,沒有透明度的面積會導致不同序列之間相互遮蓋,減少可以被觀察到的信息。

          使用建議:

          (1)不要超過7個序列

          當數據系列過多時,往往造成用戶難以觀察的痛苦,所以建議使用堆疊面積圖時數據系列最好不要超過7個。

          (5)分組條形圖

          分組條形圖屬于條形圖的一種,又叫簇狀條形圖,是一種以不同分組高度相同的長方形的寬度為變量的統計圖表,每個分組中的柱子使用不同的顏色或者相同顏色不同透明的方式區別各個分類,各個分組之間需要保持間隔。

          特點:

          (1)適用場景

          分組條形圖適用于表達相同分類不同組別的數據,或者相同組別不同分類的數據,簡而言之,就是根據一個相同變量的不同分組進行數據表達。

          (2)不適用場景

          分組條形圖不適合用于表達分組過多的,數據量較大的數據,也不適合用于表達趨勢類的數據。

          (6)雙向條形圖

          定義:雙向柱狀圖又叫正負條形圖,是使用正向和反向的柱子顯示類別之間的數值比較,其中分類軸表示需要對比的分類維度,連續軸代表相應的數值。

          (7)玫瑰圖

          定義:一種圓形直方圖,使用半徑長短表示數值大小??梢栽谝曈X上夸大數據之間的差異。

          特點:

          1、由于面積等于半徑的平方,玫瑰圖會將數值之間的差異放大

          2、南丁格爾玫瑰圖不能用于表示占比構成

          3、數量:一般 不超過30條,否則易帶來視覺和記憶負擔

          (8)雷達圖

          定義:雷達圖又稱為蜘蛛網圖、網絡圖,蜘蛛圖,星圖,是以在同一點開始的軸上顯示的三個或更多個變量的二維圖表的形式來顯示多元數據的方法,所有這些方面都可以類似地量化,常用于排名、評估、評論等數據的展示,比如我們玩王者榮耀中英雄的各項性能指標。

          特點:

          1、指標得分接近圓心,說明處于較差狀態,應分析改進;指標得分接近外變現,說明處于理想狀態

          2、數量控制在5-8個最佳

          (9)子彈圖

          定義:對比分類數據的數值大小以及是否達標

          特點:

          1、可以通過標記刻度區間,來進行更好的評估

          2、數量控制在10個以內

          (10)漏斗圖

          定義:由多個梯形從上而下疊加而成。從上到下的項有邏輯上的順序關系,梯形面積表示某個業務量與上一個環節之間的差異,通過漏斗各環節業務數據的比較,能夠直觀地發現和說明問題所在,為決策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特點:

          適用于業務流程比較規范、周期長、環節多的單流程單向分析,不適合表示無邏輯順序的分類對比

          使用建議:

          (1)漏斗圖不是表示各個分類的占比情況,而是展示數據變化的一個邏輯流程,如果數據是無邏輯順序的占比比較,建議使用餅圖更合適。

          (2)可以根據數據選擇使用對比色或同一種顏色的色調漸變,從最暗到最淺來依照漏斗的尺寸排列。切記,不要添加許多圖層和顏色造成漏斗圖難以閱讀。


          比較類圖表總結

          2.2.2 構成類圖表

          (1)餅圖

          定義:用于表示不同分類的占比情況,通過弧度大小來對比各種分類,將一個圓餅按照分類的占比劃分成多個區塊,整個圓餅代表數據的總量,每個圓弧所在的塊表示該分類占總體的比例大小,所有圓弧所在的塊組成的圓餅等于 100%,這樣可以很好地幫助用戶快速了解數據的占比分配。

          特點:

          1、可以通過標記刻度區間,來更好的評估

          2、數量控制在10個以內

          使用建議:

          (1)餅圖適合用來展示單一維度數據的占比,要求其數值中沒有零或負值,并確保各分塊占比總和為100%

          (2)餅圖不適合被用于數據的比較

          (2)環圖

          定義:本質是將餅圖中間區域挖空

          特點:

          (1)餅圖的整體性太強,我們會將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扇形的面積上,環圖則可以很好地避免這個問題

          (2)建議分類數量不超過9個

          使用建議:

          餅圖更加集中面積,環圖會集中在角度和弧長上,所以我們中間的空間利用率還可以更好的利用。

          (3)旭日圖

          定義:旭日圖(Sunburst)由多層的環形圖組成,在數據結構上,內圈是外圈的父節點。因此,它既能像餅圖一樣表現局部和整體的占比,又能像矩形樹圖一樣表現層級關系。

          特點:

          1、旭日圖=N張餅圖

          2、離遠心越近,代表層級越高

          3、下一層級的總和構成上一層級

          4、可以無限向外擴展

          (4)堆疊面積圖

          定義:堆積面積圖是一種特殊的面積圖,可以用來比較在一個區間內的多個變量。如果有多個數據系列,并想分析每個類別的部分到整體的關系,并展現部分量對于總量的貢獻時,使用堆積面積圖是非常合適的選擇。

          特點:

          1、適合表達總量和分量的構成情況

          2、分類指標的縱軸起點,并不是從0開始,而是在上一個分類基礎上疊加

          使用建議:

          1、圖表有重疊的數據時,類別數量越多,重疊越多,因此可見度越低,所以不建議堆疊面積圖中包含過多數據系列.

          2、堆積面積圖要展示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系,所以不能用于包含負值的數據的展示。

          3、建議堆疊面積圖中把變化量較大的數據放在上方,變化量較小的數據放在下方會獲得更好的展示效果。

          (5)堆疊柱狀圖

          定義:堆疊柱狀圖是柱狀圖的擴展,不同的是,柱狀圖的數據值為并行排列,堆疊柱圖則是一個個疊加起來的。它可以展示每一個分類的總量,以及該分類包含的每個小分類的大小及占比,因此非常適合處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特點:

          1、二級分類并不是按照同一基準對齊的

          使用建議:

          大多數的堆疊柱狀圖都是垂直繪制的,但是如果你的數據標簽特別長時,考慮更好地展示效果,可以選擇使用水平堆疊的方式。

          (6)瀑布圖

          定義:通過顯示正值(收入)和負值(支出)對總量的貢獻來顯示結果累積的過程,因為形似瀑布流水而被稱之為瀑布圖。布圖通過巧妙的設置,使圖表中數據的排列形狀(稱為浮動列)看似瀑布懸空,從而反映數據在不同時期或受不同因素影響的程度及結果,還可以直觀反映出數據的增減變化,在工作表中非常實用。

          特點:

          1、過程值為正的時候,向上加;

          2、過程值為負的時候,向下減;

          構成類圖標總結

          2.2.3 分布和聯系類圖表

          (1)地圖

          定義:特殊高亮的形式顯示數據集中的區域和數據所在的地理區域的圖示。使用地圖作為背景,對數據的地理分布顯示直觀通過顏色深淺、氣泡大小等容易判斷度量的大小,將數據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分布通過顏色或者氣泡映射在地圖上。

          特點:

          1、結合散點:位置坐標更清晰

          2、結合飛線圖:表達起始點和目標點的鏈接或流向關系

          使用建議:

          (1)必須要有地理位置

          (2)展現的通常是以某個地區為單位的匯總的連續信息

          (3)當你用基于地圖的熱力圖的時候,顏色梯度變化一定是有規律的,一定根據數值遞增遞減來變化的,否則在視覺上產生錯誤引導

          (2)散點圖

          定義:數據點在直角坐標系平面上的分布圖,表示因變量隨自變量而變化的大致趨勢。

          (3)氣泡圖

          定義:氣泡圖是顯示變量之間相關性的一種圖表。與散點圖類似。在直角坐標系中顯示數據的兩個變量(X和Y軸)之間的關系,數據顯示為點的集合。與散點圖不同的是,氣泡圖是一個多變量圖,它增加了第三個數值即氣泡大小的變量,在氣泡圖中,較大的氣泡表示較大的值??梢酝ㄟ^氣泡的位置分布和大小比例,來分析數據的規律。

          特點:

          有一定的數據量是展現三個變量之前的相關性,數據具有3個序列、特征及相關值。

          舉個栗子:

          我們回歸到線下場景,我們通常在逛生鮮超市類如盒馬生鮮、沃爾瑪等,會發現里面售賣的雞蛋、生鮮類會比外面便宜很多,因為他們容易過期,屬于成本極高的食品,通過限購來讓他們引流,從而吸引更多的顧客來買那些成本低、單品收入高的商品。

          三、總結

          最后給大家總結一下,首先我們拿到數據后先明確我們的使用目標,是讓用戶用最短的時間了解到數據帶來的信息,結合每個圖表的優缺點,選擇合適的圖表,從需求和目標出發,切忌盲目的增加和刪減元素,圖表的易用性大于它的美觀度。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內容,數據可視化是一門龐大系統的科學,關于可視化相關的知識還有很多沒有涉及到,例如可視化圖表的構成、圖表運用場景、數據可視化大屏等等,后續希望大家持續關注。


          文章來源:tob.design     作者:佩奇一只居



          藍藍設計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畫面不夠飽滿?學會用光影讓你的設計脫穎而出!

