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汽車中控系統,大多是相對固定的硬件組合到一起,共同構成中心的控制臺,控制著包括導航、收音機、播放器、空調等在內的各種功能。一直到 2000 年前后,汽車的中控臺都一直以這樣相對固定的物理按鈕和旋鈕來搭建,用戶也可以通過官方或者第三方服務,來升級功能,比如將磁帶播放器升級為CD播放器乃至于內嵌電視功能等等。
隨著移動端技術的發展,iOS 和 Android 等智能軟件系統的完善和提升,汽車的中控系統也不再受限于固化的硬件功能。平臺化的軟件體系讓中控系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影音娛樂開始更加豐富,而已然完善的移動端觸摸式交互生態,則為汽車中控以屏幕替代物理按鈕打下基礎,各類原本存在于手機電腦的新型的 APP 、功能、服務也逐漸出現在汽車中控系統上,而特斯拉更是一步到位,以一塊巨大的觸摸屏徹底革新了中控的交互體驗,OTA 升級,有機多樣的UI交互,徹底釋放開了汽車中控交互體驗上的想象力。新的問題出現了,新的方法在迭代,新的趨勢也得到了印證。
寶馬奔馳保時捷等頂級的汽車廠商大都在中控臺的設計上,探索了各自的可能性,國內廠商也毫不示弱,不過其中絕大多數的系統都基于我們熟悉的 Android 或者是 Android Auto 作為基礎來進行定制和優化,而蘋果則基于自家 iOS 生態,在 2013 年推出了 iOS in the Car 服務,目前正式名稱為 Carplay。而目前各大廠商所青睞的 Android Auto 也上在 Carplay 發布之后所跟進并發布的。
目前,Carplay 和 Android Auto 都已經上行業標準級別的存在,今天這篇文章, 我們先聊聊 Carplay。
CarPlay 車載系統旨在令用戶通過汽車制造商之原生車載系統來使用、操控iOS設備并發揮其功能。該產品的首個版本計劃于2014年發布,最早出現在一些制造商的汽車展覽上。
Carplay 本身并非完全獨立的存在,它本身會和 iPhone 一起聯動,讓iPhone 成為你的車鑰匙和輔助管理系統。
CarPlay 車載讓你能夠在駕駛車輛時智能、安全地使用各項 iPhone 功能。你可以開導航、打電話、收發信息、聽喜歡的歌。所有這一切,都整合在車內的中控顯示屏上。在 iOS 14 中,CarPlay 車載還引入了全新的 app 類別和適用于 CarPlay 車載儀表盤的自定墻紙。
Carplay 以 蘋果自身在移動端交互和用戶體驗上的深厚積淀,總結和梳理出了一套可供學習和值得參考借鑒的規范。
這些規范對于需要考慮車載使用場景的廠商以及正在布局車載移動端軟件或者系統的廠商的設計師而言,都有著相當的參考和學習價值。
作為車內輔助、操作、娛樂的中心,Carplay 可以直接連接到汽車中控的觸摸屏上,提供基于 iOS 的相關的服務和應用。Carplay 的整體設計圍繞著車內駕駛這一使用場景,而它的設計原則也圍繞著這一場景來規劃:
Carplay 當中會有提供音頻內容的 APP,諸如 Podcasts,網絡電臺,新聞,音樂,體育節目等等,這些服務和 APP 將會通過內置的屏幕顯示,并且借助最常見的「標簽欄+列表」來呈現基本的框架,并且必須包含「播放」界面。盡管這類服務和應用是借由內置的界面框架來呈現,但是依然有值得注意的要點:
使用此圖標代表明確的、本地的的內容。
使用此圖標來標識在線的內容,確保用戶知道內容來自網絡,并且會耗費網絡流量。
在進行音頻內容播放的時候,Carplay 會顯示「正在播放」的界面,并且會使用如下界面:
在設計這個相關的界面功能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Carplay 能夠內嵌到不同廠商的車中,自然也可以控制車內的硬件。這一部分的硬件驅動支持通常是由廠商提供,并且借由 Carplay 內的界面,提供統一的交互體驗。
VoIP 也就是基于 IP 的語音傳輸功能,而在 Carplay 中,VoIP 應用主要借助 Siri 服務,并且全由 Siri 操控,它并不為用戶提供直接的交互界面,因此無需專門設計 UI 界面。
它支持閱讀信息和編寫/回復消息,不過需要用戶授予權限
當你的 APP 有推送信息未讀的時候,通常會在 APP 的右上角增加一個紅色的小紅點標識,并且其中會有一個白色數字用來標識未讀信息的數量。
對于錯誤信息,應當妥善處理,并且絕對是要在必要的時候才推送報錯信息。
在加載內容的時候,使用黑屏或者靜態的界面,可能會讓它整體上看起來像是死機了一樣,者可能會導致用戶離開。
在 Carplay 當中,有2種常見的導航模式:
橫向導航。通常使用標簽欄來進行導航,不同內容橫向排布,用戶可以快速點擊不同標簽切換。
分層導航。用戶在屏幕上點選不同選項,通往不同的子界面。其中地圖應用采用的是這種結構。
音樂類應用可以使用橫向導航,也可以使用分層導航,在設計導航的過程中,應當注意:
全面的測試,是確保應用可用性的重要前提。
無論音頻是否是你的 APP 的主要內容呈現形式,你都需要了解用戶對于音頻有哪些期待,并且盡量去貼合這些需求。
在管理汽車功能的頁面當中,廠商提供的功能和數據將會無縫的接入到 Carplay 當中,比如氣候、網絡、GPS 等等。當數據不可用的時候,盡量提供合理的響應方式。
比如當汽車通過隧道,沒有 GPS 信息的時候,盡量以不打擾的方式來告知用戶。
3.3、iPhone
Carplay 是和 iPhone 連接起來使用的,并且在程序數據上也相互兼容互通,只是Carplay 本身提供的是簡化之后的 UI ,并且針對駕駛的場景進行了優化。
支持 Carplay 的車輛通常會有物理按鈕和旋鈕,它們可以作為 Carplay 交互的輔助。當物理按鍵作為用戶的主要交互介質的時候,通常至少會存在一個 Siri 按鈕,導航控件,選擇控件,以及后退控件。
這些控件和 Carplay 應當高度對應,無論是播放、暫停、上一首/下一首 都應該做出準確的相應。具體可以參閱:MPRemoteCommandCenter
當 Carplay 投射的屏幕不支持觸摸的時候,還有基于旋鈕的焦點式交互方式,當用戶擰動旋鈕的時候,能夠讓光標從一個元素切換到另一個元素,激活并交互。
文章來源:優設 作者:陳子木
藍藍設計( 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用戶可以通過內置的觸摸屏來與 Carplay 直接進行交互。高保真屏幕可能會比低保真屏幕,在交互效率上更高,更低延遲,支持更多手勢。Carplay 的交互基本采用的都是單指交互,具體可以參考下方列表:
在設計交互的時候,盡可能少地使用觸摸交互,避免用戶在駕駛過程中分心。
Siri 是 Carplay 的基本功能,無干擾的語音讓用戶和程序之間的交互更加自然和安全
即使看不到 Carplay 的屏幕,依然可以使用方向盤上的語音命令按鈕來激活 Siri。激活后,Siri 會針對語言進行處理和分析,并且轉換為可用的指令。
具體可以參與 SiriKit 編程指南。
動畫可以讓屏幕上的元素,擁有一層附加的視覺效果。如果方法得當,動畫還能呈現狀態,提供反饋,增加用戶直接操控時候的感覺,并且告知用戶可視化操作的結果。
成功的品牌設計并不只是把 LOGO 塞到 APP 當中,出色的 APP 能夠巧妙地使用字體、配色和圖像來構建獨特的品牌形象。
關于這方面的設計,可以詳細參考 iOS 設計規范中的 配色、版式以及 圖標和圖像 這三個章節。
在品牌設計上,Carplay 要求設計師:
通常,配色可以提供交互性,提供視覺連貫性,并且對界面賦予生命力。
Carplay 支持不同像素密度不同縱橫比的顯示,但是這也意味著在實際布局設計的時候,要格外小心,盡量讓你的設計在不同的屏幕分辨率和長寬比之下,都顯得足夠正常。
Carplay 采用的字體是蘋果的 SF 字體。你可以在這里下載到字體:
和 iOS 類似,在 Carplay 當中,屏幕分辨率也分為 1x 2x 和 3x。
每個 Carplay APP 都應該有一個顯著突出的圖標,確保在駕駛的時候可以輕松點擊到。
如果你設計的 APP 當中,需要的圖標并不存在于系統圖標當中,或者系統圖標與你的 APP 并不匹配,可以自定義圖標設計。
系統本身內置了許多小圖標,服務于日常各種不同的任務,通常這些小圖標會使用在導航欄和標簽欄當中,盡可能使用這些內置的圖標。
上拉菜單是一種特定的彈出菜單,通常從屏幕底部彈出,并且包含2個以上的選項。不過在 Carplay 當中應該盡量避免使用上拉菜單,在 iPhone 上倒是可以使用它,但是不要在 Carplay 中顯示。
在內容加載的過程當中,請勿讓屏幕保持靜止,或者空白,使用活動指示器確保它看起來沒有靜止。
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在加載過程中提供對用戶有幫助的信息。具體可以參考 UIActivityIndicatorView
警告會用來通知用戶一些關鍵性的信息,警告通常由標題、可選信息以及一個或者多個按鈕組成。除此之外,警報的視覺系統是靜態的,無法自定義。
警告最小化呈現。由于警告本身會破壞用戶體驗,所以請在重要的情況下使用警報。
相關開發人員可以參考這份文檔:UIAlertController
按鈕通??梢杂脕碛|發一些特定的操作,具有可自定義的背景,并且可以包含標題和圖標。和 iOS 不同,Carplay支持的按鈕樣式非常有限。
標簽是推送到屏幕上的一條短消息,這個標簽可以顯示任意數量的靜態文本。在設計標簽的時候,盡量保持標簽清晰易讀。具體開發可參考UILabel。
導航一般在屏幕的頂部,通常導航欄右側會有返回按鈕,中央是標題。有時右側會有其他的可交互的控件。
滾動視圖讓用戶可以瀏覽到更多的內容,用戶可以用滑動或者輕拂來進行瀏覽信息。
標簽欄通常出現在屏幕頂端,并且用戶可以借此快速切換。邏輯上標簽欄可以包含無限多的 Tab,但是可見的標簽數量,會根據實際顯示尺寸而有所不同。
表單通常會以單列的樣式存在,干凈有效地呈現大量信息。
在具體的表單條目的設計上,也有詳細的規格要求。
默認樣式,左側可放置圖片,并且標題也是靠左對齊的。具體參考文檔:UITableViewCellStyleDefault 以及 UITableViewCell
副標題樣式。這是包含標題和副標題的一種樣式,兩者靠左對齊,上下排布。具體參考文檔:UITableViewCellStyleSubtitle 和 UITableViewCell
Value1 樣式。標題靠左對齊,副標題靠右對齊。具體參考文檔:UITableViewCellStyleValue1 和 UITableViewCell
Value2 樣式。標題和副標題文本都靠右對齊,具體參考文檔:UITableViewCellStyleValue2 和 UITableViewCell
文章來源:優設 作者:陳子木
藍藍設計( 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世界如此精彩,當然不能置身局外”,“愿你向世界交付你的價值”
為什么要寫這片文章?
