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常用meta大全
Meta標簽是HTML語言head區的一個輔助性標簽,它位于HTML文檔頭部的head標記和title標記之間,它提供用戶不可見的信息。
Meta : 即 元數據(Metadata)是數據的數據信息。
元數據可以被使用瀏覽器(如何顯示內容或重新加載頁面),搜索引擎(關鍵詞),或其他 Web 服務調用。
用我們的大白話來說,它本身是一個沒什么用的標簽,但是一旦在它內部通過其他屬性設置了某些效果,它就起作用了,所以我們稱之為“ 元數據 ”。
Code
<!-- 定義文檔的字符編碼 -->
<meta charset="utf-8" />
<!-- 強制Chromium內核,作用于360瀏覽器、QQ瀏覽器等國產雙核瀏覽器 -->
<meta name="renderer" content="webkit"/>
<!-- 強制Chromium內核,作用于其他雙核瀏覽器 -->
<meta name="force-rendering" content="webkit"/>
<!-- 如果有安裝 Google Chrome Frame 插件則強制為Chromium內核,否則強制本機支持的最高版本IE內核,作用于IE瀏覽器 -->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chrome=1"/>
<!--
設置視窗大小
width 設置layout viewport 的寬度,為一個正整數,或字符串"width-device"
initial-scale 設置頁面的初始縮放值,為一個數字,可以帶小數
minimum-scale 允許用戶的最小縮放值,為一個數字,可以帶小數
maximum-scale 允許用戶的最大縮放值,為一個數字,可以帶小數
shrink-to-fit=no IOS9中要想前面的屬性起作用需要加上這個
height 設置layout viewport 的高度,這個屬性對我們并不重要,很少使用
user-scalable 是否允許用戶進行縮放,值為"no"或"yes", no 代表不允許,yes代表允許
-->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shrink-to-fit=no, minimum-scale=1.0, maximum-scale=1.0, user-scalable=no"/>
<!-- 頁面描述 -->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不超過150個字符"/>
<!-- 頁面關鍵詞 -->
<meta name="keywords" content=""/>
<!-- 網頁作者 -->
<meta name="author" content="name, email@gmail.com"/>
<!--
搜索引擎抓取
all:文件將被檢索,且頁面上的鏈接可以被查詢;
none:文件將不被檢索,且頁面上的鏈接不可以被查詢;
index:文件將被檢索;
follow:頁面上的鏈接可以被查詢;
noindex:文件將不被檢索;
nofollow:頁面上的鏈接不可以被查詢。
-->
<meta name="robots" content="index,follow"/>
<!-- 忽略頁面中的數字識別為電話,忽略email識別-->
<meta name="format-detection" content="telphone=no, email=no"/>
<!-- IOS begin -->
<!-- 添加到主屏后的標題(iOS 6 新增) -->
<meta name="apple-mobile-web-app-title" content="標題">
<!-- 當網站添加到主屏幕快速啟動方式,可隱藏地址欄,僅針對ios的safari (ios7.0版本以后,safari上已看不到效果) -->
<meta name="apple-mobile-web-app-capable" content="yes"/>
<!-- 是否啟用 WebApp 全屏模式,刪除蘋果默認的工具欄和菜單欄 -->
<meta name="apple-touch-fullscreen" content="yes"/>
<!-- 添加智能 App 廣告條 Smart App Banner(iOS 6+ Safari) -->
<meta name="apple-itunes-app" content="app-id=myAppStoreID, affiliate-data=myAffiliateData, app-argument=myURL">
<!-- 設置蘋果工具欄顏色:默認值為 default(白色),可以定為 black(黑色)和 black-translucent(灰色半透明) -->
<meta name="apple-mobile-web-app-status-bar-style" content="black"/>
<!-- 不讓百度轉碼 -->
<meta http-equiv="Cache-Control" content="no-siteapp" />
<!-- 針對手持設備優化,主要是針對一些老的不識別viewport的瀏覽器,比如黑莓 -->
<meta name="HandheldFriendly" content="true">
<!-- 微軟的老式瀏覽器 -->
<meta name="MobileOptimized" content="320">
<!-- uc強制豎屏 -->
<meta name="screen-orientation" content="portrait">
<!-- QQ強制豎屏 -->
<meta name="x5-orientation" content="portrait">
<!-- UC強制全屏 -->
<meta name="full-screen" content="yes">
<!-- QQ強制全屏 -->
<meta name="x5-fullscreen" content="true">
<!-- UC應用模式 -->
<meta name="browsermode" content="application">
<!-- QQ應用模式 -->
<meta name="x5-page-mode" content="app">
<!-- windows phone 點擊無高光 -->
<meta name="msapplication-tap-highlight" content="no">
<!--
iOS 圖標 begin
網站添加至ios桌面時的圖標
-->