          周周

          畫面不夠飽滿?學會用光影讓你的設計脫穎而出!

          元旦過后,新的一波工作又要開始了,我在開始準備新一輪匯報材料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不知道鐵子們在往年參加設計評審的時候,有沒有總被老板 diss 設計稿里“太空了” “不夠飽滿” 這些個問題呢?

          畫面不夠飽滿?學會用光影讓你的設計脫穎而出!

          我猜測應該 99%的鐵子經歷過,我也不例外,從校招進到第一家公司就開始被植入頁面需要利用好每一像素的理念,搞得像北京房價一樣寸土寸金,生怕被浪費了;思前想后為了大家不重蹈我的覆轍,所以新年的第一篇,咱一起來聊聊排版的問題:

          畫面不夠飽滿?學會用光影讓你的設計脫穎而出!

          如果你看過我過往的文章,也許會對我的排版多少有點印象,夸張的大字,極強的對比,還有一些微妙的層級關系。

          坦誠的講,我的風格揉雜了 2 種設計體系 —— 瑞士風格 / 擬物風格;

          1. 瑞士風格

          整潔、嚴謹、工整、理性化、實用的特征是瑞士平面設計的精神所在;這種一絲不茍,傳達準確的風格,即所謂瑞士國際主義風格。簡單的說,由于 Swiss Design 這種風格簡單明確,傳達功能準確,因而很快得到世界范圍內的普遍認可,成為戰后影響最大的一種平面設計風格,也是國際最流行的風格,因此,又被稱為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

          畫面不夠飽滿?學會用光影讓你的設計脫穎而出!

          簡單的說,瑞士的這種設計風格典型的代表就是我們看到的雜志,其中有 3 個特點:講究網格 / 非常理智的克制顏色的使用 / 層級關系;有趣的是,審美和潮流是循環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 app 開始重新挖掘出來瑞士風格并加以使用,比如我們 iOS 系統自帶的應用們,Spotify:

          畫面不夠飽滿?學會用光影讓你的設計脫穎而出!

          年少的時候,我經??粗@些個 app 會不禁的問,為什么在沒有一張圖片的情況下還能如此好看?這些年終于明白了前人良苦用心:文字是內容,同樣也是構成;是信息,同樣也是裝飾;簡單可以理解為,不管在平面還是網頁亦或者是 UI 界面,在沒有可用的裝飾下,信息本身要承擔起裝飾和傳達的雙重功能,這就是瑞士風格的核心本質。

          2. 擬物風格 

          iOS 是擬物的典型代表,網上對于這塊的講解已經過于飽和了,我也沒必要贅述;那么這一趴,來聊聊對我產生深遠影響的錘子科技吧。我第一次接觸到 smartisan OS 并沒有覺著多么驚艷,潛意識里只不過是覺著把 iOS 的圖標畫的更漂亮了一點而已…

          但當我打開下圖這個頁面的時候,我意識到我對擬物的理解還是淺薄了,第一次被光影的層次震撼到:

          畫面不夠飽滿?學會用光影讓你的設計脫穎而出!

          通過光影塑造了一個三維空間,讓整個畫面豐富飽滿,也打破了我幼稚的設計觀,PS.不管錘子科技現在如何,我依然敬佩 Paco / 方遲 / 羅子雄的設計團隊為這個行業做出的貢獻,respect!

          毫無保留的說,我的設計就是二者的融合,以 層次對比 作為核心理念。

          畫面不夠飽滿?學會用光影讓你的設計脫穎而出!

          啰嗦了半天,趕緊進入正題;如果你是一名產品體驗設計師,一定聽說過 “奧卡姆剃刀” ,這個定律通常用在交互鏈路的設計上(意思就是在用戶路徑中沒必要的步驟,省了就完事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即簡單有效原理;

          畫面不夠飽滿?學會用光影讓你的設計脫穎而出!

          同樣,在嘈雜的視覺結構里,畫面也需要奧卡姆剃刀,當你在對畫面的飽和上困擾不已,并急于找到一些背景和紋理填充的時候,我建議你先冷靜一下…因為頁面的空虛未必是需要實體化的東西來填充的;上文有說過以 “層次對比” 作為核心理念出發,要區別于平面設計,營造一個立體空間,所以先理一下畫面結構:

          畫面不夠飽滿?學會用光影讓你的設計脫穎而出!

          通常來講,如果想要不平,把二維空間轉化成三維空間是必要的一步,需要在 Z 軸上下功夫;如果你恰巧也是一名攝影愛好者,可以想象下照相機的焦距和景深,工作原理是相同的,需要 前景 / 主體和背景 三個層次;當然,虛實的對比對信息的呈現和層次的拉開是極其重要的,這里需要通過景深來控制效果,你可以通過 photoshop 濾鏡-模糊畫廊的“場景模糊”來做到:

          畫面不夠飽滿?學會用光影讓你的設計脫穎而出!

          另外,空間的感覺想要被突顯,那么“光影和空氣”的價值就可以無限放大了,按照如上所說的結構,把內容和自然物質擺進去就好了,甚至可以做到舉一反三(比如不同顏色的氛圍,我就不展開了):

          畫面不夠飽滿?學會用光影讓你的設計脫穎而出!

          整個 case 下來,你會發現用光來聚焦在信息上,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我們說所得 “信息優先級”;有點時候空氣和光影的飽滿程度超乎你的想象,這種自然存在的物質可以很好的幫助畫面分層,以達到填充的效果,并不是一定要依賴于實體化的裝飾。

          對了,如果你跟我一樣閑著沒事干的話,借用 keynote 的動畫效果做一個吊炸天的動效,一定可以成為匯報場上最靚的崽(注意:視頻有音樂)!

          keynote 素材和視頻可在開頭/文末下載

          畫面不夠飽滿?學會用光影讓你的設計脫穎而出!

          本來不打算再開一個章節說這個,但還是覺著很有必要再說下(我好糾結),作為 PPT 來講,ta 的主要用途分為兩種:其一是給人看的,其二是給人講的;不管是哪種,盡可能的簡化文字,是對輸入者關愛;

          畫面不夠飽滿?學會用光影讓你的設計脫穎而出!

          以上圖為例(實名 diss 自己的作品),坦誠的講左邊的部分大多數觀者是不會有心思來看的,按照視覺系統的處理,這部分就會被當成一個“面”而被忽略掉,這種情況下右邊顯得有力很多,也能幫助觀者聚焦信息,所以還是那句話,能不寫的就別寫,能少些的別多寫,保持信息的密度也是設計師必要的職責之一。

          總結一下

          想問一個問題,鐵子們覺著 UI 的本質或者作用是什么?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UI 設計的本質就是對信息的整理歸類和編排,沒有什么比信息更重要,如果貿然為了飽滿加入一些裝飾元素,很有可能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這就像喝酒一樣,喝醉很容易,但微醺的感覺才是最棒的,希望你能有個好心情迎接美好的一年~


          文章來源:優設網     作者:負能量補給站



          藍藍設計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車聯網的2020:商業落地、技術支柱、生態溢出

          資深UI設計者

          編輯導讀:隨著5G技術的發展和AI的不斷進步,自動駕駛產業迎來了發展的快速時期。而車聯網作為自動駕駛產業鏈上的關鍵一環,吸引了包括百度阿里騰訊華為等巨頭的注意,紛紛投入資金和精力,希望在市場中搶占先機。本文作者總結車聯網2020年的發展,與你分享。

          在5G應用加快落地、AI技術不斷進步之時,自動駕駛產業迎來了發展的快速時期。特別是在傳統汽車行業進入“新四化”的大趨勢中,車聯網更是成為自動駕駛產業鏈上的關鍵一環。

          2020年“車聯網”作為汽車行業技術發展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已經成為國內外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熱點?;仡櫿麄€2020年,國內車聯網領域的發展也是穩步向前。

          01 商業落地:BAT加速“上車”,互聯生態量產車持續增長

          近些年,在汽車產業“新四化”的推動下,“聯網化”已經被當成汽車真正成為智能化終端的基礎,并且據業內人士估算,車聯網技術如果得到充分應用,將能夠降低20%的能源消耗和25%~30%的尾氣排放;緩解60%的交通擁堵,提高現有道路通行能力2~3倍;減少80%的車輛事故率和30%~70%的死亡人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日前,IHSMarkit發布了的《2020年中國智能網聯市場發展趨勢報告》報告顯示,中國搭載智能網聯功能的汽車市場規模預計將在未來持續增長,并在2025年超過75%,高于全球水平。