自己入行交互一年多,最近從梁寧老師的《產品思維30講》和《增長思維30講》獲得了兩套思維框架,并從中銘記了兩句話:“世界如此精彩,當然不能置身局外”,“愿你向世界交付你的價值”,于是想通過運用這兩套思維框架,重新審視各類產品,把自己訓練成一個客觀的人,并向世界交付我自己的價值。
微信作為一款從2G時代出現的產品,跨越了十一年的時間,成為了如今國民級的應用,甚至正逐漸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卻一直保持著簡單和連接的理念。就在今年一月份,微信推出了8.0版本,其中添加了很多新奇有趣的功能,站在用戶視角上,能看到評價有褒有貶,有人說微信根本不了解用戶而且孤傲,有人說微信正在變得臃腫,有人說微信體驗不好但是沒有替代品不得不用??戳撕芏嘟榻B微信8.0的文章,發現都只是在介紹微信8.0更新了什么,但是沒有看到有人會更深層次地聊微信為什么要這樣更新;上周我在聽完張小龍的微信十周年演講后,感觸良多,并從中窺探出了微信更新的些許用意。于是想試著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去分析微信,所以我想把第二個思維框架分析對象確定在了微信身上。
愿讀完這篇文章,你能獲得我所希望交付的價值~
微信是一款什么軟件?
先說結論,微信本質上是一款連接的信息流流量平臺。
在很多人人眼中,微信就應該是一款社交工具,希望微信能夠做好社交的本職工作就夠了,不需要再加上其他雜七雜八的功能;有人抱怨說微信變得越來越臃腫,很多功能其實自己并不用得到,還占用手機的內存,已經丟失原來簡單的模樣。
但是要知道,你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其實是由各種外部和內部的因素所塑造的。就像幾年前有一句特別火的話:你的眼睛里,有你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你能成為你今天的樣子,其實是由你的人生經歷所決定的。所以微信十年來不斷改版,從一款通訊工具變成如今的連接信息流的平臺,其實是由微信的基因所決定的。張小龍在2021年1月微信十周年公開課中講到:“微信10年,如果非要用兩個詞來描述微信,我想一個是連接,一個是簡單。從一開始微信從一開始的連接人,到后來的連接企業,微信支付功能后開始連接現金流,到如今8.0的視頻號來連接視頻,短視頻的信息流,微信基于連接的理念從來沒有變過。這也是為什么當年微信能夠戰勝米聊成為當今最火熱的社交工具的原因。
在2014年的時候,微信1.0版本的時候,微信只有400萬用戶,而雷軍米聊有2000萬用戶,兩者的差距從微信3.0推出陌生人社交拉開,從推出微信支付功能開始徹底打敗了米聊。是因為米聊是只是在社交,而微信卻是在做連接;微信把社交看成一種信息流,從而把更多的信息流整合連接自己的體系內;因為要把更多的信息流整合到平臺上,于是微信變得越來越大,占用的內存越來越多??此朴幸鉃橹?,實則情非得已。另外說一句,雷軍貌似是在這次大戰之后學會了教訓,并把這套戰略用在了小米身上,于是能看到你OPPO,ViVO把手機作為核心盈利產品,而小米卻只是把手機作為流量連接的入口,繼而發展出小米智能家居這一龐大的產業鏈。
所以你以為微信只是一款社交工具,但其實微信是連接信息流的流量平臺。
什么是信息流?字節跳動的張一鳴認為世界是由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組成。比如文字,語音,視頻,支付、都是信息流的一個分類。你可以把互聯網想象成一條大江大河,無數的企業將大江大河中的水引入自己的支流中,使自己變得強大;所以互聯網的的競爭,本質上是流量的競爭,流量指的其實就是信息流。
什么是平臺?美團副總裁張川的理解是:平臺首先是動態不平衡,你不知道你能在這里遇到誰;第二條,用戶彼此之間要產生網絡效應;第3條,用戶之間永遠有彼此的需求,無法握手,需要平臺從中撮合。
微信里有的那么多陌生的人,陌生的公眾號,你不知道你能在這里遇到誰,你在微信中與熟人,陌生人社交,能夠產生巨大的網絡效應,催生出了微信支付、公眾號這樣的龐大商業體系;用戶與熟人或陌生人之間、用戶與公眾號之間、用戶與商家之間,永遠存在需求,而微信在從中充當了連接的作用。
張小龍說過一段特別牛逼的話:讓產品自然生長。微信作為超級巨大的流量平臺,真正做到了不打擾用戶,讓微信的流量自然碰撞、發酵,構建出了如今如此龐大的微信帝國。
微信帶給了用戶什么樣的確定性?
微信始終致力于連接于簡單,十年來不曾改變。
連接上面已經說過了,下面來說說簡單。微信提供了簡單的確定性,每一個功能都切中要害,張小龍說微信最驕傲的是,十年的樣子和今天的樣子并沒有什么改變。通過最簡單的方式做到最大程度滿足用戶的需求,這對產品經理對用戶情緒把控要求特別高。分析一個產品一般要從三個角度去分析,首先是從宏觀視角看這個產品是附著在什么樣的經濟體上,競爭對手是誰,也就是常說的看大局,看清楚誰是自己的朋友,誰是自己的敵人。然后是從中觀視角去分析產品的服務人群,功能流程,信息結構,并由此得出用戶畫像、用戶體驗地圖、痛點癢點爽點等用戶體驗相關的結論。最后是從微觀視角,從用戶內心的底層情緒出發,去探究產品對于用戶內心情緒的影響,由此來進一步分析產品帶給用戶什么樣的確定性。
一般來說,用戶體驗設計師掌握好中觀視角,基本上就能在行業內生存下來。中觀視角更多靠的是經驗和套路,掌握分析產品的方法和路徑,多花時間去實踐,假以時日,你就能成為行業內合格的用戶體驗設計師。但更難的,其實是掌握好宏觀視角和微觀視角。宏觀視角是打大仗的能力,需要你站在足夠高的視角去俯瞰整個大局,看清楚產業周期,產業的方向,靠的其實是定戰略,和找杠桿,入行不久的體驗設計師或產品經理通常沒經歷過大仗,是很難體會到的,我自己也沒經歷過,所以只是聽梁寧老師介紹,學了一些這方面的思維框架而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了解。但其實梁寧老師更希望我們做到的,是掌握分析微視角的能力。
張小龍就是一個對產品的微觀視角特別敏感的人,他能從用戶底層細微的情緒變化中分析出用戶的需求點。想想微信從通訊工具到熟人社交,再到陌生人社交,再到公眾號、微信支付,直到今天的視頻號,都是精準地把握了用戶最底層的情緒需求的結果。比如,微信的朋友圈從完全開放,到僅設置三天可見,再到三個月或半年可見,直到可直接管理是否看朋友圈,到了微信8.0,甚至要求用戶驗證好友時就首先確定朋友圈權限,這一連串改變,其實都是源于張小龍對用戶在當下社交情緒逐漸發生變化的精準把控能力,這也是為什么都稱張小龍是產品經理之神的原因。
微信為什么推出視頻號?