<!-- iPhone 和 iTouch,默認 57x57 像素,必須有 -->
<link rel="apple-touch-icon-precomposed" sizes="57x57" href="table_ico57.png">
<!-- Retina iPhone 和 Retina iTouch,114x114 像素,可以沒有,但推薦有 -->
<link rel="apple-touch-icon-precomposed" sizes="72x72" href="table_ico72.png">
<link rel="apple-touch-icon-precomposed" sizes="114x114" href="table_ico114.png">
<!-- Retina iPad,144x144 像素,可以沒有,但推薦有 -->
<link rel="apple-touch-icon-precomposed" sizes="144x144" href="table_ico144.png">
<!-- iOS 啟動畫面 begin -->
<!-- iPad 豎屏 768 x 1004(標準分辨率) -->
<link rel="apple-touch-startup-image" sizes="768x1004" href="/splash-screen-768x1004.png"/>
<!-- iPad 橫屏 1024x748(標準分辨率) -->
<link rel="apple-touch-startup-image" sizes="1024x748" href="/Default-Portrait-1024x748.png"/>
<!-- iPad 豎屏 1536x2008(Retina) -->
<link rel="apple-touch-startup-image" sizes="1536x2008" href="/splash-screen-1536x2008.png"/>
<!-- iPad 橫屏 2048x1496(Retina) -->
<link rel="apple-touch-startup-image" sizes="2048x1496" href="/splash-screen-2048x1496.png"/>
<!-- iPhone/iPod Touch 豎屏 320x480 (標準分辨率) -->
<link rel="apple-touch-startup-image" href="/splash-screen-320x480.png"/>
<!-- iPhone/iPod Touch 豎屏 640x960 (Retina) -->
<link rel="apple-touch-startup-image" sizes="640x960" href="/splash-screen-640x960.png"/>
<!-- iPhone 5/iPod Touch 5 豎屏 640x1136 (Retina) -->
<link rel="apple-touch-startup-image" sizes="640x1136" href="/splash-screen-640x1136.png"/>
<!-- IOS end -->
<!-- Windows 8 磁貼顏色 -->
<meta name="msapplication-TileColor" content="#000"/>
<!-- Windows 8 磁貼圖標 -->
<meta name="msapplication-TileImage" content="icon.png"/>
<!-- 添加 RSS 訂閱 -->
<link rel="alternate" type="application/rss+xml" title="RSS" href="/rss.xml"/>
<!-- sns 社交標簽 begin -->
<!-- 參考微博API -->
<meta property="og:type" content="類型" />
<meta property="og:url" content="URL地址" />
<meta property="og:title" content="標題" />
<meta property="og:image" content="圖片" />
<meta property="og:description" content="描述" />
<!-- sns 社交標簽 end -->
低版本IE瀏覽器訪問問題
添加好強制Webkit內核的代碼,使用國產瀏覽器訪問網站已經不存在IE兼容問題了,IE訪客量將大大減少。但仍然不可避免會有一些老舊電腦通過低版本IE瀏覽器訪問,如果我們專門為了這極小部分用戶進行 CSS HACK ,將嚴重加重我們的工作量。
更何況自2016年1月起微軟已經停止為IE11以下版本提供支持和更新,已經這么久沒有更新,低版本IE不僅對CSS3和HTML5支持有問題,更有安全問題。
那么,我們不去支持低版本IE,這小部分用戶怎么辦呢?
我們可以使用 if IE 語句給網站添加IE升級提示,提示用戶進行瀏覽器升級,或者切換更先進的瀏覽器再訪問。
我們可以在剛剛的meta標簽下添加一段跳轉到IE升級提示頁的代碼(當IE版本低于IE11時跳轉),實現低版本IE用戶訪問時提示他們進行升級或者更換瀏覽器。
強制Webkit內核和提示低版本IE訪問用戶升級完整代碼如下所示,把這段代碼添加到頭部模板文件標簽下即可:
<meta name="renderer" content="webkit"/>
<meta name="force-rendering" content="webkit"/>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chrome=1"/>
<script>/@cc_on window.location.href="); @/</script>
1
2
3
4
(@cc_on 是 IE10 及更舊版IE特有的條件編譯語句,因此可以用來判斷是否除 IE11 以外的其他IE版本。)
因為低版本IE訪問時因為不兼容CSS3和HTML5網站往往是錯版的,添加了上面這段代碼,當低版本IE用戶訪問時就會跳轉到升級提示頁,避免不必要的資源加載,降低網站服務器開銷。
測試代碼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
<title>Document</title>
<meta name="renderer" content="webkit"/>
<meta name="force-rendering" content="webkit"/>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chrome=1"/>