          也正因如此,車聯網已經成為這些年巨頭們在互聯網下半場競逐的主要賽道,從市場競爭方面來看,百度入局,多年時間在自動駕駛賽道殫精竭慮;阿里搶入其中,聯手上汽打造斑馬智行;騰訊當然也沒坐以待斃,更是打造出騰訊車聯、蘑菇車聯、梧桐車聯三張牌;在BAT之后,華為也不甘示弱,成立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攜鴻蒙OS籌建自身朋友圈;今年車聯網賽道戰事再升級,京東、字節跳動也先后宣布加入混戰,至此巨頭云集的車聯網迎來“大割據時代”。

          巨頭混戰同樣也在加速車聯網商業化進程,有專家表示“智能駕駛下的車聯網是未來,3到5年可以全面實現?!倍袌鰯祿瑯右苍谟∽C這一說法。

          在《2020年中國智能網聯市場發展趨勢報告》中,公布了今年BAT車聯網系統的上車情況,具體來看,今年1-7月的新車銷量市場占比中,百度實際搭載新車銷量占比高達49%,騰訊占比35%,阿里占比16%。

          而2020年全年當前市場搭載車型數量預估來看,百度預計將有61款搭載小度車載的車型上市,大大領先于阿里的32款及騰訊的26款,截止目前百度合作上市車型已超過600余款。

          另外,在合作品牌方面,2020年也迎來了較大突破,BAT車聯網合作汽車品牌在今年都有所增加,截止今年8月,百度Apollo智能車聯已與奔馳、寶馬、奧迪、福特、別克、凱迪拉克、雷克薩斯、吉利、長城、奇瑞、現代、起亞等汽車品牌達成合作;阿里方面則有福特、斯柯達、名爵、榮威、觀致、寶駿等上汽品牌;騰訊合作方則有哈佛、吉利、長安、福特、奧迪、寶馬、Jeep、瑪莎拉蒂等品牌。

          從品牌數量上能看出,依舊是百度遙遙領先,并且更大的優勢在于百度Apollo智能車聯不僅合作車企數量多,同時全面覆蓋各大車系。除了自主品牌外,與德系、美系、韓系、日系的眾多汽車品牌也在保持緊密合作,而這正是騰訊與阿里所缺乏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不久的百度Apollo生態大會上百度提出了“領先一代”的概念和內容,其中“領先一代商業模式”就是重點之一,所謂領先一代商業模式是指,通過小度助手汽車版將為整成廠商提供從賣硬件到賣軟件與服務的轉型,為整車廠商開拓更寬廣的增長引擎,將車聯網從成本中心直接變成利潤中心,并打造“會呼吸、有生命、可進化”的載體驗,幫助整車伙伴業務持續升級,并且小度助手汽車版將通過高度集成的新運營工具集,賦能車企全周期用戶運營。

          2020年已被不少人視為5G車聯網商用的拐點,在“軟件定義汽車”的共識下,無論是軟件企業還是整車品牌都在越跑越快,在百度Apollo生態大會上百度Apollo智能車聯事業部總經理蘇坦就表示:“汽車行業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軟件正在定義著硬件,智能也在定義著性能,而車已經開始有了靈魂,這靈魂正在定義著車的形態。”

          從軟件到服務、到智能硬件支持、再到整體解決方案,車聯網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蘊藏這巨大商機,而百度們正在加速開啟。

          02 技術底座:高舉“開放”,誰能成為真正底座?

          當下車聯網技術層面的競爭,包括BAT在內玩家都在宣傳自家的車聯網方案都是一個開放的生態,都在建立一個開源的“技術底座”,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差異。

          例如,百度依托Apollo這個當下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開放平臺,集成了包括車輛平臺、硬件平臺、軟件平臺和云端數據服務,再通過小度車載OS為智能網聯系統,將能力集中對軟硬件平臺以云端數據平臺進行管控,以此成就了百度Apollo智能車聯的車載場景解決方案。

          阿里旗下的斑馬網絡則是通過與YUNOS重組,形成了具備貫穿端、邊、云、網能力的整體系統,使其達成在整車電子電氣架構智能化、車機硬件與軟件、車機內底層操作系統、上層應用形成四個層面的技術閉環,而AliOS則是鏈接樞紐。

          騰訊車聯網則是由五大基礎框架構成,包括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安全能力和內容平臺,像旗下三張牌之一的蘑菇車聯就推出了“蘑菇OS+AI云+智能終端+傳感器“的解決方案。日前,梧桐車聯基于TINNOVE OpenOS技術,也推出了TINNOVE 3.0解決方案。

          在外人看來,三家的車聯網技術解決方案好像非常接近,只是形式和對概念的表述方式有所差異,其實不然內核區別非常大,簡單來講百度Apollo智能網聯其覆蓋了包括車聯網、V2X、自動駕駛全領域的布局,而斑馬,騰訊的解決方案主要僅覆蓋于智能網聯領域。

          再來要弄清楚,車聯網領域到底需要怎樣的“技術底座”,是需要滿足不同的車型,為汽車產品提供標準化解決方案?還是需要具備多場景應用生態,可以為行業提供豐富的可兼容性軟件工具?答案是都要具備。

          再來對比三大玩家,也是因為解決方案本質上覆蓋領域的不同,目前而言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還只有百度。今年成都、北京的幾大車展上,百度都展現出了這方面的能力,像全新推出的小度車載2021,基于五大基座滿足了為汽車產品提供標準化解決方案;在多場景應用生態方面,依托強大的AI能力,百度車載OS集成了語音、搜索、小程序、地圖導航等百度AI能力。

          并且從當下市場數據中我們能看到,百度Apollo智能車聯大規模上車,無論是合作車企品牌,還是搭載車型數量均位于行業第一,之前就提到已經與70多家汽車企業合作,合作上市車型超過600余款,這便是最好的證明。

          在今年生態大會上,百度更是提出“領先一代的共贏關系”,對于開發者而言,依托小度助手汽車版推出首個車規級生態底座,并通過低代碼量的小程序開發框架和標準組件,讓更多車企與海量小程序對接,并開放豐富的車機流量入口,通過接入豐富成熟的運營?具,形成獨特的跨聯盟超級APP流量交換。助力開發者快速達成AI能力閉環,實現一次開發,多屏、多車型適配搭載,讓開發者快速上車,同時通過豐富的車機流量,承接豐富成熟的運營工具,形成獨特的跨聯盟超級APP流量交換,引領開發者實現共贏。

          除此之外,智能汽車已進入“人機共駕”新時代,如何打造人與車之間的全方位流暢交互,也成為汽車智能化行業的核心問題之一,為此百度地圖汽版迎來再次進化,推出了智能領航系統,成為了最懂駕駛的下一代智能座艙地圖,面向車企百度地圖汽車版2021提供了三橫一縱全方位地圖解決方案,讓車企量產更加簡單,百度也將這稱之為“領先一代的車載地圖”。百度正的實現“開放”,而這些方面是現階段阿里與騰訊無法比擬的。

          2020年百度已經成為大部分車廠的技術底座已是事實,至于未來這個位置是否會發生變化,還要看百度能否一步快步步快。

          03 生態溢出:朋友圈持續擴大,生態已成勝負手

          最后,隨著車聯網滲透率越來越高,汽車的駕乘體驗不再局限于駕駛感受、靜音舒適這類硬件機械層面的體驗,而延伸到車機交互、LBS服務等基于技術能力和內容生態方面的體驗感受。

          而2020年正是車載內容生態爆發的一年,“車內大生態”這一概念也被提出,BAT依然是這方面的佼佼者。

          百度方面,車載生態一直都是強項。比如LBS,百度已經打造了中國車載領域最豐富的LBS服務基礎設施;數據基座方面,同樣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專為汽車和出行服務的數據平臺,通過對車內車外云端數據整合和大數據分析,實現數據驅動變革;至于生態伙伴方面,截至目前Apollo已引入喜馬拉雅、QQ音樂、蜻蜓FM等頭部生態伙伴超300家,并且囊括了全球所有主流汽車制造商、一級零部件供應商、芯片公司、傳感器公司、交通集成商、出行企業等等,覆蓋了從硬件到軟件的完整產業鏈?!败浻布媸?、內外兼修”是百度在車聯網內容生態方面路徑。