微信為什么推出視頻號呢?在我看來是為了爭奪信息流。這是騰訊繼2018年微視在短視頻大戰戰敗后發起的第二波戰爭。
上面說到過,互聯網的本質其實是信息流,誰擁有的信息流越多,誰就能獲得更大的勢能。淘寶靠著電商和支付的信息流,就成為了中國第一的電商公司,字節跳動靠著短視頻載體的抖音和長視頻載體的西瓜視頻以及新聞載體的今日頭條在幾年間迅速成為了互聯網巨無霸級別的存在。
我們可以倒回幾年前回顧一下那場大戰,戰場上有抖音、快手、微視、還有就是一些草莽或腰部的小視頻軟件。當時快手用戶數是高于抖音和微視的,甚至放出不屑于花錢買廣告做推廣的言論。結果就在2018年春節,抖音8天燒了5億美元,重金做推廣,吸引了大批短視頻愛好者和流量;隨后快手感覺勢頭不對,也開始瘋狂重金砸廣告,做補貼,并成了2020年春晚贊助商。而微視的做法是,大量補貼的同時,借助騰訊的杠桿,直接將入口做在了QQ和微信中,全面禁止非騰訊系短視頻鏈接在微信朋友圈中擴散。結果出乎意料的是,微視和一眾其他成為了短視頻大戰的犧牲品,從此短視頻市場二分天下,南抖音北快手的陣容確定下來。與此同時,還有一件事值得關注,就是2019年,三家互聯網企業對微信發起了挑戰,一個是馬桶MT,一個是羅永浩的 聊天寶,最后一個是抖音的多閃,最后是以微信的不理會作為收場。
為什么短視頻如此重要?因為它很可能是未來信息流主流的載體。
不知道你有沒有感受到,微信公眾號沒以前那么火了,其實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把看微信公眾號文章的時間拿去刷抖音、看短視頻了 。在2018年之前,微信公眾號是微信信息流非常重要的入口。在PC互聯網時代,搜索引擎百度是流量的入口,旗下的百度貼吧,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組成了中國最大的中文互聯網內容創作社區,使得百度成為了BAT三巨頭的頭部企業。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各大應用開始自建搜索引擎,自營內容對百度進行了封鎖;微信公眾號從中崛起成為了新的流量入口,無數的自媒體創業者通過微信公眾號上創作內容,成為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流入口。但是,隨著4G技術帶來了更高的網絡帶寬與傳輸速率,視頻內容開始發展,短視頻應運而生。
短視頻為什么能夠取代文章?
回到底層情緒來看,是因為人們比起文字本能地更能理解簡單、直接的圖像。文字帶給人的反饋是延時的:你得先識別文字本身,理解語義,上下文聯想,最后你才能得出一段文字的含義。而短視頻是帶來即時反饋的,它沒有閱讀成本,能通過視覺和聽覺,就能給用戶帶來更加深刻和即時的情緒上的變化。其次,短視頻的創作門檻比寫文章低,張小龍在演講中說到,許多人其實是不擅長寫長文章的,但是你讓他用手機拍一段視頻,這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最后是因為當代人的心智提上去了,這時代的人們的觀念正在逐漸開放,更加樂于表達自己,短視頻當然就能使更多人參與進來,自然就能成為下一階段主流的信息流載體,微信當然不能置身局外。
所以,到這里,你其實就已經能看清一些微信在做的事情了。微信為什么要開設視頻號?就是為了爭奪下一階段信息流入口。為什么當年支付寶要推微信?是為了爭奪的信息流。
當前階段,誰是微信的競爭對手?信息流的上游是人,誰掌握了最大的信息流誰就是競爭對手,目前能看到的是抖音,2018年抖音推出多閃,其實就是為了構建自己信息流平臺;在之后,可以預見到抖音和微信在短視頻流量爭奪上必有一戰。
微信能不能贏?
我覺得微信這次能贏,因為人性的弱點推動了互聯網的流量,但人性的光明構筑了商業的文明。
互聯網商業本質是流量*轉化率,字節跳動鼓勵人們在抖音、西瓜視頻上發視頻,采用的是補貼的方式,這會使得視頻博主在其平臺上發布視頻的目的變得利益化,是在變相鼓勵視頻創作者生產更具強吸引力的題材,取夸張的標題名字來吸引更多用戶點擊,從而獲得更多流量,并通過廣告商的投資,帶來商業的變現。去年甚至還爆發了直播帶貨的新藍海,其實本質上都是幫助視頻創作者帶來商業利益。色欲作為人類的本能,自然是最能吸引用戶的手段,所以你能看到與性相關的視頻在抖音,快手等平臺占比是最多的。
這種利用人性的弱點(貪婪、色欲、虛榮、窺視)構筑的互聯網流量,使得抖音快手在短視頻草莽時代逐漸成為了短視頻中的頭部平臺,但是在存量競爭市場上這一機制終究不可持續。相比,我更喜歡微信視頻號的做法。
微信選擇只做內容承載和傳遞的載體,這就意味著微信不會去生產內容,也不會去買內容,并不會關注具體的內容到底是什么,而是真正做到讓用戶自發地去生產和分享內容,讓產品自然生長。張小龍說視頻號的目標是,希望人人都能夠很容易地通過視頻化的方式去公開表達內容。這使得內容創作者本身很難帶有利益目的。視頻號的初衷,就不是讓一部分內容創作者獲得極高的關注度,成為網紅,獲得商業變現,而是希望人人都能夠像在朋友圈發布圖文一樣,以視頻化的形式去表達自己的內容。微信能這么做,是因為其擁有巨大的信息流,有足夠的能力去做這件事。
盡管現在打開視頻號,里面同樣充斥各種基于人性的弱點所創作的內容,微商、網課、低俗,誘惑等內容遍地,但現在你看到的它的樣子,絕不是它本該有的樣子。我相信隨著微信對視頻號的迭代,視頻號終會成為微信所目標的那個人人都能表達自己的樣子。
為什么張小龍說直播新的表達方式?
張小龍在公開課中講到:未來直播可能變成一種很多人都在用的、個人表達方式。為什么?因為直播能夠營造場景。
什么是場景?場就是時間+空間。景呢?是能夠觸發情緒的交互。直播比起視頻,更能夠激發用戶內心的情感,能夠讓主播和聽眾之間產生更深刻的連接。這種感受其實是視頻無法比擬的。就像你在現場看演唱會和看錄播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周邊的環境會影響用戶的情緒。令我很深刻的體驗是,今年王者榮耀冬季賽決賽第四局DYG對戰南京Hero戰隊,當時的局面是0:3,如果第四局DYG沒有贏就意味著比賽的結束。當時直播中所有人的心都很緊張,結果DYG里的清清用一手關羽力挽狂瀾,贏得比賽,在場主持人,和屏幕前的觀眾都被DYG清清的不服輸感動,場面一度到達高潮,我的內心也被深深震撼到了。但是之后看錄播,就會發現有人在看外星人似的,發彈幕很冷淡地表示都是基本操作,完全不懂我們在激動什么。這才使我意識到,直播真的比視頻更能激發用戶的情緒。
現在你打開微信直播,內容質量其實并不好,是因為新流量入口會帶來新紅利,投機者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但實際上,微信直播應該和會如今刷禮物求關注,公會云集的直播平臺不一樣,會呈現出一個更加開放、生活化的樣子。
微信為什么要在表情包、狀態上的創新?
微信8.0更新了動態表情包,動態,把視頻放在名片,音樂播放器優化上等一系列新有趣的小功能。這些功能按照張小龍的說法是人們對情緒的表達更強烈了:他覺得人們喜歡表達更加強烈的表情,他覺得設置狀態能夠幫助用戶找到同類,他覺得音樂播放器不該是一個電唱機放在那里轉,而應該給用戶更直觀的視覺表達。你會發現,張小龍描述需求的方式,是極度自我的表現,他會用心里想的美好的用戶故事來解釋為什么要加這個功能,而沒有根據數據來得出結論。甚至他說想做一個功能,讓十幾億人都能在同一張畫布上畫畫,然后看最后畫出來的是什么樣子。這些一些功能,張小龍就是拉一個一二十人的團隊,討論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就這么簡單的做了,就這么推出了。
這里我想說說自我與自律。成為高手的路徑是一萬小時定律,但是,想讓一個人持續在一件事情上花費一萬個小時是很難的,有兩種方法可以實現。一個是保持自律,帶著對失敗的恐懼,堅持下去;另一個是對這件事保持滿足和愉悅感,靠著對做這件事的熱愛來度過這一萬個小時。自我和自律的人都能成為非常成功的人,你從小受學校的灌輸自律的理念其實是為了便于管理。但自我的人,是充滿創造力的,對不滿意的事物是抱有強烈的情緒的,他們不能容忍不完美的事情,并會去努力改變它。蘋果大神喬布斯是一個極度自我的人,他能樂此不疲地對著ppt演練上百次,他不能容忍手機附帶個鍵盤笨重的樣子,喬布斯讓自己追求卓越的精神成為了蘋果的設計理念。梁寧老師說,張小龍是一個極度自我的產品經理,正是由于其對用戶在社交需求上極其敏感的感受,才催生出了如今簡單并且連接世界的微信,張小龍說自己是被上帝選中的,其實是因為持續做出了正確的決定,而這決定,與其對用戶情緒的深刻把控有關。所以騰訊出產品經理,阿里出運營人才。
你吸收誰的營養,你就變成誰。你靠什么滿足你,你就會成為它的樣子。什么東西持續滿足你的東西,什么東西永遠讓你不爽,這就是你的命運。
總結
這次分析微信,我沒有嚴格根據梁寧老師給的中觀思維框架來分析(痛點癢點爽點、用戶畫像、用戶故事、用戶體驗地圖、服務藍圖等),而是從微觀情緒和宏觀大局上分析了微信帶給人的確定感,微信視頻號的意義所在,聊了些關于自我與自律的事情。因為我覺得微信成為今天這個樣子,服務著如此龐大的用戶量,它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人生百態,微信包容了無數種用戶畫像,在其上也書寫著無數的感動人心的故事,我覺得這時再去聊中觀套路其實已經沒有什么意義了。微信從1.0,跨越2G到5G的技術革新,從一個簡單的通訊工具,不忘簡單和連接的理念,十年時間迭代成為了我們離不開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放在人身上該是一個多么勵志的事情啊!