<script>/@cc_on window.location.href="); @/</script>
</head>
<body>
<h1>Hello world</h1>
</body>
</html>
IE 11 會正常輸出
IE 10 將會看到以下頁面
參考
前端 Meta 用法大匯總 - MR_LIXP
通過meta代碼強制瀏覽器使用WebKit內核極速模式(解決 meta name=“renderer” content=“webkit” 不起作用)- 艾歡歡
概述
replace的參數是char和CharSequence,即可以支持字符的替換,也支持字符串的替換(CharSequence即字符串序列的意思,說白了也就是字符串)
replaceAll的參數是regex,即基于規則表達式的替換,比如:可以通過replaceAll("\d", “*”)把一個字符串所有的數字字符都換成星號
相同點
相同點:都是全部替換,即把源字符串中的某一字符或字符串全部換成指定的字符或字符串
不同點
不同點:replaceAll支持正則表達式,因此會對參數進行解析(兩個參數均是),如replaceAll("\d", “"),而replace則不會,replace("\d","”)就是替換"\d"的字符串,而不會解析為正則
另外還有一個不同點:“\”在java中是一個轉義字符,所以需要用兩個代表一個。例如System.out.println( “\” ) ;只打印出一個""。但是“\”也是正則表達式中的轉義字符,需要用兩個代表一個。所以:\被java轉換成\,\又被正則表達式轉換成\,因此用replaceAll替換“\”為"\",就要用replaceAll("\","\\"),而replace則replace("\","\")
如果只想替換第一次出現的,可以使用replaceFirst(),這個方法也是基于規則表達式的替換,但與replaceAll()不同的是,只替換第一次出現的字符串
HTTP響應狀態碼
200 OK
201 Created
202 Accepted
203 Non-Authoritative Information
204 No Content
205 Reset Content
206 Partial Content
207 Multi-Status (WebDAV)
226 IM Used (HTTP Delta encoding)
200 OK
請求成功。成功的含義取決于HTTP方法:
GET:資源已被提取并在消息正文中傳輸。
HEAD:實體標頭位于消息正文中。
POST:描述動作結果的資源在消息體中傳輸。
TRACE:消息正文包含服務器收到的請求消息
PUT 和 DELETE 的請求成功通常并不是響應200 OK的狀態碼而是 204 No Content 表示無內容(或者 201 Created表示一個資源首次被創建成功)。
201 Created
表示請求已經被成功處理,并且創建了新的資源。
這通常是在POST請求,或是某些PUT請求之后返回的響應。
新的資源在應答返回之前已經被創建。同時新增的資源會在應答消息體中返回,其地址是原始請求的路徑或者是 Location 首部的值。
202 Accepted
表示服務器端已經收到請求消息,但是尚未進行處理。
但是稍后無法通過 HTTP 協議給客戶端發送一個異步請求來告知其請求的處理結果。該狀態碼適用于將請求交由另外一個進程或者服務器來進行處理,或者是對請求進行批處理的情形。
203 Non-Authoritative Information
表示服務器已成功處理了請求,但返回的實體頭部元信息不是在原始服務器上有效的確定集合,而是來自本地或者第三方的拷貝。
當前的信息可能是原始版本的子集或者超集。例如,包含資源的元數據可能導致原始服務器知道元信息的超集。
使用此狀態碼不是必須的,而且只有在響應不使用此狀態碼便會返回200 OK的情況下才是合適的。
204 No Content
表示該請求已經成功了,但是客戶端客戶不需要離開當前頁面。
默認情況下 204 響應是可緩存的。一個 ETag 標頭包含在此類響應中。
使用慣例是:
在 PUT 請求中進行資源更新,但是不需要改變當前展示給用戶的頁面,那么返回 204 No Content。
如果創建了資源,則返回 201 Created 。
如果應將頁面更改為新更新的頁面,則應改用 200 。
205 Reset Content
用來通知客戶端重置文檔視圖,比如清空表單內容、重置 canvas 狀態或者刷新用戶界面。
與204響應一樣,該響應也被禁止包含任何消息體,且以消息頭后的第一個空行結束。
206 Partial Content
服務器已經成功處理了部分 GET 請求。
類似于 FlashGet 或者迅雷這類的 HTTP 下載工具都是使用此類響應實現斷點續傳或者將一個大文檔分解為多個下載段同時下載。
該請求必須包含 Range 頭信息來指示客戶端希望得到的內容范圍,并且可能包含 If-Range 來作為請求條件。
如果只包含一個數據區間,那么整個響應的 Content-Type 首部的值為所請求的文件的類型,同時包含 Content-Range 首部。
示例:
HTTP/1.1 206 Partial Content
Date: Wed, 15 Nov 2015 06:25:24 GMT
Last-Modified: Wed, 15 Nov 2015 04:58:08 GMT
Content-Range: bytes 21010-47021/47022
Content-Length: 26012
Content-Type: image/gif
... 26012 bytes of partial image data ...
包含多個數據區間,那么整個響應的Content-Type首部的值為multipart/byteranges,其中一個片段對應一個數據區間,并提供 Content-Range 和 Content-Type 描述信息。
示例:
HTTP/1.1 206 Partial Content
Date: Wed, 15 Nov 2015 06:25:24 GMT
Last-Modified: Wed, 15 Nov 2015 04:58:08 GMT
Content-Length: 1741
Content-Type: multipart/byteranges; boundary=String_separator
--String_separator
Content-Type: application/pdf
Content-Range: bytes 234-639/8000
...the first range...
--String_separator
Content-Type: application/pdf