          阿里在車聯網生態方面則有著不小的麻煩,“自生態閉環”遭到不少質疑,所謂“自生態閉環”即AliOS系統所搭載軟件均為“阿里系”APP,地圖一律用高德,音樂為蝦米,每個都裝有支付寶,若安裝車載微信等第三方軟件,需要將斑馬系統破解。特別是當下“反壟斷”成為熱點后,阿里車聯網生態也在遭受質疑,有行業人士認為“閉環說白了就是壟斷,客戶的選擇有排他性,上面搭載的軟件不管好不好用,都得用它的。”

          在大方向上,騰訊與阿里一樣也有著自己的“生態閉環”,但今年騰訊在車載內容生態上的布局并非以內容為主,像今年推出的騰訊生態車聯網3.0作用在 “上車速度”方面,用騰訊的話來說,其搭建了一個適合車載的應用框架——“小場景”,可以通過云端統一發送,減少了對車輛硬件的占用,但同時又更容易上車?,F階段騰訊內容生態主要包含了微信車載版、愛趣聽、小場景、云小微語音助手、騰訊地圖等程序,并且已落地到部分車型。

          三家對比可以發現,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百度都有著較大的優勢,其一百度擁有更多的第三方軟件來源,也是因為企業屬性,百度需要更多來自外界的助力;其二,在內容生態層面同樣是百度更加開放,不同于阿里、騰訊的“自生態閉環”,像支付環節,小度車載OS提供的支付渠道中,不但有百度的度小滿,還有銀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渠道也都可由用戶自行選擇。

          更重要的是,百度還推出了“領先一代的智能車內體驗”,像小度助手汽車版就是專門為車而生的車載Killer App,帶來領先一代的智能化體驗。例如,在交互方面小度助手汽車版創新發布專屬虛擬助手形象,用戶只需上傳一張自己的照片,就可以得到一個投射在車機中的虛擬形象,成為自己專屬的虛擬助手,從新交互、新智能、新場景、新生態四方面引領全新的用戶體驗;又比如在車載地圖方面,面向用戶,百度地圖汽車版2021導航將更加智能,包括融合定位、多屏聯動導航、電動車出行服務化、場景出行服務化等,像提前感知可輔助駕駛路段,幫助用戶提前決策、實現全行程的規劃和安全引導等等。之外,小度助手汽車版還搭建了全新Feed流式交互框架、全雙工多模融合交互、SMLTA離在線語音模型等多種全新的交互方式,讓用戶擁有更加便利、快捷的交互體驗。

          當然,目前也不是終點,即便BAT暫時領先,但包括華為在內的新選擇都在躍躍欲試,像百度現在雖然有著顯著的領先優勢,但也無法掉以輕心。

          04 總結

          回到智能汽車發展層面,雖然現階段整個行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但從“車聯網”這些局部區域也大致能進行一些判斷。

          透過車聯網我們能看到,百度自身的技術和生態基礎已經足夠強大,且作為中國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牌照最多、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生態最龐大的玩家,百度各方面都處于領先。但智能駕駛無法一蹴而就,百度也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特別是今年百度已經實現在智能汽車“增量供應商”的競爭中提前占位,而“領先一代”概念和內容的提出更是讓百度在車聯網乃至智能駕駛領域登上了更高的山峰,同時在商業化、技術、生態等方面的全面推動下,不得不說百度已是國內智能駕駛領域當之無愧的“頭號玩家”。

          文章來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作者:智能相對論

          藍藍設計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2021的10大UI/UX設計趨勢解析

          ui設計分享達人

          前言

          在這艱難又魔幻的2020年的尾聲,有必要系統匯總下關于UI/UX的設計發展方向,為接下來的2021的開篇帶個好頭。本文在了解這些趨勢的同時,分析特點并舉例落地實例,來幫助大家啟發創意設計工作的思考切入點。

          流行趨勢跟人們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從最初的方塊馬賽克——>追求極度寫實——>扁平風——>到現在的質感擬物,扁平設計霸屏的這幾年,設計風又向更立體、豐富、更有層次感的方向發展,所以說趨勢就是一個輪回。設計風格沒有絕對的好壞,在審美達到一定疲勞時,就會開始出現新的設計風格。每一個新風格都值得設計師去拆解、思考,本質都是為了提升更好的交互體驗。 

          而在進入下一個十年的過程中,我們對數字產品和體驗的依賴將日益增長,預測真正勝出的將會是3D動畫和用戶界面/用戶體驗設計的結合設計,5G技術的發展,它將重塑了我們以前無法想象的交互方式,這將是一段充滿創意、鼓舞人心的發展階段。在這里讓我們來看看未來那些不可忽視的設計趨勢吧。

          (注:圖片來自網絡,均標明出處及作者,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1、3D與UI結合

          隨著且易用的3d軟件工具的出現,3D 元素已經開始變得越來越受歡迎,而在這之前,UI界面一直被平面設計所主導。與 2D 不同,它提供了更為逼真的立體效果,從插畫、動效、電商到平面視覺,在所有的設計類型中都能找到它,3D現實主義已是各個領域的大勢。

          圈中也出現了很多免費或付費的3D預設元素及場景組件,幫助3D小白更快地搭建出具有沖擊力的視覺組合。


          特點:

          ? 直觀感受;

          ? 立體真實;

          ? 形態豐富;

          ▲Izmahsa


          ▲Mike


          ▲Tran Mau Tri Tam ?


          ▲Vikiiing


          https://www.awwwards.com/inspiration/3d-hover-number-reveal



          實例應用:

          各大廠都開始紛紛嘗試在產品中加入3D元素,將自家IP立體化,植入到各個品牌靜態頁面,加深品牌印象滲入。3D技術雖然已經出現有一段時間了,但是為了保證速度和性能表現,較少應用到產品中,隨著軟件技術的提升,立體渲染產品將開始慢慢運用到更多的界面交互、H5活動中。

          ▲閑魚、QQ、花椒直播的3D啟動頁


          ▲得物(毒)的3D空間動效


          網易云音樂每年的音樂總結報告都追隨著的設計潮流,今年還可以自由選擇人物形象,增強了用戶的主觀代入感,以下是每年的設計風格變化:

          ▲2018-漸變插畫、2019-撞色漸變、2020-3D人物場景


          ▲2020-總結陳詞H5


          ▲總結報告Banner的動效


          其中IP立體化最多的當屬K12教育領域,除了制作IP周邊外,3D效果能適應豐富的運營場景,高度還原現實世界,給小朋友帶來最真實的學習互動體驗。

          ▲洪恩識字(3D學習場景)、騰訊開心鼠英語ABCmouse


          ▲IP在播放兒歌時的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蘋果發布的macOS Big Sur除了玻璃擬態的變化,圖標還加入了3D維度的擬物視覺層次。

          蘋果的 mac OS 的人機交互指南中也明確指出:“圖標不僅是裝飾性的,而且在與用戶交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應該傳達應用程序的主要目的并暗示用戶體驗。”這次扁平化和擬物化的結合,將又要引領一波設計趨勢。





          2、軟漸變(Soft gradients)

          過于強烈的漸變不再是趨勢,大多數設計師都開始喜歡使用非常簡單和微妙的漸變,如果產品的目標用戶人群需要輕松溫和的視覺環境,那么此風格再適合不過。

          軟漸變包括背景、陰影、反光,常與線條平面圖形結合,應用于界面、網站、圖標、icon等設計中。


          特點:

          ? 低調溫和

          ? 微妙漸變

          ? 清新愉悅

           


          2.1、柔和背景

          在設計網站中我們已經看到了許多非常精致,明亮柔和配色方案,混合兩種以上的顏色來創造多彩的模糊背景。它使設計看起來非?,F代、不打擾、清新而令人愉悅,其中畫面內容是主要視覺焦點。

          ▲Vladimir Gruev


          ▲Sajon


          ▲Anton Mikhaltsov


          ▲Ghani Pradita


          實例應用:

          ▲咔咔、美柚


          https://takearecess.com/



          2.2、柔和陰影

          柔和的彩色陰影使UI有了更微妙的深度變化,在圖標設計中經常需要漸變或陰影來塑造物體,柔陰影使設計元素更豐富立體,并且它們有助于區分內容之間的層次結構。

          ▲Ghani Pradita


          ▲Sèrgi Mi


          ▲Taro Huang


          實例應用:

          ▲有道數學(已下架)


          ▲Uki




          3、玻璃擬態(Glassmorphism)

          去年新擬態掀起了一陣狂熱,但這種模擬受到擠壓的塑料效果(凹/凸層次感),在用戶的閱讀性上可能會出現問題,新擬態更適合用在局部的少量元素點綴,無法完整地使用在整套應用程序中。