最后我想交付給你一句,也是梁寧老師交付給我的,一直觸動鼓勵我堅持下去的話:
今天你在什么樣的點位上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未來,你會以哪種方式,持續迭代。
文章來源:站酷 作者:努力的橙子
藍藍設計( 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當時在構思這個icon時,從一個視覺表現很強的動態形式,一直做減法直至非常恰當合理有效的融入頁面當中,下圖中最后一個最簡潔的設計是確定的方案,簡單的動效突出而不突兀,恰到好處。
↓↓
如果你現在打開小米商城進入小米上新,會發現只改了一張背景圖,因為開發還沒有排上期,但最終會按此次改版的效果開發上線,所以有時候遇到這種情況時,設計師還需要結合當前產品的開發框架進行適配設計。
文章來源:站酷 作者:吳星辰
藍藍設計( 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信息有各種形式,圖、文、視頻、音頻等,而承載信息的形式也多種多樣。
本文意將信息容器進行整理歸納,以總結出一些經驗規律。
信息容器是承載信息的載體,位于內容層。要理解信息容器的概念,首先要理解界面中的層級關系。一個界面除了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維度,還有縱深維度。
從底層(遠離用戶)到頂層(靠近用戶),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層:
背景層
信息層
全局操作層(各種常駐于屏幕的bar、懸浮按鈕等)
浮出層(模態類型的浮出層還需要有蒙版進行隔斷)
本文要討論的“信息容器”,指的是信息層上,裝載信息的載體。信息的類型多種多樣,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各種操作控件等。
常見的信息容器主要有2大類:列表和卡片。
在整理案例的時候,我不禁產生了一個疑問,到底什么是列表,什么是卡片?如何界定和區分兩者?這個問題乍一聽有點無厘頭,列表不就是列表嗎,多個布局一致的狹長單元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列表。那么什么是卡片呢?和屏幕兩側保持一定間距,帶圓角的就是卡片嗎?
我們不妨先看看下圖案例:
為什么類似的布局形式,上圖中,圖1給人感覺是列表,圖2給人感覺是卡片,圖3既像列表又像卡片?
從內容層面來說,包含的信息類型有:文字、圖標/圖片、按鈕。幾乎沒有太大區別。
是什么導致我們觀感上的不同呢?
電商案例也許可以給出答案。
從電商產品的商品列表頁中可以看到,用戶可以自主選擇兩種不同的商品展示模式:列表模式和卡片模式。
這兩種模式幾乎可以對應“列表”和“卡片”兩種信息容器樣式。完全一致的信息量:主圖、標題信息、價格信息、輔助信息,相似的展示效率(一屏展示約4.5個商品),不同的信息容器展示形式給人不同的感覺。
單純從信息層面或者視覺層面都不能界定列表和卡片,如果多維度疊加限定又太繁瑣,因此本文給出的列表和卡片直接的區別界定是:可以自主定位關鍵線索,規劃視覺瀏覽動線。如果視覺瀏覽大方向是豎直的,那么就歸入列表范疇,瀏覽動線不是豎直而是折線的,都算在卡片范疇。
除了上面說的,最常見的兩類信息容器:列表和卡片之外,還有另外兩種形式,分別是:無容器和復合容器。
這些容器具體有哪些特點,我們一一來看。
列表的定義:將結構一致的信息單元在豎直方向上鋪陳下去,形成的信息集合。
不同場景要呈現的信息側重不同。
舉例幾種常見的列表形式:
用戶/消息列表
圖文列表
功能列表
“卡片型”列表
用戶/消息列表的內容結構很清晰,頭像+身份+內容提要+輔助信息。
圖片天然地比文字更具有吸引力,視覺上的優先級排序是頭像>身份>內容提要>輔助信息。
當然用戶可以很方便地選擇關注的對象是圖片還是文字,這體現了列表的優越性,瀏覽動線豎直,可以方便用戶根據自己想要的索引快速定位。
這里值得討論的是頭像用方形還是圓形的問題,相信大家都想到過這個問題,同樣是社交產品,qq是圓頭,微信是方頭,這里邊有什么原因呢?
本文嘗試分析一下,僅是個人意見,歡迎討論。
按照理論,圓頭親切的形狀感知更加適合輕松基調的產品,方頭嚴謹的形狀感知更加適合嚴肅基調的產品。這解釋了電商類型產品(淘寶、京東)的信息通知一般都是圓頭的,匹配輕松愉悅的網購體驗,而金融類產品(支付寶)多是方頭。對于同是熟人社交類產品的微信和qq來說,qq用戶層年齡偏低,屬性相對更加活躍,更加輕松的圓頭可能更適合此類用戶。
以iOS為例,當用戶向左滑動列表時,呼出針對該列表單元的操作。具體列表對應具體操作,操作項數量不同。
方案A:
優點:操作底板寬度適應文案,不會出現空間局促的現象。
缺點:當文案字段長時,列表被推出屏幕外的內容較多,當用戶操作分心時,可能會忘記正在操作的對象,雖然這種情況極少發生。
方案B:
優點:操作底板固定,文案折行規則明確,既不會造空間擁擠,被擠出屏幕外的列表區域可控。
方案C:
優點:搭配圖標,視覺更豐富。
缺點:圖標占據了一定高度,導致文案無法折行,列表被推出屏幕外的內容較多,與方案A類似。
綜上,個人認為方案B是最合理的,對于文案長度的寬容度高,即便文案較長,也可以保證視覺和諧,并保留較多列表內容。
在用色策略上,使用的是為大眾所接受的“語義色”,一些具體的顏色在長期經驗積累中形成了固定的語義。
當用戶觸發了帶有一定破壞性的操作時,需要用戶進行二次確認。
并不是所有情況都需要二次確認,二次確認的樣式也有多種。
同樣都是模態視圖,要表達的信息也相似,都是要求用戶進行選擇,為什么有些產品選擇將對話框居中,有些產品選擇將對話框放在底部?這里涉及到關于模態視圖的相關知識點,本篇文章旨在討論信息層面的內容,模態視圖涉及到了浮出層的內容,將在下篇文章中進行詳細探討。本篇文章不做過多延展。
信息流產品一般是由圖片+重點文案+標簽(可有可無)構成。
不同性質的產品想要突出的重點不同,根據內容的重要性權重來分配視覺占比。
從上方幾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
在圖文比例從左到右依次提升;
圖文布局案例1-3使用了左文右圖的方式,案例4-7使用了左圖右文的方式。
搞清楚如何圖文布局和設置圖文比例,就基本解決了資訊流頁面最關鍵的問題。
資訊列表或稱feed流,主要根據用戶喜好定向推送內容。除了從用戶日常瀏覽、搜索等行為中提取用戶喜好信息,用戶主動反饋的信息精度更高,用戶不惜花費更多操作成本來提示產品,對內容不感興趣。
從視覺上說:
1、提交反饋的入口(小而淺的icon)都不明顯,有些產品用“更多”來提示用戶,有些產品用更加負面的“關閉”來提示用戶。當用戶對內容產生較為強烈的反感時,才會注意到屏蔽入口。常規瀏覽時,該圖標不會影響用戶注意力。
2、反饋形式采用模態對話框,用戶需要選擇具體操作,是屏蔽內容或作者、還是舉報或不感興趣。
3、對話框是否有指向性:從表意明確的角度上來說,帶有箭頭的氣泡更有利于用戶定位對象。
從交互上說:
反饋入口熱區較小,容易誤觸,大多數情況下,用戶不會注意和點擊該圖標,用戶是以瀏覽為主要行為。
列表索引一般還是定位文字為主要形式,不同用戶的認知水平不同,圖標表意始終是一大難點,多用為輔助記憶或單純提升視覺美觀。圖標雖然是體現設計風格的重點,但是在具體情境下,如設置頁,用戶更加在意快速找到自己要找的內容,多度的圖標樣式,實際上會折損用戶的檢索效率。
一般功能頁面或放置許多功能,常常會超過十幾項,這種情境下,檢索效率低下是一個痛點。
如何提高檢索效率?—— 分組
分組給用戶提供了認知線索,根據格式塔原則,用戶總是傾向于把距離近的、樣式統一的元素歸位同類。
毫無分組顯然對于檢索是不利的,用戶需要逐一瀏覽,該情況適用于列表項無法分組時,如果有分組條件,務必分組,幫用戶節約篩選成本。
UI界面中,列表的分割方式常見的有以下3種:
線條分割
塊面分割
間距分割
在我們的固有觀念里,大圓角,不通欄,有投影的形象就是卡片。
這種樣式也越來越盛行,許多產品嘗試將列表也用“卡片化”進行包裝。
雖然是相當細節的點,但是精細化處理之后的結果就立刻會與批量化處理的結果拉開差距。
產品級的風格統一來源于點滴細節。
卡片的類型繁多:單列大卡片、泳道、內容流(兩列網格、瀑布流)、宮格
從內容展示效率上來講,單張大卡片就占據占據屏幕(劉海屏)超出一半的高度,用戶需要不斷滑動屏幕瀏覽下方內容,操作成本較高。大卡片形式對內容本身,如圖片的質量要求很高。這種模式常見于圖片社區或垂類電商產品,圖片社區(如躺平)本身較為小眾、即便是UGC(用戶產生內容)單元,用戶上傳的圖片素材平均水平也較高,垂類電商(如Nike)圖片品質由編輯控制,質量高且穩定。以上類型產品不以量吸引用戶,用戶往往更加在意內容本身是否優質。用戶沒有帶著明確的目標,心智更加類似于瀏覽雜志。產品提供什么內容,就進行瀏覽。從上方案例可見,除了微信讀書之外的3款產品首頁都沒有突出搜索功能,而是以信息流呈現為主。
與列表分割一致,卡片也有對應分割方式。
大卡片占據屏幕面積大,理論上大卡片的內容質量是經審查的。部分產品不存在大卡片容器的交互,點擊卡片直接進入詳情頁。部分產品通過比較低調的方式向用戶收集對于內容的意見。如微信讀書長按卡片,可以選擇不再顯示該卡片內容,產品收集反饋,對于用戶喜好的描述可以進一步具象準確。長按不是一個高頻手勢,用戶觸發該手勢往往是試探性的,代表用戶確實對于內容有意見要傳達。躺平使用了簡約三小點樣式的“更多”圖標來收納不常用的收藏和舉報操作。
何為泳道?顧名思義,常見的滑動手勢是上下方向滑動,但有時也會出現橫向滑動的情況。一系列對象在一條橫向軌道內左右滑動,該類型的形式組合在一起,就好比泳道賽道一般。