Content-Range: bytes 4590-7999/8000
...the second range
--String_separator--
207 Multi-Status (WebDAV)
代表之后的消息體將是一個XML消息,并且可能依照之前子請求數量的不同,包含一系列獨立的響應代碼。由WebDAV(RFC 2518)擴展的狀態碼.
226 IM Used (HTTP Delta encoding)
服務器已經完成了對資源的 GET 請求,并且響應是對當前實例應用的一個或多個實例操作結果的表示。
根據遇到的問題,總結的一些小經驗,個人的一點薄見,歡迎大家交流。
最近有小伙伴接到了國外的運營外包項目,發現國外和國內對于運營的需求是有差別的,這篇文章就談談國內外:中國、韓國、歐美,它們運營設計的各自特點和里面的門道。
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來說:
三個地區文化差異大不相同。
中國從古到今講究遵循傳統,過年過節講究氣氛,營造一種氛圍。用紅包來表達祝福和心意;其次,就是社會環境,中國人喜歡「熱鬧」,逢年過節,一幫人聚到一起才熱鬧,別人都買、賣的火的肯定就是好的,所以就「跟風效仿」。
韓國建國很晚,歷史相對比較短。所以文化氛圍比較年輕,偶像文化在韓國盛行,傳統的東西相對較少,都是比較年輕化的:年輕化的偶像,年輕化的文化,年輕化的價值觀。
歐美整個文化環境受移民的影響,比較開放國際化,體現的文化也是比較多元的,包容性、簡潔、時尚是這些它最直接的特點。
接下來分別談一下三個地區運營推廣的設計特點差異化:
中國
中國的運營突出的是優惠:送紅包、滿減、優惠券等;必須要喜慶,鮮艷的色彩:以紅色、橙色、黃色居多,來刺激消費。就好像進了賣場「瞧一瞧看一看,季末打折滿100減99」
韓國
韓國的文化里「社交」這一關鍵詞體現的尤為重要,「Line」這款APP對韓國影響比較大,里面的矢量涂鴉風格的插畫深入人心,Line 官方設計可愛且特色鮮明的「饅頭人」、「可妮兔」、「布朗熊」和「詹姆士」四個形象也很有特點,所以Line的「IP屬性」和「矢量涂鴉」就成為了韓國主流設計風格。
而韓國的偶像明星文化也頗具影響力,在推廣時也會用到明星來制造效應。
我們從整體構圖解析一下三個地區的設計細節。首先把一個運營 banner 按照組件層級進行拆分,分別來看一下。
分為:文字層、主體物層、裝飾層、背景層
文字層
從文字層可以看出中國的文字層級劃分更加清晰。運用「格式塔」原理,主文案和副標題的突出,能讓用戶對信息提取更加準確直觀。
中文結構的復雜性,排版上必須嚴格區分,所以在層級劃分上裝飾線的運用也是比較常見的。(后面有針對性字體設計形式,詳細解讀,這里就不細說了)
韓文的本身的圖形特質,為保證識別度,文案提煉精簡,信息層級相對較少。文字層級一般分為兩層。
有意思的是韓文由于字形結構的單一,排版上很多時候會搭配字體形式的變化來增加排版樣式的變化,裝飾線的運用也比較多變。
英文排版上本質上和韓文相同——符號化,通過字形的特點來特出主要信息。
排版的優勢性,讓其排版變化上自帶韻律感,加上裝飾線的運用,本身字形的符號特性視覺呈現很有設計感。
主體物層
為了輔助信息傳達,往往采用圖文結合,注意主體物的構圖布局朝向,主題物對主要文字起到視覺引導作用,用戶的聚焦點一定是主文案,而不是主體物。
下圖里「手」作為整個畫面的「支點」,把模特的臉部向主要文案指引,最終達到活動的最核心。
下圖里「眼睛」為整個畫面的「支點」,利用眼睛視線,把用戶向文案核心指引。
利用周圍的物體形成三個「支點」,把視覺中心聚焦到中間主文案。
裝飾層
點線面是運用最多的元素,中國把平面設計的三大構成運用到了。
為了營造構圖的穩定性,在設計里加入點和線的元素讓畫面占比更加平衡,同時彌補畫面中空白的地方,減少負空間,讓構圖更加飽滿。
同時點和線的元素也是為了輔助襯托主體元素,分布要合理,避免過多,造成使畫面的擁擠。
面簡單的理解成形狀,用形狀配合主體物,達到聚焦視覺中心,來突出主題,但是形狀不易過于復雜,「格式塔原理」——「簡單」原則(我們的眼睛在觀看時,眼腦并不是在一開始就區分一個形象的各個單一的組成部分,而是將各個部分組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更易于理解的統一體),用戶更容易理解。
三角形——利用穩定的特點來達到視覺的平衡
圓形——最簡單直接有效的圖形元素,視覺聚焦更明確
多邊形——豐富畫面,多邊形的邊角多的特點也多用做突出設計的高逼格
形狀流體在營銷中突出了活動的促銷感和氣氛,在重大活動中經??吹剑噬弦脖容^鮮艷。相較歐美、韓國,中國電商運用比較多,這也側面反映出出中國運營推廣競爭的殘酷性映射出來的「浮夸」。
背景層
中國設計里最多變的就屬背景了??梢岳枚嗖蕽u變、放射的線、還有圖案疊加,讓畫面迎合表達的主體基調
韓國的設計分為涂鴉放射背景和純色背景簡單幾何形狀
歐美撞色對比和性冷淡純色底,也會運用視錯覺,來吸引用戶眼球
文案是營銷第一要素,想辦法突出運營信息,是所有運營必須要注意的,這就有了根據活動氣氛進行字體設計。
中國字體的復雜和文化的久遠特殊性,對于字體我們是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詣,表現空間也很大。另外由于中文字形的復雜,導致字庫設計成本比較大,字體種類相對較少,為了避免字體版權問題,多采用一些設計變形來達到營銷推廣目的。比如針對字形進行改變、針對筆畫進行加工、針對體積和質感進行變化等。
層次疊加——提取等比重的筆畫,變現字體的體積和空間感
筆畫鏈接——讓文字直接更緊湊,空間運用更整體合理
筆畫裝飾——增加文字設計感,突出表現風格
厚度層次——讓字體突出,增加厚重感
字形改變設計——考慮到字體版權,對字體進行再設計,結合主題進行宣傳
字體內部裝飾——字體呼應主題的一種簡單方式
韓國字形相對簡單,變化不是很多,運用厚度體積和筆畫裝飾來表現字體
歐美的西文字體更多的是運用和主體物穿插、和字形搭配的變換,和復古風字體厚度設計
可以看到不同的國家地區根據本國習慣、審美、風格不同,都有各自不同的設計。中國營銷快速簡單直接出效果;韓國偶像路線,不管是對于模特的選擇,還是網紅形象的選擇,把粉絲效應運用到了;而歐美則簡單兼顧設計創意表現。
隨著教育在大趨勢下崛起,很多學習類產品開始出現。很多在做教育的小伙伴求助,學習類的運營 banner 無從下手,思路不清晰,那么我稍稍的屢了一下思路,淺談一下學習 banner 的個人薄見。
在很多設計師剛開始縷思路的時候,總因為無從下手而著急盲目,下意識的認為「我不會啊」!那復雜的不會,就從簡單的開始縷。從設計開始,我構圖都沒想好,設計啥設計?那再簡單點,從構圖開始吧,我思路都沒想好,構啥圖?繼續再簡單點,一步一步往前推,直到推到最簡單的細節,從最初第一步開始做。你會發現,首先第一步就是先建立一個符合主題的思路。