          ▲Alexander Plyut


          伴隨著今年蘋果發布的 MacOS Big Sur 操作系統的發布,新的擬物風格正式回歸大眾視野,整體風格應用了新擬態(Neumorphism)的設計思路,利用大量的毛玻璃質感和大量投影縱深感,能很好的突出前景信息,中和了扁平化圖文帶來的生硬不立體感。而Big Sur的圖標也加入了 3D 質感設計,設計語言更為時尚簡潔。蘋果設計師 Alan Dye 在發布會上也提到了設計風格轉變的原因,主要是希望「降低視覺的復雜度,讓用戶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內容上」。

          而的玻璃擬態則更加注重垂直空間 z 軸的使用,背景多鮮艷色彩,在上空使用隔一層高斯模糊的毛玻璃質感,模糊的邊界有細微的淺色邊框,整體效果就是讓元素之間有虛實結合的特殊空間。毛玻璃運用在界面中對關鍵信息起到強調作用,用戶可以看到物體間的層次關系,哪一層在哪一層之上,就像物理空間中真實的玻璃一樣。


          特點:

          ? 透氣磨砂

          ? 層級空間

          ? 簡潔擬物

          ▲引領新擬態風格的Alexander的作品也朝著玻璃擬態變化


          ▲Kostia Varhatiuk


          ▲Ghani Pradita


          ▲Ibrahim emran


          ▲Queble


          實例運用:▲毛玻璃視覺可追溯到2007年發售的Windows Vista,而當時的 OS X Yosemite 也大量使用了這種設計語言

          ▲的MacOS Big Sur操作系統


          ▲圖標的變化




          4、暗黑模式

          暗黑模式是白色界面的相反版本,適用于午夜時分。之前用了很長時間微信的暗黑模式,突然切換成白色界面后,就像吸血鬼見到太陽光般刺眼,果然暗黑模式用久了還是比較舒服的。

           暗黑模式和之前經常提到的夜間模式是有區別的,簡單來說暗黑模式可以在任何場景下使用,并沒有降低對比亮度;夜間模式則專為夜間場景設計,重在降低對比度,以降低在暗光環境下屏幕對人眼的刺激。

           

          特點:

          ? 突出內容

          ? 減輕干擾

          ? 沉浸體驗

          ▲Tom Koszyk


          ▲Victa Wille


          ▲Golo


          https://www.awwwards.com/inspiration/3d-hover-number-reveal


          ▲Tran Mau Tri Tam ?


          實例應用:

          ▲有道詞典


          ▲愛范兒(ifanr)


          最常使用暗黑模式的車載系統:

          ▲小度車載


          暗黑模式的靈感最早引起大家注意的應該是抖音,在這之前大部分的應用都是白色為主,抖音整體黑色界面帶來的沉浸以及輕打擾體驗還是很棒的,在這之后也相繼出現了以黑色為主的APP設計:

          ▲MOO音樂(可手動切換顏色模式)


          ▲Space FM





          5、多彩高對比度界面

          受Material Design調色板的影響,2020年用戶界面趨勢的一定不能少了亮色和熒光色的,可以作為主色也可以作為輔色,簡約的界面中明亮大膽且對比鮮明的色彩一直都處于增長趨勢。熒光色一直是90后喜歡的風格,我個人就非常喜歡熒光色,現在要是談到該風格的受眾主力軍可是90后啊。

          顏色是為界面添加信息和情緒以及使其看起來美觀和吸引人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對比鮮明的顏色在白色和黑色界面上都能很快吸引用戶的注意力,這種風格已經成為清新、酷炫、數字時代的代名詞,而在2021一趨勢還將會繼續影響UI、平面、廣告、插畫等領域。

           

          特點:

          ? 活潑大膽

          ? 對比鮮明

          ? 潮流科技

          ▲Amy Martino


          ▲Halo Mobile


          ▲Anastasia


          ▲Paolo Spazzini


          在網站設計中的應用:

          https://www.theartcenter.nyc/


          https://www.squadeasy.com/en/


          https://takeboost.com/


          實例應用:

          ▲GoFun出行


          ▲開言英語





          6、抽象幾何元素

          從上世紀初開始,抽象構成中的簡單幾何形狀就已經用于視覺藝術中,多用于主背景主題或色彩細節,使用鋼筆工具編輯最簡單的形狀(正方形,圓形、橢圓形),加上不同的顏色或漸變,讓設計看起來既規則又有趣。

          幾何圖形可以運用到UI設計中 ,將它們混合在一起以創建馬賽克的效果,形成具有品牌意向符號的記憶點。


          特點:

          ? 規則組合

          ? 品牌印象

          ? 重復記憶

          ▲Johnny Nova


          ▲Vladimir Gruev


          實例應用:

          最近看到的一組原色視覺剛好融合了高對比度+幾何這兩種風格,那就是SHINee的正規六輯合輯《‘The Story of Light’》,采用紅黃藍三色加上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大塊面積來打造畫面空間及變化,帶來極具視覺沖擊的音樂色彩與魅力。

          ▲專輯的主視覺


          當然,幾何形狀不止用于色彩圖案細節,在UI界面布局中經常使用大塊面圖形,這種設計方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7、極簡風

          極簡設計的前身是2010年代中期精巧又花哨的設計,這種設計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了,但在2020年,人們每天需要消化的信息量越來越多,所以現在用戶想要盡可能避免“視覺垃圾”,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選擇更簡潔專一的界面。


          特點

          ? 專注信息

          ? 清晰易用

          ? 簡單操作

          ▲RonDesignLab


          ▲Quan


          ▲BAOLIN


          ▲Gregory Loshakov


          https://snp.agency/en


          談到極簡主義,就不可避免會涉及到無鍵趨勢,因為按鍵越少就意味著設計越簡潔,而這種簡化過的設計將讓手勢操作和語音交互更為流行。

          ▲Taras Migulko


          ▲Gleb Kuznetsov?


          實例應用:


          ▲夸克瀏覽器的夸克寶寶





          8、將視頻應用到UI中

          在 2020 年,信息的觸達的速度將會變得更快,而視頻是很好的載體,各個年齡段的用戶都喜歡觀看引人入勝的動畫,無論是選擇通過短視頻還是電影的方式來推廣產品,都很好地灌輸品牌理念,建立與受眾群體的關系,加強用戶忠誠信任感。


          特點:

          ? 營造氛圍

          ? 類型多樣

          ? 品牌調性

          ▲Fireart Studio


          ▲Ehsan Rahimi


          實例應用:

          ▲moo音樂登錄頁

          ▲蝦米音樂歡迎頁




          9、插畫與3D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藝術插圖從2017年開始到現在仍然很流行,幾乎適用于任何類型的設計行業,是設計領域中最熱的趨勢之一。插畫的視覺能很好的幫助用戶理解產品背后的故事,為了把故事講好,我們可以創造出一個品牌人物,賦予他人格,為他制造一些故事和沖突,最終幫助我們解決產品問題。這是在產品設計中講好故事的基礎,至于講故事的方式,在 UI 和 UX 中都有使用,原理一樣只是落地方式不同。 

          在2018年的蜘蛛俠平行宇宙中我們就已經看到了3D與插畫的結合,藝術家保留了人物在美式漫畫中的的線條筆觸,把“手繪”的細節和質感都放大到了熒幕上,在劇中還采用對比強烈的大色塊擴大了視覺張力,分分鐘把漫畫書甩到面前,讓人忍不住驚呼,索尼的藝術家們是怎么把片子做得這么酷!

          ▲3D人物的畫筆觸感


          ▲畫面光源處由波普圓點組成的背景


          ▲紙本漫畫書中的“聲音詞”


          ▲漫畫經典線條


          ▲Entei Ryu在3D建模使用插畫質感


          ▲Minh Pham ?在ui界面中的嘗試


          實例應用:

          騰訊旗下音樂平臺JOOX最近的概念宣傳片,從MG、三維、定格、插畫多個風格之間來回切換,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多元的音樂世界。各大視頻網站還搜不到,不能直接鏈接視頻地址,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視頻號“UoU_Studio”觀看完整視頻。


          在3D開始迅速發展的階段,二維與三維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插畫作品也可以具備強互動性,而3D插畫與動效的結合提供了一種奇妙的新方法,希望能夠看到未來插畫更多的可能性。




          10、更多的微交互動效

          最后一點,還是要強調動效在UI中的的作用,微交互最早出現在 2018 年,讓用戶更好地理解系統如何工作,并在引導其獲得更好的體驗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們在 UI 設計中決定了一個 App 或網站是普通還是優秀,從點擊反饋、加載等待、導航交互等等,為用戶界面設計增加了動態性,交互性和直觀性。

           

          動效起到的作用:

          ? 引起人們對應該做什么或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事情的關注;

          ? 創造流暢和視覺愉悅的過渡;

          ? 帶給使用者美觀的享受;

          ? 指導我們進行復雜的操作;

          ? 確認用戶使用旅程中的操作。

          ▲Jakub Antalik


          ▲Forever D.