可以橫向滑動以查看內容的呈現形式,稱為“泳道”。泳道可以有多種形式。
停止位置隨機:
內容與手勢相關度高,比較自由,但停止位置隨機,不能保證停下后用戶能完美看到當前卡片的所有信息,需要用戶微調卡片位置。
停止位置固定:
根據用戶滑動速率,模擬物理慣性和摩擦,判斷最終展示哪張卡片,并將卡片呈現在屏幕中部,確保卡片上的信息都可以讀取。這種交互更加合理,給滑動設置卡點,類似banner效果。
雙列卡片可以看成是大卡片(單列)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這種形式更加提高了空間利用率,對于單一信息展示更加克制。平衡了效率和效果,是電商、圖片社區、視頻等產品類型的首選表現手法。
雙列卡片可以細分為兩大類:
卡片流(對齊)、瀑布流
卡片對齊:
優點:規整統一,視覺動線清晰,瀏覽舒適。
缺點:對主圖尺寸要求高,確定的比例會對商品展示有一定局限。
瀑布流:
優點:圖片尺寸寬容度高,滿足一定比值區間即可。保證商品的展示完整度。錯落的布局容易形成節奏。
缺點:不容易進行比較,若要進行圖片間的對比,比較困難,視覺動線混亂。
兩列式的卡片布局需要注意內容層與背景層的區分。
大多數產品的背景層是淺灰色,內容層是白色,色差可以建立區分。部分產品背景層是白色,或者說取消了背景層的概念,那么要建立卡片之間的區分,就需要通過間距或者卡片加底色的方式。
個性化推薦模塊對電商產品尤其重要,準確地將用戶可能感興趣的產品推薦出去,可以減少用戶的搜索、篩選步驟,提升購買效率和愉悅感,從而提升用戶對產品的評價。因此,不斷收集用戶的喜好相當重要,盡管各種算法已經讓產品顯得越來越智能,但依舊要給用戶留下提建議的入口。
上文介紹了資訊類產品中,用戶如何給出對于具體信息的反饋,電商類產品原理也大同小異。
從功能上來說,淘寶、閑魚、京東,都是通過用戶手勢(點擊圖標或長按卡片或兩者皆可)來呼出選項,用戶通過選擇來表達意見,從而使推送更精準。
從視覺上來說,淘寶和閑魚的反饋形式類似,都是在卡片上添加一個黑色半透明蒙版,將有限的選項豎直碼放在卡片上,類似小型模態的概念(但是這里不同于嚴格的模態視圖,沒有限定用戶必須要做出選擇,用戶可以直接劃走)。而京東的邏輯不同,使用了傳統阻斷性模態視圖的處理方式,將下方卡片用蒙版遮擋,希望用戶專注于選擇。
從阻斷感上說,京東的阻斷干是最強的,將用戶從原本的瀏覽行為中提取出來,請用戶嚴肅地做出對于當前商品的反饋。這樣收集信息的效率更高。由于選項是盛放在帶有指向性的小氣泡之上,針對性足夠,且延展性好,氣泡的高寬都可以調整,而淘寶和閑魚的處理方式,在極端情況下,如選項超過5項時,所有內容放在卡片之上,空間就很緊湊。
這類操作比較隱晦,可點擊按鈕很不明顯,長按手勢也不常用。同樣是當用戶有明確反饋需求時,才會尋找反饋入口,一般情況下,用戶不會注意到。以用戶常態下的瀏覽行為為最優先。
閑魚的交互做的很細致,蒙版出現采用了水波的形式,用戶抱著要吐槽的心態,這種精致有巧思的小動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和用戶的煩躁的心理。
除了電商類產品,部分視頻類產品長按卡片也會呼出對應效果。
案例1和案例2,長按卡片,都是出現視頻片段的預覽。效果類似iOS的3Dtouch,在相冊中按壓具體照片即可預覽。而案例3,點擊“更多”圖標,呼出操作。然而選項只有1項,不符合邏輯,單一的選項無法構成“選擇”,這會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如果把界面看作是一張大網格,不同的內容占據著不同位置、不同面積的頁面區域。
除了我們已經熟悉的“有序”布置,如從上到下依次排列內容(大卡片),或者從左往右依次排列內容(泳道),還有更加靈活多變的排布方式可供選擇。
布局的本質是分配界面面積,用以盛放內容,同時運用面積對比進行突出。除了面積對比的方式外,還有其他方式可以突出關鍵內容。
無內容的呈現形式比較簡單:內容直接置于背景層之上。減少視覺負擔,內容為主,形式為輔。
復合容器是指超過一種的容器形式的組合,如卡片中包含列表、卡片中包含泳道等。
不同的信息容器組合在一起,搭建一個分工明確的界面。界面中不同的信息需要套用合適的形式去呈現。有層級就有對比,對比越大,層次拉得越開,重點就越突出。
建立對比的策略:
色彩對比、面積對比、樣式對比、Z軸高度對比、靜態動態對比
文章來源:站酷 作者:doo_W
藍藍設計( 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這一年,更多的是關于交互的思考。如果說界面是外表的話,那么交互就是其靈魂,只有交互合理的產品,才能夠讓用戶更好的使用,而交互細節成熟的產品對體驗上的提升則更巨大。寫這篇的起源是平日在設計評審時或多或少會遇到以下的交互問題:
在思索如何能夠盡量避免遺漏細節的過程中,發現狀態可見性原則對于這些細節有比較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一原則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可能并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且網上大部分文章對于此原則的解釋都比較簡短。因此在探索過程中產出了這篇比較詳盡的關于狀態可見性原則的深度解讀。目錄如下,重點已圈好~
大家可以根據上述目錄來進行選擇性閱讀,當然全文閱讀也是極好的~
我們在開頭闡述了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而以上情況的出現,都源自于我們在設計時思考的不夠全面,很多時候都忽略了某些情況下的設計,導致有些關鍵體驗上的問題未被發現。我們可以看下微博和知乎在斷網下點贊的例子。
可以看到,微博在斷網下依然有點贊動作的反饋,且沒有任何異常提示,這樣會導致用戶大多數以為此次操作是成功的。但知乎在斷網情況下,點贊是不能生效的,且有消息提示“異常提醒”。這樣的話其實就能夠讓用戶明白此次操作沒有成功。在這種場景下,微博的點贊就屬于“不恰當的反饋”。而這些設計,都可以歸因于狀態可見性原則的范疇。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狀態可見性原則的定義。這是尼爾森(Jakob Nielsen)-人機交互學博士,于1995年1月1日發表了「十大可用性原則」。而可用性原則位于十大可用性原則之首。
雖然只有這么一句話,但其中包含的意義比較重大。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系統,都運用了狀態可見性原則,如果沒有,那么系統幾乎會掉入不可用的現象。而系統在使用體驗上的差異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可見性原則運用的好與壞。
我們來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幫助大家理解。當你手機沒電,你用充電器連接手機時,在連接的一瞬間(恰當時間),手機狀態發生變化(恰當反饋)讓你成功獲取手機正在充電的信息(系統狀態)。如果在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比如連接上手機2分鐘后(不恰當時間),手機狀態才發生變化。那么你肯定會認為哪里出現了問題。這就是狀態可見性原則的基礎運用。
那么我們如何能夠深刻理解一個原則呢,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將其拆分,并結合實例理解。下面通過原則拆解來進行深刻解讀。
我們將拆解分為以下三個部分,下面的篇幅會更詳盡地進行說明
時間在這里指的就是系統的響應時間,而合理則可以理解為時間的長短。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從用戶執行操作到反饋出現的間隔時間是否正常,是否有影響到用戶的正常體驗。
當我們在進行打字輸入時,我們敲擊鍵盤的同時,屏幕上就會出現對應的文字。而如果出現文字的反應時間過長,我們就會感覺到明顯的卡頓,此時的響應時間就會變得“不合理”。
根據Robert B. Miller在他的研究《人機對話的響應時間》中以及其它相關資料,制作得出以下結論圖
以上是人機交互響應時間的總覽,接下來細節深化每個時間點對應的操作。
我們先看100ms以內的。我們平時使用的小組件動畫,比如說按鈕反饋,勾選反饋,以及其他需要瞬時反饋的操作,基本都是在100ms內完成的。
在看100ms-1s區間的,在這個期間進行的動畫,用戶能夠很清晰的看見動畫發生的過程,而又不顯得遲鈍。我們普通UI中應用的動畫則大部分在100ms-500ms這個范圍內?!緸楹卧谶@個時間內呢,個人的理解是:對于發生在UI界面內的動畫,100ms內的動畫太快,人只能感受到開始和結束的狀態,不能看見發生過程,因此一般大于100ms,而500ms是用戶即時感知的最長時間,因此小于這個范圍內的動畫較為合理】
最后看下1s-10s這個區間的:在這個階段,最有可能進行的就是相關頁面的加載行為,或者某些小型文件的上傳和預覽。針對于這種情況,我們一般會在加載進行中,添加對應的加載效果,來緩解用戶的焦慮和等待情緒。
最后則是10s以上的,一般用于大型文件的上傳或者弱網環境的加載過久。
大約10秒鐘后,用戶的情緒將達到極限,內心將開始產生疑惑,超過10秒,用戶往往會離開網站,而不是試圖繼續恢復他們一開始想要做的事情。