談到學習類 banner,光聽一聽就覺得頭大甚至很討厭的事情。因為本來學習就是讓人很拒絕的,如何引導用戶主動做一個不想做的事,就得用到一些特殊的手段了。
咱們這次主要從以下方面來多維度探討:
K12教育
K12 也就是九年義務教育和三年高中,所以人群定位青少年,年齡 7-18 歲。這個年齡段非常單純。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在這個年齡最享受的是什么?那就是「滿足感」和「參與感」,我們小時候玩積木、做游戲,最重要的不是贏了能得到什么東西,而是參與到其中享受快樂。所以建立一種參與感,參與進來「一起玩」的感覺,就會得到滿足。
我們看到下面這類 APP,為了能夠吸引這一部分用戶,大多都以有趣好玩為主,「游戲性」是最大的特點,所以情感化設計是非常好的選擇,通過豐富的「體積感插畫」用游戲的思路激發興趣,讓他們感覺有參與感,從而吸引他們「想看」并「點擊」。
知識付費
而對于成年人來說,學習需求變成一種「插件思維」,能夠快速學會,或者說是能夠收獲很多的干貨,突出不枯燥、學會、能懂。這類的情感化設計相對于少兒學習插畫,更多的突出主題所以,以更極簡的設計形式。
有時候文字作為主視覺中心更加直觀,整體設計風格可能更加簡單,對于成年人來說,這種設計更能直達我們需求本身,更容易理解。
高端知識分享
對于這部分人來說,定位跟上面兩類完全不同,從所處層級來說就不同。首先這類人,學習的可能就不只是干貨了,更多的需求是職場環境帶來的。比如,我怎么跟同事、朋友、下屬更好的相處,如何具有更好的說服力,或者是想進修一下,就有了學習需求,基于「馬斯洛金字塔」里的,這里學習需求可能也是更高層次的,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
所以更關心的是,這是誰講的課;通過設計情緒版,映射出當前課程的專業、嚴謹、課程的價值高,這些關鍵點。
課程的品質感的體現,顏色不能太多,插畫設計元素少,更多的利用文字排版和少量圖形來突出主題。
總之,根據所代表的用戶來針對性設計。就好像剪頭發,Tony 老師肯定不會給一個 20 多歲的年輕人理一個小平頭;穿衣服也一樣,你上班肯定不會穿個背心褲衩就去了,但在海邊放松你也不可能穿個西裝、牛仔,我相信大家都能明白這個道理。
良好的構圖,目的是能夠讓用戶易懂,首先結構要清晰、簡單,主要構圖比如:居中、左右。
居中結構
突出活動文案,居中構圖是個很好的選擇,不足就是體現不了有趣好玩的調性。直白說主要就是明確干什么。所以用戶的視覺焦點會聚集在重心區域,忽略掉周圍的東西,在設計的時候,周圍元素主要是襯托,不能搶主視覺重心。
所以說運用插畫風格的話,簡單輪廓插畫和剪影插畫是最適合的。
設計的時候注意幾點:一,主體物要突出飽滿,太小容易畫面太空;二,弱化輔助元素并不是要把它做的粗糙。
左右結構
左右結構分為兩種,一種是左圖右文,左文右圖。兩種構圖的秘密在于,用戶的瀏覽順序是「從左至右」,如果圖在左邊,圖在表意性不明顯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看一遍文字,再看一遍圖,這樣圖相當于重復瀏覽了兩次;文字在左邊就減少了重復閱讀,提高了閱讀效率,在運營推廣「3秒原則」里,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而插畫設計本身也是為了烘托氣氛,表意性不是很明顯,所以突出文案尤為重要。
所以,市面上大部分的學習知識類左右構圖的,更傾向第二種左文右圖。
左右構圖受限于屏幕顯示內容,所以,有一個明確的主體物至關重要。比如:像 VIPKID 和噠噠英語,會有一個自己的 IP 主形象,比較生動突出了品牌特征,還能讓用戶有代入感;還有像一些知識分享的,就會有一個明確的講師或者人物,體現專業權威性,在設計上一切都以突出主人物來展開,就不要設計太過于復雜。
不同于電商的模特,主人物首先穿著上不能太花哨,要正式;周圍裝飾上不要太浮夸,要精簡,甚至像高端知識分享的,背景就一個簡單顏色來襯托。
衍生結構
還有以上面構圖衍生的構圖形式,比如傾斜構圖,受限于 banner 尺寸高度,過大的傾斜角度會讓畫面失衡,負空間留白不均,會讓畫面不協調。
構圖比例合理
注意畫面整體構圖比例,文案占比永遠都是大的,不要讓主要畫面輔助元素過大搶了文案的風頭,因為即使圖形輔助再精彩,用戶更關心的是「你能給他看什么」。
文案和輔助元素大概是六四開,黃金分割比例能讓焦點更多的關注內容,有些小伙伴可能在做的時候過多的沉浸在放大的畫布里,由于沒有直觀感受,錯誤的預估當前構圖的合理性,所以做圖的時候多縮小畫布離遠看是個非常不錯的方法。還有一個就是,做完了 banner 導出圖片,雙擊打開圖片,把圖拖小到無法拖動為止,再看當前實際尺寸大小,用實際尺寸來檢查。
更多構圖形式:《文案超多的海報設計該怎么排版?16個實用模板送給你!》
文案選字
文字的選擇也是衡量當前產品用戶定位的標準,首先文字結構不能太過于復雜,K12 教育因為本身用戶年輕化的特點,字形簡單而且飽滿有趣,所以一些藝術手寫可愛字體比較適合。
免費商用可愛字體推薦:沐瑤軟筆手寫體、站酷快樂體、鄭慶科黃油體、站酷小薇 LOGO 體、銳字真言體。
其他可愛字體推薦:漢儀唐美人、漢儀糯米團、漢儀鑄字童年體、漢儀小麥體、方正胖娃體、方正字跡新手書、造字工房童心、文悅方糖體。
如果是高端知識分享和知識付費,體現高端。文字就要簡單,字形不要那么隨意,一些黑體和簡單的襯線體就比較合適。
免費商用黑體襯線體推薦:思源黑、思源宋、站酷文藝體、方正書宋簡體。
其他黑體襯線體推薦:漢儀瑞意宋、方正清刻本悅宋、方正蘭亭、造字工房朗宋、造字工房黃金時代體、造字工房尚雅體。
文案排版
當用戶人群比較年輕,意味著所有的呈現方式都要直接,文案精簡并且排版直觀,提煉關鍵主標題,信息層級要拉開明顯,如果信息層級不清楚,識別性是很差的,先看下面的案例:
看這兩個,明顯右邊的對于我們識別,和對當前功能的認知更清晰,還有一個明顯的視覺引導,突出了最主要的交互點;而左邊的由于信息比較密集,導致我們無法短時間反應出關鍵信息是什么,這是比較糟糕的,運營同樣如此,而運營比較尷尬的一點是,如果用戶看不懂或不感興趣,是根本不會點擊、不予理睬的。那么流量入口的意義就沒有了,設計的再精美,都是一個非常差的作品。
提煉文案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兩個同樣的設計,右邊對于文案的認知就更明顯。
有的時候往往文案的關鍵信息比較多,我們在排版的時候第一個重要點,就是排版怎么拉開信息對比,同時又讓排版緊湊?有時需要增加一些特定圖形,或按鈕。但是又會考慮,加了這些特殊圖形和文案又顯得相對獨立不整體;還有就是關鍵點該怎么取舍,強化那些文案、弱化哪些,或是主文案是重要的,同時關鍵的數字也要突出怎么辦?