          ▲Kingyo


          ▲Eugene Paryhin


          ▲Leo Natsume


          ▲Taras Migulko

          實例應用:

          ▲GoFun選擇車輛后的頁面轉場動效




          結尾:

          2020的趨勢在滿足用戶的美學要求上,側重內容和感情表達,還會根據不同設備載體、新的技術而變化,為用戶提供的豐富體驗。

          借用Adobe設計副總裁 Jamie Myrold 的一句話:如今設計師要思考的,絕不僅僅是設計一款App、網站或設計工具。我們要思考的是人類的需求、用戶的需求,打造真正人性化、多元化與包容性的設計。

          設計趨勢還在快速增長變化,有些趨勢總能長期霸屏,未來還將迎來更多新技術,每個設計人員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不管哪種趨勢,最重要的是如何學習并合理地運用到產品中,以產生最大的設計商業價值。

          文章來源:UI中國   作者:_阿丹a_

          藍藍設計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2021年流行的十大用戶體驗設計趨勢

          藍藍設計的小編

          2020年結束,此時正是一個很好的時間節點,我們共同探尋2021年即將擁有怎樣的未來。本文將帶你發現,即將在2021年流行的十種移動用戶體驗設計趨勢。

          2021最值得期待UI風格 - 玻璃擬態全面解析

          前端達人

          通過這篇文章,你將全面了解2021UI趨勢中最熱門的Glassmorphism風格


          轉自:站酷

          藍藍設計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我們怎樣理解暗黑模式

          資深UI設計者

          /引言

          “由理有劇”系列以”我們怎樣理解暗黑模式“為開篇,緣由作者正在任職的工作是 TO B 產品交互及界面設計,入職時正值公司整體產品線升級迭代,用戶界面從淺色模式向暗黑模式探索的階段。這個探索階段面臨的本質問題便是“到底什么是暗黑模式”,同時“我們為什么要用暗黑模式”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為了給公司同事闡述這兩個問題,作者搜集了大量資料,翻閱了相關產品系統所給出的設計文檔,重點圍繞“什么是暗黑模式”展開,逐步推敲其中的理論原理,總結出便于理解的文字內容。這樣做的目的簡單有二,一是與產品、開發、測試方面的同事能夠達成向暗黑模式優化升級的共識;二是能夠讓我們的各個產品線更從容地去擁抱暗黑模式的到來。



          /“由理有劇”系列篇01:我們怎樣理解暗黑模式


          文章大綱

          1、是什么?

          2、為什么?


          一、是什么?



          隨著 iOS 13 和 Android 10 的正式發布,“暗黑模式 (Dark Mode)”一詞逐漸走入了我們的視野,“暗黑模式是什么?”這個問題也一度霸占了Google搜索榜首。想要深入了解暗黑模式,也許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從用戶界面的演進歷史中尋找線索,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暗黑模式。


          作者自從拜讀了《蘋果三劍客》,對于用戶界面的前世今生才有了更深的了解,蘋果的產品發展史,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稱為用戶界面的演進史。廢話不說,下面讓我們一起簡單聊聊。



          1、原來,“Dark Mode”是用戶界面的起源


          計算機誕生的早期,其顯示器一直以“暗黑模式”面向操作者,其緣由是早期的顯示技術一直被CRT主導,CRT釋義為“陰極射線顯像管”,在19世紀末被研制出來,因為制造原理相對簡單,所以CRT一直是早期電腦顯示的主力,但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僅支持單色顯示。


          下面兩圖分別為蘋果公司于1977至1980年間生產發售的 Apple II 及 Apple III 型計算機

          圖中顯而易見,兩款計算機的顯示方式均為單調的黑底白字或綠字,呈現出一種“暗黑模式”的視覺效果。蘋果公司的 Apple II 和 Apple III 兩支產品線一直以這種“暗黑模式”面向用戶。這也反映了早期的計算機以輸入代碼執行數字運算作為主要功能,但是這從另一方面反應出:未來計算機會借助不斷成長、成熟的電子技術,必將掀起一場接一場的變革,用戶界面也隨之不斷地革新。



          2、Apple Lisa(麗薩)奠定了計算機向“圖形用戶界面”演進的基礎


          上個世紀80年代之后,CRT彩色顯示技術成熟,逐漸流行普及到各個電子行業,但當時主流的計算機操作系統并沒有“圖形界面”這個概念,所以大部分計算機產品依舊延續了先前黑色背景的顯示方式。


          直到1983年1月9日,在年度股東大會上,蘋果宣布了兩款將在未來的計算機行業中占據關鍵地位的產品:一款叫 Apple Lisa (麗薩,老喬的第一個女兒),蘋果第一臺(也是全球第一款)基于圖形用戶界面(GUI)的計算機,也就是 Macintosh 的前身;另一臺叫 Apple IIe ,是已獲高度成功的 Apple II 系列的新一代進階產品。

          Apple Lisa 向主流個人電腦行業介紹了一種全新的鼠標控制的圖形用戶界面,宣布向單調的黑白用戶界面告別。


          運用形象的圖標、方便的下拉菜單和重疊的窗口,替代了此前一貫使用的輸入文字命令,Lisa的圖形用戶界面開啟了消費者與個人電腦交互方式的革新之路。盡管Lisa存在諸多缺點,如定價過高,功能缺失、運行緩慢等,但它的圖形用戶界面依然給它贏得一陣喝彩。


          Lisa的GUI影響如此深遠,以至于諸多電腦制造商紛紛加入鼠標控制的GUI領域,爭相模仿。就在Lisa首次亮相十個月后,微軟于1983年11月推出了Windows操作環境。(對于此事,老喬總是公開譴責微軟的蓋茨抄襲他的產品創意,甚至想讓蓋茨吃官司,兩位大佬一直不合也是業界皆知,跑題了...)

          ///一個有意思的事兒:今年7月份,一位外國的蘋果粉在Twitter上發布了一條關于 Apple IIe 型計算機的動態,內容展示了自己使用 Apple IIe 型計算機進行智能化任務的過程,如發送推文、在Evernote中寫作、發送電子郵件,甚至控制智能家居(如下圖)。要知道,這臺計算機生產發售至今已有37年的時間。由此感嘆,不得不說蘋果對于產品的品控做到了那個時代的。



          3、Macintosh(麥金塔)推動了“暗黑模式”向“淺色模式”的邁進


          1984年,蘋果發布了個人計算機 Macintosh(麥金塔),Macintosh 延續了 Lisa 的圖形界面語言,并向世界普及了圖形用戶界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的概念,從而開啟了以白色為底色的圖形交互時代。

          Lisa獲得的一些成就在 Macintosh 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包括靈活的鼠標、點陣影像圖、桌面的布局、形象的圖標、相稱的字體、屏幕上方的下拉菜單和重疊的窗口,這些也得益于日益成熟的顯示技術和不斷進步的計算處理技術。形象生動的圖形設計和界面交互一直是老喬最引以為傲的杰作,不得不說,老喬對于計算機行業甚至是設計行業都有著極高的敏感度和先于旁人的前瞻性。(當然,這里的主語應該是蘋果)


          Macintosh 產品的成功,不是蘋果一味地迎合計算機消費市場,而是利用創新的方式引導市場,引領計算機行業向人性化的用戶界面發展、邁進。


          至此,我們也徹底地向“暗黑模式”說了再見,全面擁抱“淺色模式”的到來。



          4、“淺色模式”成為用戶界面的主流


          麥金塔搭載的 System 1 打破了字符終端的模式,淺色的界面風格一直持續到 System 6 都沒有顯著的改變。直到1991 年的 System 7 開始引入彩色,圖標也增加了隱約的灰色,藍色和黃色陰影。System 7 系列中的 7.6 版本正式被蘋果公司改名為 Mac OS ,而這一年是1997年。

          與此同時,微軟的 Windows 從黑屏的 DOS 發展到全屏幕的 Windows 1,再到較為成熟的 Windows 3,最后演變到奠定當今 Windows 界面基礎的炫麗多彩的 Windows 95。用那個時代的眼光來看,微軟的變化是相當驚人的,微軟儼然成為了一匹計算機行業的黑馬,一路趕超蘋果成為行業霸主,而蘋果因為因循守舊,在界面設計上從領先掉到了最后。

          此后,從 Mac OS 8 到 Mac OS X Server 1.0 ,蘋果一直專注于改善操作系統和優化界面表現,直到2001 年 3 月,經歷了四個開發者預覽版和一個公共測試版之后的 Aqua 界面終于跟隨 10.0 正式發布,發布后改變了人們對計算機界面的印象,在隨后的10年里蘋果一直沿用這套界面風格。