因此,我們在進行系統設計中,需要對超過這一時間內的行為,進行對應的反饋。比如加載超過10s的時候,我們是不是需要給用戶提供離開的選項,或者提示用戶重新加載這樣一種行為。我們可以看下高德和美團在加載中的例子
我們可以看到,在到達10s后,美團自動給出了一個當前網絡不可用的,請檢查網絡的提示,并終止了加載進程。而高德地圖則是沒有任何提示,自動結束了加載。相比之下,美團能夠讓用戶明白為什么中斷了該進程,也就擁有了更好的用戶體驗。
且對于一般情況下都超過10s以上的形式,我們無須讓用戶停在當前頁面等待。比如微博或者抖音的視頻上傳,一般會消耗比較久的時間,因此當用戶點擊上傳后,都只會留一個小地方來展示上傳進度,用戶隨時可以做其他的事情,這樣有效避免了用戶長時間等待的問題。
以上則是常見的在合理時間內的表現,但目前也存在一些特殊場景:
比如時間延遲,圖蟲和微博會在用戶停留幾秒后增加評論區域的顯示,根據用戶停留時間,判斷用戶對當前內容感興趣,以此來增加用戶的互動。
類似的這種設計還有抖音的評論分享,當超過一定時間后,評論圖標自動變為朋友圈圖標。而在PC端,也有一個很典型的案例,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就是關于hover的延遲。我們在使用hover顯示時,一般可能大家認為中的都是鼠標移動上去立刻顯示,但在某些應用場景中,延遲300ms再進行hover顯示,會更合理,舉例如下:
大家可以看到上圖,在你快速移動時,是不會顯示下方的補充說明的。在停留大概300ms后,則會出現提示。其實這里對應了兩種用戶場景。第一種是快速移動的場景,有利于用戶切換不同頁簽時不打擾用戶;而在停留時,用戶則是想要看更詳細的信息。因此在這里使用hvoer延遲既能不打擾用戶,也能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
這里是之前做的一個案例,就是由于沒有考慮到hover延遲,從而使得用戶在快速移動時會讓hover的信息產生干擾。
以上的內容都是針對于時間的詳細解釋。只有了解在對應的時間系統處于哪種狀態,我們才能夠滿足狀態可見性原則中“恰當的時間”這一原則。從而更好的對系統進行對應的交互設計,讓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獲得優秀的體驗。
按照目錄接下來應該講反饋了,但在反饋之前想先提及一下頁面信息呈現。只有當用戶理解當前頁面所表達的信息后,才能夠進行接下來的操作,從而得到對應的反饋。在這里主要提及兩個點,一是核心信息,二是預期信息。
一個用戶界面如果沒有核心信息的呈現,那么給到用戶的反饋是很弱的,用戶第一眼都不知道從界面中能夠獲取什么內容。尤其是在移動端核心信息的呈現更為重要:
比如上述兩個案例,在界面上只呈現了最重要的內容,移除了其他全部干擾內容,讓用戶更聚焦。當然平時接觸到的不可能全部是這種頁面,我們在頁面信息呈現較多時,也需要進行重點信息的呈現。在這里放一個動態的案例讓大家對比一下重點區分的形式
除了核心信息,還有預期信息的呈現,說白了其實就是元素的可交互性與不可交互性。當事情按照用戶預計的方向運行時,用戶會有強烈的控制感。在PC上,用戶可以使用鼠標懸停來判斷該元素是否可交互,但在移動設備上,用戶只能通過點擊來判斷是否為交互元素。
這就要求我們在移動端設計時需要清晰地考慮到可交互元素與不可交互元素在外觀上的區分。我們先來看一個關于微信的例子:
大家可以看一下微信的數字呈現,除了默認的黑色字體外,是不是還出現了一種淺藍色字體。而你點擊藍色字體,則發現可以調出動作面板。而黑色字體則不會。
這就是利用顏色的區分來引導告知用戶部分信息的可點擊性。而目前關于移動端可交互元素如何設計,如何讓評審時不再聽到“你這個看著像不可點的”這句話。根據相關資料和過往項目,總結出以下幾點:
首先根據目前人們的認知,基礎控件類型的都是可以操作的,比如按鈕,導航欄、底部標簽欄等。下圖為工作中做的一些基礎控件:
拋開基礎控件,剩余重點是文字類。文字類在不加任何提示的情況下,用戶會默認為不可操作的對象。一般我們通過下列幾種方式來體現其可操作性。
介紹了可交互性,那么再來講一下不可交互性的元素。不可交互的部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應該需要讓用戶認識到該元素為什么是不可交互的,不對用戶造成困擾。
不可交互的處理方式一般分為置灰和隱藏兩種方式。我們首先來看看置灰無反饋類別的使用場景:
還會存在一種置灰有反饋類別的使用場景,而對于非按鈕類狀態的置灰,經過資料和相關調研,發現可以根據其使用場景來設置是否給出反饋,比如網易云音樂的音樂列表場景。
除開置灰的另一種場景就是隱藏,工具類應用對于隱藏這個操作使用得較多,比如我們平時使用得sketch和figma也基礎應用了這一操作場景。
好了,說完了用戶界面的相關內容,只有了解上述內容,讓用戶明白界面哪些是可交互,哪些不可交互。才能夠讓用戶進入到下面的“恰當反饋“。
在這里我先講手勢操作,因為手勢操作是前提,然后再講反饋設計。
反饋的前置條件是操作,我們在加餐中已經告知了如何引導用戶操作,但在移動端中可能還包含一些隱藏的手勢操作,利用不同的手勢可以達成不同的操作響應。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案例:
這是即刻對同一個控件進行了兩種手勢的定義,但大部分用戶可能對于第二種長按手勢的功能其實是不知道的。這樣的功能來說對于新手用戶來說是處于不易發現的“彩蛋“功能。又比如下方的知乎雙擊點贊,以及最近微博更新的連續點擊效果:
如果我在這里不進行事先說明,可能部分用戶還不知道。但好在上述兩種方式的設計前提是建立在不影響主功能使用的,用戶依舊可以通過其他操作來完成。
說這些的是為了表明,我們在設計反饋時,要考慮到手勢操作的用戶認知程度,一些特殊的手勢操作雖然能提高用戶的操作效率,但用戶如果都不能發現,何談提高效率,更多的作為“隱藏彩蛋”功能出現。因此我們在產品設計中要盡量注意去使用常規手勢而不是非常規手勢。下列歸納了部分手勢: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其實使用“點擊”和“滑動”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系統操作。如果我們需要加其他操作最好在用戶第一次進入時加上引導。
當然,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是需要將常用的操作,轉化為不常用的操作,來防止用戶發生誤操作,比如下方的keep在運動中停止的按鈕,考慮到運動的場景,單純的點擊很容易被誤觸。因此keep對“結束”這一功能采用“長按+引導”的方式來防止用戶誤操作:
OK,接下來正式進入反饋這個環節。
反饋就是當用戶對于系統進行相關的操作后,系統對應引起的一系列變化。反饋從類型上可以分為視覺反饋、聽覺反饋和觸覺反饋。
聽覺反饋和觸覺反饋在這里簡單講一下,一般在我們的設計中使用的比較少,聽覺反饋目前用的最多的是語音助手和地圖類工具在息屏時后的反饋,比如下方的高德地圖反饋,能夠讓你在進行開車或騎行時,即使關掉屏幕,也能通過語音反饋知道此時正在導航中:
而震動反饋最開始是在蘋果內的應用,包括你在知乎上進行點贊,appstore下載應用,都會進行對應的反饋,讓你的感受“實體化”,提升使用體驗。
而目前在其他app上,也逐漸開始了應用,比如大家熟知的微信“拍一拍”,在拍頭像的同時會伴隨著震動反饋;以及iMessage的反饋,它會在煙花綻放的那一剎那有震動反饋,給用戶更真實和有趣的體驗。
好了,最后來講視覺反饋,視覺反饋是我們目前最常見的反饋,也是平日里接觸最多的交互反饋。視覺反饋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控件反饋舉一個最常見的案例,就是我們按鈕的狀態變化,我們通??梢钥吹綘顟B有以下幾種變化:
大家對上述按鈕的狀態可能都比較熟悉,但在很多情況下可能會忽略一些其他控件的點擊狀態,比如我們看下方的一個例子:
這是點擊“收藏”按鈕時兩個不同點,一個沒有點擊狀態的感應,一個有。這其實也是之前我比較疑惑的一個點,從功能性上來講,它并不影響后續的使用。但這種點擊狀態在官方文檔上到底有沒有明確說明呢,特意去查了下官方文檔,在IOS中的設計原則中有這么一段描述(黑字加粗部分)
并且在IOS的原生應用中,基本都遵循這一原則:
雖然有這樣一條原則說明,但并沒有特別嚴苛的規定我們必須要這樣做,因為即使沒有這種反饋,也不會特別影響用戶的整體操作,更多的是帶來使用體驗上的提升。因此大家可以在平日的使用中根據產品的設計階段,特別是在優化體驗的時候,可以考慮這一部分。接下來我們看一下頁面反饋
當我們觸發的可交互元素不涉及頁面的跳轉,那么此時的反饋多數用于當前頁面本身的反饋。而一般是由alert、toast、action sheet等來構成的。我們需要利用這些控件來對用戶的相關操作給出反饋,比如下面躺平和夸克的例子,當用戶操作時有對應的后續反饋:
再來看一個有對比性的例子:
上圖是QQ音樂和網易云音樂對于退出賬號這一場景采用的不同控件,那么這兩種控件哪種使用得更為合理。從用法上來說,兩者都沒有錯誤,但目前的移動端設計在這個場景逐漸傾向左側的設計形式。因為從使用程度上來說,左側的Action sheet 的級別會弱于右側的Alert,對用戶的打斷程度會更弱,且Action sheet可以通過點擊空白處來取消,而右側的alert在移動端大部分都是模態的,只能通過操作來取消。