左圖,左邊主文案放大了關鍵點,由于右邊文案文字比較粗,所以層級拉開還是不夠突出,如果想拉開對比的話那就讓他們截然不同。右圖,字體選擇上拉開強弱,讓右邊的文字比劃選擇細一些;左圖的關鍵數字不夠突出,通過提亮改變顏色,來強化;按鈕在左邊畫面顯得太獨立,和文案沒有形成統一關系,反而按鈕看起來變得要比文案重要,那么把按鈕插到里面。
現在所有的信息,一環插一環,并且突出的文案明顯,關鍵數字也明顯;最后讓他們整體在畫面構圖中面積比例放大,改版后是不是舒服很多。
還有一些小伙伴可能覺得親密性原則不就是距離相近么,然后沒有把控好各個部分的文字距離,導致反而該拉開的沒有拉開,該近的沒有近。
上圖這個案例里,主文案分為了兩行,但左邊由于主文案行距比較寬,而跟輔助信息的距離太近,導致親密性不夠,而由于副標題文案又比較孤立,上半部的信息和下半部信息太散,整體統一度不夠。
右圖改進后,調整合適行距,并且加裝飾線,協調一下輔助信息比較短的問題,同時也起到分割的作用讓上下文案有關聯和統一。
文案排版的其他細節還有錯位排版時,注意錯位的大小,太大會丟失掉排版的平衡性;注意文案排版對齊,往往有的時候不注意,會讓你的作品看起來不夠精細;文案做傾斜處理的時候,一般情況都是往右邊傾斜,第一,右邊都是我們的主要習慣方向;第二,往右可以很好的把用戶引導到關鍵信息上,這些也是做 banner 排版里經常犯的錯也是要規避的一些坑。
顏色傾向
如果是代表年輕化,多用綠色和黃色,綠色代表活力、生機、積極向上;黃色系代表溫暖、希望、舒服。
這兩個顏色由于是臨近色的關系所以也會搭配出現在畫面中,色環 90° 角的顏色搭配所以是最舒服的配色,還有就是顏色對比非常和諧。
由于藍色是綠色的鄰近色、是黃色的對比色,紅色是綠色的互補色、黃色的鄰近色,所以綠、黃、藍、紅這些會在畫面中組成主色、輔色、點綴色。
注意協調好每部分顏色之間占比,主色 60% 左右、輔色 30% 左右、剩下的輔助色 10% 左右。
如果是代表科技、互聯網,就會以藍色為主,顏色也不會像上面那樣豐富,顏色體現的設計也沒有那么活潑,代表冷靜、自然、科技。
一般畫面在2-3種顏色,以藍色為主,再搭配紫色。因為紫色和藍色是鄰近色,不會像暖色調一樣太沖撞,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藍紫這種「好基友」的搭配。
知識分享類,分為普通的講師分享和高端知識分享。講師分享顏色要亮一些,顏色搭配大概是 1-2 種。
而高端知識分享,要體現知識的稀缺性和專屬感,代表尊貴、品質、價值,顏色大多用暗色或消色(消色就是黑白灰),大概也是 1-2 種。
顏色方面我總結幾點坑需要避開的:一,如果用插畫表現,一定要避免顏色的灰和臟,因為學習代表著積極向上的,灰色不適合。顏色選取的時候大概要避開「顏色警示區」的位置。
二,插畫風格避免選擇紫和一些冷色調,以暖色調為主,才能貼合情緒版定位;三,同樣的道理,顏色不要過于艷麗、過于刺激,反差明顯了,反而閱讀體驗不好,影響觀感;四,所有的顏色最終都要定位到主題上,做完后,反向推倒檢查一下,顏色呈現符合當前文案定位嗎?符合面向的用戶人群嗎?根據主題當前配色合適嗎?
更多電商配色方法:《這是一篇不看會后悔的配色干貨》
最后我想說的是,所做的東西把自己當成模擬用戶自檢一下,自己如果看到這個 banner 會點擊么?會吸引到你么?能直觀感受到么?會讓你舒服么?如果連自己都無感,那是相當失敗的。
運營專題在設計的時候,我們要考慮的是針對運營需求,給特定需求的用戶傳達零成本閱讀體驗,很多設計師做的 banner 畫面特別亂,原因是畫面中沒有突出主體元素。
所以在 banner 設計上要考慮貼合當前傳達的主題,所謂設計的「言之有物」。下面來詳細的談一下運營設計時如何突出主體元素,其中的言之有物。
運營活動最終想給用戶快速傳達文案信息,也就是「三秒閱讀」體驗,配合輔助文案的主體圖形更能方便用戶去理解。
可以看到下圖左為了讓畫面豐富,設計師往往會加一些輔助元素或圖形;而圖右糟糕的元素添加反而會過度設計,干擾用戶對于運營活動本身的理解和其表意性。
那么,如何突出視覺主體物,而達到最理想的設計作品的表意性呢?