          OS X 系列用戶界面較大的更新來自于2007年10月發布的 10.5 Leopard 豹,雖然基本的界面仍為 Aqua 和其糖果滾動條,但新加入了一些鉑灰色和藍色,另外重新設計的 3D Dock和更多的動畫交互使得新界面看上去 3D效果更強,此外還改進了 Finder、半透明菜單條并新增了最初只用于 iTunes 的 Cover Flow界面。


          整體來說,Mac OS X 10.5 Leopard 豹 這一版本的用戶界面相比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靈活生動的圖形語言和交互體驗重新得到了用戶青睞,蘋果也以此,再一次走上了引領潮流之路,使得多彩的“淺色模式”成為用戶交互界面的主流。

          蘋果開創性的界面圖形語言也延續到了移動設備領域。

          2007年的初代iPhone作為蘋果公司第一個移動設備產品(iPhone1代)首次亮相市場,驚艷了整個行業,iPhone搭載的 iPhone OS 和后來更名為 iOS 的系統,延續了 Mac OS 用戶界面的設計語言。在歷代iPhone上可以看到沒有物理鍵盤侵占空間的屏幕,精美的的方塊圖案整齊的排列開來,顏色豐富且耐看。

          依稀記得當時的我們,還玩著黑白屏幕上的俄羅斯方塊,還敲打著物理鍵盤上的九宮格,挪雞鴨也表示永不為奴。

          2010年堪稱iPhone史上最重要的一年,蘋果推出了“改變一切”的iPhone 4,并對其用戶界面進行了革新。

          生動的擬物化設計風格正式成為業界潮流,這也使得UI行業逐漸熱了起來,蘋果的界面設計規范也順勢成為了主流的移動端設計規范。

          蘋果以此作為移動端界面設計的基礎,沿用到之后的iPhone系列中,期間iOS系統的風格保持依舊,只有 iPhone 5S 搭載的 iOS 7 做出了圖標由擬物化向扁平化的改變,但整體都以“淺色模式”作為主流的用戶界面視覺模式。



          5、“暗黑模式”的正式登場


          在 Mac OS 的系統上,用戶可以通過“通用設置-外觀”來對整體界面進行淺色、深色的切換,可以看出,蘋果早已把“暗黑模式”納入到他們的開發隊列中,也就是說,“暗黑模式”的概念主要來源于蘋果的 Mac OS,這也為“暗黑模式”的正式登場埋下了伏筆。

          自從有了這個概念之后,很多網站都為用戶提供了“淺色”和“深色”兩套界面,便于用戶根據自己的習慣或愛好進行切換。在 Mac OS 之后,很多 App 和 Android 定制 ROM 也加入了所謂“深色模式”的支持,其中也不乏 Web 端的網站、系統等。

          北京時間2019年6月4日,果粉期待已久的蘋果WWDC19如期而至。

          發布會上,庫克一如既往地優先調侃了Andriod系統一番….(蘋果一直喜歡用數據說話,想了解的同學可以回顧一下發布會的視頻)

          言歸正傳,在發布了一系列硬件之后,庫克終于介紹了大家期待已久的 iOS 13。新發布的 iOS 13,除了提升系統流暢度和增加系統穩定性外,還介紹了其他提升用戶體驗的優化。


          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暗黑模式”即將亮相于新系統。

          發布會表示,暗黑模式可以“改善電池壽命,改善視力不佳和強光下的人的可視性,以及在弱光環境中更好地使用設備”。

          “Wow,beautiful!”、“That’s beautiful!”、“That’s so beautiful!”發布會的主持人一邊演示使用在暗黑模式下的App應用,一邊不由自主地發出贊美。這也許也受到了老喬的影響,猶如在劇場舞臺中心的話劇演員,有著一種無可比擬的自信和氣場。

          但有意思的一點是,主持人展示了 iOS 13 暗黑模式的開發團隊合照,從極客穿著到賽博朋克式的暗黑搖滾裝扮,這一戲劇性的變化似乎在告訴大家:“玩,我們也是認真的?!?

          發布會上簡單演示了暗黑模式下的漂亮界面,雖然沒有過多地闡述暗黑模式的開發細節,但是這標志著暗黑模式“重新”登上歷史舞臺。



          6、小結


          我們從蘋果產品發展史中,不難發現蘋果對于用戶體驗的理解是具有創造性的,總是能先于用戶發現用戶的潛在需求。蘋果產品的發展史也可以稱之為用戶界面的演進史,從早期黑色背景的計算機桌面發展到以淺色為主的用戶界面,再到 iOS 13 正式發布的“暗黑模式”,這一過程貌似是在“返祖”,但這些始終是圍繞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改變和突破。


          “暗黑模式”是什么?拋開技術理論,簡單理解就是降低用戶界面在設備上的亮度,以深色的背景、較低的對比度、灰階的色彩來呈現用戶界面,提升用戶使用產品的體驗。



          二、為什么?


          上面我們提到了,根據 Apple 官方的說法,暗黑模式可以“改善電池壽命,改善視力不佳和強光下的人的可視性,以及在弱光環境中更好地使用設備”。

          我們可以圍繞這個說法,結合我們與設備、環境的關系進行探討。



          1、更好地適應弱光環境


          隨著人們對智能設備的依賴性越來越強,設備使用的時間也高頻覆蓋了白天到黑夜,夜晚使用的頻率更是與日俱增,所以暗光環境的使用需求被實實在在地擺到了臺面上。以設計職業為例,在阿里巴巴 UCAN 2019 設計大會上分享的數據結果顯示:設計師群體夜晚的工作時間通常在5-6個小時…

          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加班路上的我們更習慣于在夜間工作,夜間安靜的環境更能讓我們專注設計、靈感爆棚。但這也在另一方面表達了我們需要設備更加符合我們在弱光環境下的視聽需求。

          Dark Mode 由此應運而生,使用暗色模式可以縮小屏幕顯示內容與環境光強度的差距,可以保證使用者在暗光環境下使用設備的舒適度。也就是說 Dark Mode 可以降低屏幕的整體視覺亮度,降低對眼睛的視覺壓力,再也不用怕夜晚的設備屏幕刺瞎我們的雙眼了。


          但這里我們要理解一個概念,“降低對眼睛的視覺壓力”并不等同于所謂的“護眼”,夜晚使用暗黑模式的設備,實際上并沒有改變屏幕的“頻閃”問題,所以說用戶看屏幕的時候依舊會有視覺疲勞的癥狀,所以各位大佬還是晚上少看屏幕,多愛護眼睛吧。



          2、更好地專注顯示內容



          想象一下,我們在電影院看電影時,為什么要全場關燈?

          甚至有些APP, 在影片的下方也會有一個模擬關燈效果的按鈕,來讓整個手機屏幕變黑, 只剩下視頻畫面的部分,這都幫助我們可以更專注、更沉浸在當前的內容下,也就是所謂的“沉浸感”。


          這其中的原理就是色彩本身是具有層級關系的,深色會在視覺感官上自動后退,淺色部分則會向前延展,這樣對比強烈的層次關系可以讓用戶更注重被凸顯出來的內容和交互操作;尤其在信息負責界面內層級關系的合理拉開對操作效率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這一點在股票交易軟件上就是最好的驗證,目前來看全世界絕大多數的股票軟件采用的都是負極性,也就是暗色底的設計方式。紅色和綠色代表的漲或跌(不同國家顏色表示可能不一樣)在這樣的深色背景下就會特別顯眼,還有一些顏色比如藍色用于某些數據的走勢圖。這樣的顯示幫助用戶更好地集中精力在數據獲取上,更快地做出決策。


          3、更好地迎合消費品味


          這里所提到的消費品味是來自用戶層面的潛在心理需求。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顏色可以影響觀者的感受和情緒,這直接影響到用戶對于一個事物的判斷和選擇,這就像我們消費購物一般,有時候我們的消費不完全是為功能、實用性買單,而更加看重的是一個產品的外觀屬性,當產品的外觀符合我們的消費審美甚至超越預期時,我們往往會更快地做出消費選擇。


          而黑色在積極層面的外在直觀表現為高貴、莊嚴、鎮定、神秘,這代表著黑色相比其他顏色存在著更多的可能性,這也造就了黑色成為百搭色,可以作為其他顏色的底色、陪襯色進行使用。暗黑模式也存在同樣的心理暗示,沉穩、神秘的黑色會讓用戶聯想到產品的穩定和高級,提升用戶的心理信任度,迎合用戶的消費品味。

          4、更好地改善電池壽命


          最后才探討耗電功效方面的問題,算是一個壓軸問題了,在某種程度上說,智能移動設備目前最大的矛盾是性能與電池功效的博弈。如果去微博等社交網站進行搜索可以發現,為了省電而使用深色主題或者說黑暗模式的用戶大有人在,尤其是一些中高端采用 OLED 屏幕的手機。這是為什么?