因此對于這兩種需要根據使用場景來進行區分。一般來講,Alert更適合用于對系統操作有一定風險或者很重要的操作【需要引起用戶強烈注意】,Action sheet則相對于Alert更輕量化,對用戶的打斷較弱。
關于頁面反饋這部分還有些控件有比較細致的區分。比如toast提示適用于更輕量化的場景反饋,因為全網彈窗相關的內容也有很多了,在這里不細講。但大家在使用控件時需要注意下列IOS官網上的一個原則規定:
原則上盡量不去打斷用戶,給予輕量化的信息反饋,除非是某些需要引起特別注意的場景。關于這個的舉例,我們可以看下京東和淘寶在加入購物車的例子:
淘寶是使用傳統的toast來進行加入成功的反饋,而京東則是利用一個小動畫來達到告知用戶已加入成功的提示。相比之下京東的提示則更加有趣和輕量。因此我們除開傳統的控件外,也可以利用動效來進行更為恰當的反饋。最后,我們來講一下頁面跳轉反饋:
這可能是大部分設計師都一直忽略的問題。在我們的設計說明中,也一直很少涉及到頁面跳轉的單獨說明。而開發一般會按系統默認的方式去設計。
那么在頁面跳轉中,一般涉及到以下幾種方式,左右切換,上下切換以及聯動性切換。很多設計師其實并沒有太注意左右切換和上下切換的區別方式。那么在這里進行詳細的說明下:
最常見的跳轉就是左右切換。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一般采用的是這類跳轉方式。且該方式應用在大多數應用程序中:
這種方式也跟我們平時的視覺順序有關,我們一般看事物都是從左到右的順序來進行的。這種場景普遍存在于界面中,比如一般性的頁面切換,功能進入等;接下來我們繼續講上下跳轉:
根據資料總結上下跳轉的場景應用有以下:
1.觸發的新頁面相對于當前頁面是臨時性的操作 (微信發紅包,新添加群人員,新建筆記本,新建話題等),一般用上下的跳轉方式:
2.跳轉前后的頁面存在比較緊密的強關聯性,想讓兩個頁面的聯系更緊密,可以采用這種方式。比如QQ音樂和網易云的歌曲列表和播放頁之間就采用的這種方式。
大家觀察一下,同樣的上下跳轉方式,為什么網易云的整體看上去更加自然柔和呢,除了運動節奏外,還因為在整體的運動過程中,網易云以唱片為聯動點,將兩個頁面聯系起來,從而更加地柔和,這也就是接下來要講的第三個跳轉方式:聯動跳轉。
這種跳轉方式一般會以頁面中的某個控件作為前后頁面的承載點,從而讓兩個頁面的聯系非常緊湊,視覺上更加舒適美觀,但同時開發難度也比較大,適用于比較固定的某些頁面。除了我們熟悉的APP Store外,我們看下面兩個案例:
聯動頁面的好處,就是能整體的頁面銜接的更加柔和自然。我們也可以發現,在很多的概念設計中,用得最多的過渡動效也是這種聯動設計,比如下方來自Sang Nguyen的概念設計
因為要想提升頁面的整體柔順效果,目前來看聯動的方式是最為好的,但同時其實現難度也較大。
這是原則拆解的最后一個小部分,其實就是通過前面兩部分的拆解,原則已經講述得差不多了。而讓用戶了解,在我看來,就是我們給予用戶的反饋能夠讓用戶看懂。
首先看下這個案例:
大家可以看到文案一的整體表述,其實會讓用戶迷茫,到底哪個是撤回的操作,哪個是取消的操作。而文案二整體的文案和按鈕都有非常清晰的指向,能夠讓用戶清晰理解其意圖,達到繼續操作的目的。我們再看一下開頭的知乎反饋的例子,其實設計上還可以更進一步:
通過文案二的進一步設計,能夠讓用戶在知道操作異常的同時知其原因,幫助用戶快速解決當前問題。其實文案這部分的內容,在個人看來,一是盡量少用專業術語或者含糊不清的詞語來反饋給用戶;二是在告知用戶出錯時,盡量附帶簡短的原因說明。這樣用戶更好地去理解想要表述的內容。
OK。寫到最后,你會發現以上所講的內容,其實都是在闡述一個原則——“狀態可見性原則:系統應該在合理的時間內通過適當的反饋,始終讓用戶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毕嘈糯蠹椰F在已經知道什么是合理的時間,什么是恰當的反饋,以及如何讓用戶理解。通過這樣的一個原則,我們能夠更好地去考慮到交互上的細節呈現,例如一個可交互元素的不同狀態,點擊后的反饋等。其實原則整體與我們的很多知識相關聯,這也是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最近學到的關于知識體系的認知,就是你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的同時,能夠把你的舊知識串聯起來,這樣你的整體知識才不會碎片化,而是體系化。通過這樣的方式,你在透徹認知一個原則的同時,能夠聯想到各種關聯場景,從而能夠把整體的設計及交互做得更完善。
最后想說:經典的原則之所以經典,你會發現雖然它是很早之前提出來的,但具有時代超前性。在面對如今產品應用場景和形態都發生巨大變化的當下,它仍然適用。
文章來源:站酷 作者:進擊的M
藍藍設計( 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想要探索未來趨勢,必然需要了解當下和過去的事情。因此,我們需要先來回顧下 2020 年的變化吧。
2020 年因為疫情,讓協作、云端、即時通訊、遠程會議、AI 智能等等,成為了遠程辦公的必需品。目前,疫情在國內已經獲得了控制,后疫情時代已經到來,許多最初沒有的習慣,在發現新的工作模式更加有效率后,也就繼續保留了下來。這些保留下來的習慣,也將在 2021 年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在視覺設計層面,各大設計語言陸續推出了新的設計版本,更為突出各自設計風格,以建立自己的視覺護城河。谷歌發布了 Android 11,Apple 發布了 iOS14,微軟持續宣傳他的 Fluent UI 設計理念。在國內的辦公領域,騰訊文檔推出了類似 Fluent UI 設計理念的風格,石墨文檔依舊保持獨特的東方韻味,飛書發布了飛書文檔,繼承飛書本身簡潔的 UI,以及活潑的插畫風格。
谷歌的 Android 11
基于 Material Design 設計的 Android 11,裝飾上運用了簡潔的幾何圖形,UI 細節上開始趨向圓角的運用,色彩方面選擇了更為協調的配色,對比之前版本純度有所降低,顯得更為高級。
蘋果的 iOS 14
UI 設計延續原有的風格,清晰的字體,大圓角的運用,加上豐富的動態效果,并且新增了許多貼心的新功能,例如懸浮播放視頻、主屏幕的 Widget。
微軟的 Fluent UI
這是微軟為跨平臺,而提出的設計解決方案。支撐設計概念的關鍵詞有深度、材質、動畫、光線等等,這聽起來感覺與 Material Design 特別相似。不過在最終的視覺呈現上微軟會更接近于真實世界,例如,透明的毛玻璃效果,或更為立體的圖標等。
Behance 和 Dribbble 在 2020 年出現了許多以 3D 插畫為主視覺的設計方案,因為技術的發展,設計師借助 Figma 或 Dimensions 就可以輕松的創作所需的 3D 素材。關鍵的這不是設計方案中的“花瓶”,因為在 Mac 的最新系統 Big Sur 中,已經開始運用了 3D 圖標,相信在以后 3D 的運用場景將會不斷的被挖掘出來。
2020 年初時在 Dribbble 流行起來的一個風格叫“新擬態”,這是將投影運用到極致后出現的效果,正如作者所說的:“讓我們想象一下,如果在移動界面設計中,投影的形式發展的更好的話,那將來的界面將會是什么樣的,這是我的愿景。”新擬態在視覺上表現確實很驚艷,為此 Android 還制作了一個新擬態的 12 宣傳視頻,但是,主觀感覺這應該很難廣泛運用到實際產品當中。
設計專注于表現內容,這是從包豪斯到現在一直遵循的規則,而這個理念也將會持續下去。設計目標終將是需要把關鍵信息傳達到用戶手中,讓用戶知道自己為什么在這,這里有什么,并且能到哪里去。
技術的發展,形式也一直在發生變化,提升信息傳達效率,這已經不單是平面設計專屬。學會運用動效、交互或智能推薦等綜合的方法,來達到設計目標,會是將來常用的設計手法。
在以前由于屏幕分辨率太低,窗口四角正常會運用直角,因為圓角會出現鋸齒或者模糊,影響界面美觀。而先如今移動端屏幕質量早已超過紙媒的印刷技術,圓角也開始被廣泛的運用。另一方面圓角在之前的認知中,是兒童的專屬,是更為親和力的表現形式。而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這個偏見正在慢慢改變,因為圓角也可以做的很高大上,也能設計的很潮流。
蘋果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公司,Mac 的最新系統 Big Sur 整體變得更加圓潤,窗口四角從以前的 10px 增加到 20px,并且全新的控制中心也沿用了 iOS 14 的設計風格和設計布局。值得再一提的是,微軟 Win10 的概念稿中也開始嘗試運用起了圓角。所以這個趨勢是蠻值得關注的一點。
設計師常常會陷入形式主義,而忽略了本該表達的內容,特別是在插畫上。也許這個道理每位設計師都懂,但為何還是會前仆后繼的撲倒在自我滿足的陷阱中呢?也許原因中會有一點是,當內容過于直接表達,或者元素過于普通,就很容易讓作品變得毫無趣味,這就是矛盾所在了。
那如果設計師既不想脫離內容,又不想設計出乏味的設計,怎么辦呢?這就需要讓插畫具有含義,而不是淪為純粹的形式。優秀的插畫所承載的信息量,能夠遠比文字或界面 UI 來的豐富。
包豪斯有個教學目標,“培養感覺清晰,認知準確的設計師”。因此在包豪斯的基礎教學中,會讓學員研究各種材料的不同屬性。在 UI 設計當中,我們也能制作出各種各樣的材料,在擬物化的時代就能證明這一點。但在 2020 年初時,當某位設計師發現了一種新材料,并把這種材料運用到了 UI 設計當中,一時間火爆整個社區,這就是上面提到的“新擬態”。