我們從以下五方面細談:
流暢線條的運用
我們在看音樂類運營 banner 的時候發現線條運用非常普遍,特別是利用 illustrator 里的「混合工具」來實現兩條線之間的復制混合。
人物涂鴉剪影
往往為了表現特定的主題:比如年輕化、個性化,通過錯位移動,添加亮色來使人物突出,往往更多的表現在:音樂、設計、嘻哈接頭文化的電商運營宣傳中。
這類設計個性鮮明,所以做之前考慮好,所要傳達的特定的人群是不是符合當前的審美認知。
簡單幾何形狀
有時候為了讓傳達主題更加明確,簡潔化設計很有必要「少即是多」,所以比如學習和知識付費類的設計,干脆就用簡單的圓形、方形、波浪曲線。
下面這個案例,設計者為了使這幾個人物不會太散,用圓形包裹,目的也是為了更加整體,試想一下,如果把圓形去掉,人物不僅會顯多,畫面也顯得既單調又亂。
立體幾何載體
讓風格調性顯得品質高,同樣讓設計少而精。需要注意的是,品質感高逼格的設計所用的圖形相對要規整一些,盡量不要顯得太隨意,多用方塊形狀和立體幾何載體。
比如網易嚴選,為了突出「所賣東西都是精挑細選」,會采用立體幾何載體襯托的方式,所表現的就是「隆重和百里挑一」,我們不一樣~(會唱的朋友們一起唱)
多邊圖形
運用模特表現的時候,高品質感會用一些規則多邊形,比如:四邊形、多邊形等。多邊的形狀會給我們帶來穩重感,「尊貴感與眾不同」往往是這類商品想傳達給我們的。
不規則流體
促銷類電商營造促銷的氛圍,激發購買欲,會用到多色彩的不規則流體,目的為了傳達「降價、折扣、滿減、超值、限時」等 ,往往會為圍繞主體物四周,突出主體元素。
小結
圖形化元素是最簡單也是最實用的一種突出主體元素的表現方式,不管是用哪種,一定要想明白所表現的主題:符不符合當前主題;推廣所屬對應的用戶群體:心理認知上能不能贊同;滿足這兩點,所加的圖形才有意義。任何圖形都是為了輔助突出主體元素,記住這一點,你就不會盲目的進行設計。
文字鋪底
直接把相關文字鋪底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用當前所對應主題的人物名字、相關文案、對應英文等。
文字與主體穿插
利用文字與主體的穿插營造出空間感,也是在平面設計中經常用到的手法,同樣也是在保證文字基本的識別度前提下。
注意文字顏色與主體顏色之間要拉開反差,不要糊成一坨,就適得其反了,適當的時候加一點點陰影還是很有必要的。
小結
不管是什么形式,所加的文字要有意義,跟主題相關。任何加的文案一定要能襯托主體物,也要有很強的表意性,畢竟文案才是最重要的。
主體物吸色襯托
從主體物上之間選取,作為背景顏色搭配,來襯托主體物簡直不要太完美,前提是主體物的顏色相對夠和諧舒服。需要襯托的背景顏色相對要弱一點,以突出主體。
顏色對比
我們一想到顏色對比,馬上想到「紅配綠賽狗屁」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紅配綠不行,而是說錯誤的紅配綠不行,聽不懂啊?來,舉個栗子…李子…梨子…例子!
左圖的紅綠顏色占比可以看到是比較平均的,大概1:1的比例,但是紅色作為一個比較刺激的顏色,顏色很鮮艷,如果搭配的綠色也一樣飽和度很高,兩個撞到一起沒有一個突出色,畫面就不會那么和諧了。
右圖如果我們把紅色的占比相應的減少,飽和度不變,而綠色降低飽和度,從而面積占比增大,起到襯托的作用,畫面之間是不是舒服很多。
下圖其他的顏色對比同樣如此。
小結
顏色對比的口訣是:主體如果是亮色,背景就用冷色;主體用重色,背景用亮色;主體用純色,背景用灰色;不管哪種對比,主體物的顏色一定是面積最小的那一個,無論如何拉開顏色對比反差是王道。
人物面部打光
人物面部是最容易辨識,也是視覺焦點部分,所以讓面部從畫面凸現出來尤為重要,讓光源聚焦到臉部,主體人物顯得更加有質感和飽滿度。
物體亮部打光
物體和人物相比相對簡單,亮部高光部分為視覺焦點,讓物體顯得有質感,只需要給亮部特殊光源即可。
小結
光線能在突出主體物的同時,讓構圖更加豐富和飽滿,切記光線不要過亮,看起來會很不舒服。
人物截取范圍
截取擺放人物的時候注意,為了讓視覺焦點集中、有辨識度。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明星一般截取一半左右,大約胸部以上部位;而電商模特為了展示所賣衣服,一般露出大約三分之二。
萬萬不要切頭部
讓人物完美的呈現在畫面之中,讓畫面能夠看起來舒服些,構圖也相對完整,反之把頭部一刀切,會使畫面負空間變小,構圖擁擠,而觀看者對于人物的識別度也隨之降低,閱讀成本變高。
多人物擺放要求
多人物組合時,整體人物處理要基本保持一致,特別是眼睛視線要盡量保持統一的視覺基準線,不然會顯得雜亂不堪。
多物體的擺放
表現美食產品的時候,文字居中構圖,物體散點擺放要注意,角度的統一,統一俯視角度,不要有俯視有平視,保證統一度。
案例分析
這是一個小伙伴做的醫美類的運營 banner,當看到這個設計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崩潰的,我們分析一下問題。
問題一,首先主體物沒有突出,主體人物偏灰,背景也灰;問題二背景太亂,沒有視覺焦點;問題三,文案識別度完全丟失掉了,排版也太亂;好下面我們來改一下。整體看下來,并沒有表現出醫美要體現的「變美」,用戶完全沒有視覺感受。
調整改動
前后對比
最后我們來看看對比效果,是不是好很多。
無論什么樣的設計,加什么樣的元素,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有理有據、有道理,所有的運營設計都是為了輔助主體文案。不要讓你的設計無用,或者減分,把設計元素最大化發揮它的作用才是設計的最終目的,你就說是不是吧!