          暗黑模式省電的作用來源于 OLED 這種材質的特性,這種屏幕經過多年發展如今已經取代了 LCD 在中高端手機上的地位。和 LCD 依賴于背光不同,OLED 自發光的特性使得屏幕能夠獨立控制單個像素是否發光,也就是說畫面越黑,采用 OLED 屏幕的手機就越省電。下圖做了一個簡單的理解示例,每一列的格子代表亮度,在不同亮度下有相對應的耗電量顯示,閃電的亮度代表耗電量的多少。

          理解了簡單含義,我們再來看一下Notebookcheck上對于OLED功耗的專業研究數據。在使用 OLED 屏幕時,屏幕上顯示的內容決定了功耗。當屏幕基本全黑時(OLED <1% White),OLED 屏在任何亮度下的功耗都保持恒定。顯示了白色內容的屏幕,功耗曲線會隨著亮度提高而逐漸變陡。

          上面的可視化圖表相對來說可能需要一定的理解時間,讓我們翻譯簡化一下。

          上圖顯而易見,OLED屏幕的耗電量不僅受到亮度高低的影響,關鍵在于在OLED屏幕顯示了什么,有多少區域是淺色甚至是白色的,有多少區域是深色甚至黑色的,深色區域占比越高,相比較之下OLED屏幕也就越省電。這也就證明:OLED屏幕在使用以深色為主的顯示模式時,能夠降低耗電量,提升供電效率,也就是改善電池壽命。


          文章來源:站酷   作者:強強0075

          藍藍設計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一篇文章搞懂毛玻璃擬態

          資深UI設計者


          設計趨勢輪回,玻璃效果以一種新的展現形式回歸,我們以往對它的稱呼有毛玻璃效果、磨砂效果等,在下文中統稱為毛玻璃擬態。

          前言


          設計趨勢總是在不斷的變化,近幾年擬物風格又以新的形式——新擬態回歸大眾視野,蘋果發布了macOS Big Sur 操作系統,整體風格應用了新擬態的設計思路,采用了3D質感的元素設計,其中還包含了運用陰影、透明度以及背景模糊/高斯模糊手法模仿玻璃形態,構建空間感的新興擬物態風格——毛玻璃擬態風格。

          undefined


          一、毛玻璃擬態的歷史


          毛玻璃視覺其實可以追溯到2007年微軟發售的 Windows Vista和Windows7,隨之后來的OS X 10.10(Yosemite)和iOS7中大量出現毛玻璃效果,比如底部快捷菜單欄、通知中心和多任務切換窗口等,蘋果公司加大了模糊程度,透明效果基于扁平,更順應當時UI扁平化的設計趨勢。


          后來,蘋果在他們的移動操作系統中大大減少了毛玻璃效果,但是最近在 MacOS Big Sur 中又增加了毛玻璃質感。微軟的 Fluent 設計系統也非常注重這一效果,他們稱這種效果為 “亞克力”,并將其作為設計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


          二、毛玻璃擬態的特征及優缺點


          1.毛玻璃擬態的特征

          毛玻璃擬態模仿了塑料材質(凹凸質感,凸顯層次感),這個新的視覺風格更加注重垂直空間Z軸的使用:

          —透明感(使用背景模糊/高斯模糊的磨砂玻璃效果)

          —物體漂浮在空間中,通過前后關系表現層次感

          —鮮艷的色彩感,更突出了模糊的透明度

          —半透明物體邊緣的微妙處理,采用細膩的邊框來表現玻璃質感

          這是注重空間感的典型特征,意味著這種風格有助于用戶建立界面的層次結構和深度。用戶可以看到物體間的層次關系,哪一層在哪一層之上,就像空間中真實的玻璃一樣。


          2.毛玻璃擬態的優缺點


          優點:

          毛玻璃擬態效果之所以被大家應用和認可除了它能帶來的優秀視覺表現,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功能意義,它能幫助設計師更好的拉開信息層級并達到視覺統一

          (1)視覺表達

          通過背景毛玻璃化,可以中和扁平化圖文帶來的生硬不立體。在卡片元素上添加毛玻璃效果,與其他元素疊加后視覺上建立層次感,將信息層級更好的表達出來;在圖標中增加毛玻璃效果,可以提升圖標通透的質感。

          (2)品牌感

          良好的視覺統一,有助于提升產品的品牌感。


          不足:

          毛玻璃擬態效果并不好應用于上線產品。它不適用于按鈕或開關(這些重要的界面元素應該具備高對比度,更加清晰明確),模糊效果也要注意分寸,屏幕上過度使用模糊效果,會使整個 UI 對某些用戶可閱讀性差,同時也會使頁面看起來顯臟。

          也可以這樣理解,使用毛玻璃擬態風格的前提是卡片內部有足夠的對比度和合適的間距來定義層次結構,并在視覺上 “分組” 所有相關的對象。它可以只在一個元素上使用,也可以作為卡片背景修飾視覺效果,這種很容易達到較好的視覺效果,頁面風格也會特別亮眼,整體干凈、明亮。


          三、毛玻璃擬態的應用


          1.卡片背景

          用作卡片背景時,能很好的表達信息之間的層級感,朦朧透出下層視覺元素,營造了良好的視覺美感。


          2.APP圖標

          用作APP圖標,可以提升圖標通透的質感。常見的三種圖標案例:A.頂部圖形為白色,底部圖形為其他色;B.頂部圖形和底部圖形為同色,頂部圖形顏色明度高;C.頂部圖形和底部圖形不同色


          3.界面包裝

          運用毛玻璃去包裝UI界面,頁面風格整體干凈、明亮,有較好的視覺效果。


          四、毛玻璃擬態繪制原理


          1.和任何基于卡片的布局一樣,物體離我們越近,它吸引的光就越多。在這種情況下,意味著它會更透明一些。

          2. 整個效果的基礎是陰影、透明度和背景模糊的組合。這種風格可以使用一個透明層,也可以使用多個透明層,但多個透明層疊加在復雜彩色背景上的效果會更好(當至少兩個透明層出現在一個相當復雜的彩色背景上時,玻璃形態的效果是最突出的)。


          五、毛玻璃擬態-卡片背景的繪制要點


          1. 如何設置正確的透明度

          重要的是要記住,你不能讓整個形狀透明,需要調整填充的透明度來達到透明效果。如果不調整填充的透明度,僅僅是調整整個對象的透明度,就不會產生模糊的效果。

          在上面的例子中,背景模糊值完全相同,但圓形圖像的疊加效果看起來完全不同。當填充不透明度為 100% 時,對象的透明度再低也沒有用,根本無法得到想要的模糊效果。


          2.如何選擇合適的背景

          最底層背景在這個效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能太簡單或太單調,否則毛玻璃效果就看不出來,但也不能太復雜。

          復雜的背景有助于玻璃形態的展現,這可能就是蘋果選擇了彩色背景作為 MacOS Big Sur 默認壁紙的原因。當模糊的透明層位于背景之上時,那些容易辨別的色調差異也很容易被看到。


          六、毛玻璃擬態-圖標的簡版教程


          用作卡片背景繪制操作比較簡單,使用背景模糊就可以搞定,重點在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透明度和模糊度的調整,這里就不再做展示。


          下面是毛玻璃擬態-圖標的教程:

          第一步:繪制基礎圖形,頂部圖形顏色#DDEDFF,底部圖形漸變色#00EDFB——#001EEE

          第二步:底部圖形復制一層,做高斯模糊效果,高斯模糊:12,不透明度72%,將模糊層置于頂部圖形上,添加蒙版

          第三步:為了更好的增加圖標辨識度,增加漸變描邊,漸變色#FFFFFF——#D5E9FF,圖標繪制完成。

          過程中用到的色值和模糊度可以根據視覺美觀度做適當調整,也可為圖標增加陰影,提升整體效果。


          結束語


          作為設計師,我們可以看到,設計趨勢一直在變化,每隔幾年就會轉向另一種風格,但似乎每種風格又有自己的前世今生。所謂趨勢輪回,并不只是單純的回歸,而是以一種的更豐富、更立體、更具有層次感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

          我們要做的就是不盲目,不盲從,看清楚趨勢變化的本質。


          文章來源:站酷   作者:April_Firefly 

          藍藍設計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日歷

          鏈接

          個人資料

          藍藍設計的小編 http://www.syprn.cn

          存檔

          亚洲va欧美va天堂v国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