這世界是充滿可能的,所以我相信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材料會被發現,或者被以新的方式使用。例如,在 2020 下半年又有一種風格開始回歸“毛玻璃”,其中我們所知道的釘釘,在釘釘 6.0 的設計概念中就融入了毛玻璃的效果。在社區中,毛玻璃也被運用到 UI 的各種場景中卡片、彈窗或圖標等。實話實說,毛玻璃的材質的確能增加許多品質感。
這里所說的自然,是能讓人感到熟悉和安心,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王敏老師說過:“科學求真,藝術為美,設計從善,設計可以作為結點,讓真善美實現統一。”連接人與產品之間的紐帶是 UI 界面,它需要承載不僅是信息內容,還有用戶體驗,因此,以人為本的設計終會贏得用戶的喜愛。
自然運動效果,不是那種大開大合的酷炫效果,而是讓界面過渡更為自然合理。想要讓界面體驗更為自然,那必然要遵循真實世界的物理規則,例如,重力、摩擦力、向心力、浮力等動態效果。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讓我們感覺未來近在咫尺,但又十分迷茫不知何去何從。我相信承載 UI 的媒介,必然不僅僅是現在我們所使用的各種設備。VR、AR 或全息影像等技術的發展,將使得 UI 設計會有更多的可能性。賽博朋克 2077 也許真的離我們不遠,那種滿世界無處不在屏讀的社會,怎樣的設計才能真正滿足需求呢?這是我們需要長期思考的問題。
在 2020 年各大廠都推出了暗色調模式,這已成了現如今 APP 的標配。除了深色模式外,以后還會在可視性、場景和實現成本等因素方面,更進一步的打磨。
雖然在 2020 年不管是社區,還是實際項目,許多設計師都開始熱衷于 3D 插畫,就連蘋果微軟也不例外。但是 Google 卻繼續堅守自己的設計風格,扁平的裝飾性插畫,例如 Android 11 就運用簡單的幾何圖形進行裝飾,相關的插畫也是更多運用的扁平風格,這種堅持必然會有其重要的原因。
裝飾性插畫在各種屏幕的適配性更廣泛,并且在繪制成本和實現成本方面也會更有優勢。在屏幕媒介還沒發生顛覆性改變前,我認為扁平的裝飾性插畫在未來將還會大放異彩。
后疫情時代的遠程辦公,我們需更加考慮如何緩解合作的疏離感。如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協作,打破遠程的空間桎梏,讓合作更具沉浸感。這時情感化的設計就能充分體現它的價值,例如,這幾年開始火的 emoji 頭像,或者各種表情包,它們讓溝通的雙方產生情感共鳴,而不是面對著冷冰冰的屏幕。
皮克斯運用技術的創新,提升了質量和效率,從而改變了整個動畫的歷史。對于我們來說,未來的插畫需求會越來越多,并且還要求獨特的創新性,這就需要有更優的解決方案。
Ant Design 的 HiTu 在 SEE Conf 的時候提出了解放圖形化生產力,那就是將插畫各部件組件化,這有效的提升插畫效率。然而在插畫庫的維護方面,還需要設計的創新。因為效率的提升,讓設計師能有更多時間,專注于更有創造性的工作,然后將新的創意理念融入部件,最終完善整個插畫組件庫。
凱文凱利在《必然》里討論了關于未來的生活方式,他認為我們的未來環境會充滿各種屏幕,它將會在各種事物的表面出現,屏讀會從我們起床開始到晚上睡覺,一直出現在我們視野中。如今的人們每人都有各種各樣設備,因此,多屏協同辦公是必然的趨勢,不管你是與人合作,還是獨立工作。
萬物互聯已經是很久的話題了。在 2020 年華為的鴻蒙系統,發布了跨設備進行的分布式交互,實現了多屏協同。我感覺,這將是很重要的一步。
身份認證是信息安全最關鍵的一步。我們通常會用身份 ID 加密碼進行登錄,并且為了驗證你不是機器人,還會加上人工輸入驗證碼,如果再有其他的設置選項,那我們的登錄交互就會被拉的很長,有時還會出現登錄失敗的情況。在如今浮躁的社會,許多用戶也許在前幾步就已經失去了耐心。
移動設備擁有有豐富的傳感器,并且精度也在逐年的提高。隨著指紋、面部、虹膜等等技術成本的降低,這些技術也開始越來越普及化。如今使用新的識別技術,很輕松就能完成各種身份認證。
當年喬幫主一直堅持的單手操作,而如今,手機屏幕逐漸越來越大,單手操作已是一種奢望。為此,各手機品牌想方設法的改變交互方式,為的就是能實現單手操作,并且為此作為宣傳的噱頭。iPhone 輕點兩下 home 鍵或向下輕滑虛擬 home 鍵,就能讓整個內容向下移動半屏,從而方便單手操作頂部功能。
想達到目標的第一步,就是辦法讓拇指能觸及到功能。但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拇指本身的靈活性并不高,并且也只能是單點觸控,那怎樣的交互形式能滿足日益復雜的交互需求呢?
屏幕可拓展,將會是移動辦公的重要轉折點。不管是需要長篇編輯的文字,還是畫板無限大的表格,或者是需要強大美化功能的演示,這都需要足夠大的屏幕才能有更優的體驗。折疊屏的出現讓手機能代替平板,滿足更多使用場景。折疊屏目前由于成本的原因,在大眾眼中還屬于新事物。但我相信成本在未來不會是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屏幕形式的變化,對于交互來說將會有哪些影響,并且如何挖掘其中真正的潛力。
自 MIUI12 隱私功能發布后,APP 訪問隱私頻次大幅下降,這使得應用的行為越來越規范,也因此獲得了用戶、國家相關機構和媒體的認可。
在凱文·凱利的《必然》中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未來景象,我們的各種狀態將會被設備所跟蹤,大到你的地理位置,小到你的心跳,你所經歷的一切都將被上傳到網上,設備能通過對過往的分析,給你推薦各種商品或服務。這很美好,但同時也存在許多風險。在《竊聽風云》的電影情節中,就是由于先進的竊聽技術,造成了各種無法預估的災難。所以這是一把雙刃劍,在技術進步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時時刻刻關注隱私的保護。
在 2019 的 Google I/O 大會上,Google Lens 展示的 AR 點菜功能可以智能識別用戶掃描的菜單并將美食網站上的相關推薦直接呈現在屏幕上。當識別到小票信息時,可快速提取小票上的金額,且可自動彈起計算器快速幫助用戶計算人均消費,節省人工計算的時間成本。
在辦公場景下,如何幫助用戶減少無謂的工作,讓更多精力專注于內容。把排版規范、素材提取、文件管理、功能查找等瑣碎的事情,交給人工智能來完成。在以前工業時期有機器的賦能下,人們的生產效率進行了一次飛躍,而下次的效率提升將會是人工智能。
是否希望自己學會“量子閱讀法”呢?也許 5 分鐘實現十萬字快速閱讀不是夢。Neuralink 發布了 Link V0.9 版的腦機接口,并且已經在動物上進行實驗,他們通過把一塊微芯片植入猴子的大腦,然后讓其通過意念玩電子游戲。雖然這產品在人類普及的概率幾乎為零,但是這也算是人類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的設備將不局限于可穿戴,而會是與人體緊密相連?;蛟S可以想象一下,在未來人們會像在醫院預約掛號一樣,在科技公司樓下排隊更新升級身體里的“機械器官”。
如果要說接下去哪個技術變革,將對我們生活工作產生重大影響,我認為將會是 VR 和 AR。在溝通方面,體驗將會變得更為真實。遠程溝通常常效率很低,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空間的距離感,而空間的距離會產生雙方鏈接的不穩定性,因為雙方無法達成眼神、肢體等信息的交流,有時候一個眼神或者動作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反復的語言交流,甚至會陷入各種尷尬的境地。
除了溝通之外,在工作、生活、學習等領域,VR 和 AR 也將會有更多可能,媒介的屬性不再是二維平面,而是三維空間,這使得它能提供更為沉浸式的交互體驗。
受疫情影響,遠程辦公、網上購物和在線學習等進入了更多人的生活中,這已經成為當今的人類文化,我相信這只是剛剛開始。回望 10 年前,智能手機還是新鮮事物,而如今已是大眾商品,在未來 10 年后回看今天,某些事物也將是相同感受。
依稀記得上大學時 4G 時代的到來,旁邊的人都在說網速多快多快,聽歌看視頻一點都不卡。
而如今 5G 開始普及,網速也再次提升,但外界對其的評價褒貶不一,其中最為常見的話題就是“5G 對我們的生活將會有什么改變呢?”,有人覺得它只會提高我們每個月的話費,也有人提出 VR/AR 全景直播、高清遠程會議、無人機作業、自動駕駛等技術將會更為成熟。
不管如此,5G 在 2020 年度過各種坎坷,最終普及到我們每個人身上。5G 對許多領域都會有質的影響,特別是依賴網絡環境的場景。其中就有辦公領域,大文件上云、協同辦公或遠程會議,5G 將會給這些場景提供更好的體驗,也會讓更多可能變為現實。
這篇文章是對當下的思考,也希望能對 2021 年的工作帶來些許幫助。在這過程中越是總結,越是對未來的趨勢感到迷茫,一篇文章并不能囊括所有內容,不足之處也希望理解。在未來或許會有數不盡的黑天鵝,也可能因為技術爆炸,使得新的潮流突然的興起,未來是無法預測的,所以,就讓我們一起擁抱變化吧~
藍藍設計的小編 http://www.sypr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