在vue項目中,和后臺交互獲取數據這塊,我們通常使用的是axios庫,它是基于promise的http庫,可運行在瀏覽器端和node.js中。他有很多優秀的特性,例如攔截請求和響應、取消請求、轉換json、客戶端防御cSRF等。
一 . 安裝
npm install axios;
1
二 . 引入
在項目的src目錄中,新建一個request文件夾,然后在里面新建一個http.js和一個api.js文件。http.js文件用來封裝我們的axios,api.js用來統一管理我們的接口。
三 . 開始封裝
在http.js中引入axios . vue及其他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 引入axios
import { Message, Loading, Notification } from 'element-ui'
import vue from 'vue';
1
2
3
http.js文件全部代碼如下: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import store from '../store';
import { Message, Loading, Notification } from 'element-ui'
import vue from 'vue';
// 環境的切換
if (process.env.NODE_ENV == 'development') {
Axios.defaults.baseURL = "http://10.230.39.58:33390/devops";
}
else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Axios.defaults.baseURL = "http://10.230.39.58:33390/devops";
}
// request請求攔截器
Axios.defaults.withCredentials = true
vue.prototype.$axios = Axios
//請求超時時間
// Axios.defaults.timeout = 100000;
Axios.defaults.headers.get['Content-Type'] = "application/json"
Axios.interceptors.request.use(config => {
const Basic = sessionStorage.getItem("basicParam")
if (Basic) {
config.headers.Authorization = Basic ${Basic}
;
} else {
console.log("無校驗值");
}
return config;
}, error => {
Promise.reject(error);
})
// respone返回攔截器
Axios.interceptors.response.use(
response => {
if (response.data.code !== 200) {
Notification.error({
title: '錯誤',
message: response.data.message
});
}
return response.data;
}, error => {
// Notification.error({
// title: '錯誤',
// message: '系統異常'
// });
console.log('err' + error);// for debug
return Promise.reject(error);
}
)
export default Axio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api.js文件全部代碼如下: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
封裝get方法
@param url
@param data
@returns {Promise}
*/
export function fetch(url, params =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axios.get(url, {
params: params
})
.then(response => {
resolve(response.data);
})
.catch(err => {
reject(err)
})
})
}
/*
封裝post請求
@param url
@param data
@returns {Promise}
/
export function _post(url, data =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axios.post(url, data)
.then(response => {
console.log(response,
"response");
resolve(response);
}, err => {
reject(err)
})
})
}
/
實際業務比較復雜不便展示,寫一個簡單的demo記錄此功能
遍歷此div:
<div v-for="item in demoArray">
<input type="text" v-model="item.name">
<el-switch class="exio-switch" v-model="item.status" active-text="開" inactive- text="關" active-color="#13ce66"></el-switch>
<button @click="showInfo(item)">查看</button>
</div>
js代碼:
new Vue({
el: '#app',
data() {
return {
demoArray: [],
};
},
created() {
// 生成模擬數據
for (let i = 0; i < 5; i++) {
let e = {};
e.name = "div"+i;
e.status = true;
this.demoArray.push(e);
}
},
methods: {
showInfo(item) {
console.log(item.name);
console.log(item.status);
}
}
})
頁面展示:
修改一條數據:
驗證雙向綁定結果:
為了解決不確定數量的數據(數據來源可能是接口等)的展示和操作,將每條數據作為元素放在數組中,通過數組中元素的屬性來進行雙向綁定。
整理的倉促,emmm,收工
作者從自身經驗出發,結合實際案例,分享了流量獲取過程中非常有價值的知識,值得運營人細讀精讀,一起學習。
大家好,我是國平。我做流量已經有16年了,2010年之前主要在阿里巴巴國際站負責免費流量增長,把海外B2B免費流量的日UV做到幾百萬。后來成立了一家乙方公司叫光年實驗室(以前叫杭州光年),是攜程、阿里云等40多家主流的大型互聯網公司的流量顧問。另外這些年也沒少折騰其他項目,其中做過電商(外貿獨立B2C網站)、做過電商系統(類似有贊)、 做過移動端APP (社交方向)。
來“群響”這段時間,只要能參加的聚會都參加了,聽過大家分享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流量玩法。先不說不同行業的“隔行如隔山”,就是在流量領域,可能有很多種細分領域,大家之間的資訊都是隔離得很厲害的。流量的渠道和玩法是永遠在變的,不過也有一些不變的東西,如平臺和內容創造者的博弈、大家仰視平臺的心態(其實沒必要)、以及各種流量玩法的底層模式等。
我首先分享的是過去一個很主流的流量渠道–搜索引擎,看看在現在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和新媒體時代還能如何獲取流量。
結論是:值得做,不過如果不了解現在國內百度的現狀生態,99%的人ROI一定會很差的。至于海外的Google,它依然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大流量來源。
首先說為什么值得做。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搜索引擎,也是65%以上的流量來自移動端,所以不要認為搜索引擎是PC流量的代表。百度的DAU是沒有下降的,DAU在3億多,大家在手機上也是會搜索的。
我喜歡把流量分為“搜索流量”和“社交流量”,分別對應“人找信息”和“信息找人”。我的觀點是這兩種大家獲取信息的模式沒有主次之分。
只是在國內,百度的相對市場份額是一路下滑的,先是淘寶、去哪兒等分走了很多垂直搜索的流量,接著又有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臺相繼崛起,百度沒有以前那么重要了。
我們服務的好幾家頭部互聯網公司每天的總UV(包括APP)當中,還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流量來自搜索引擎。 客戶不能拿來作為案例,不過有公開的渠道可以查到的一個例子:知乎某段時間的每天的總UV有四千多萬的情況下,來自搜索引擎的UV有一千三百萬。
搜索引擎流量的轉化率,一直都是所有流量渠道里面最高的。因為社交媒體的流量的性質是“逛”,而搜索引擎流量是主動“搜”。搜索引擎流量在關鍵詞和內容匹配的情況下,有不少做到過10%左右轉化的例子。
然后搜索引擎流量相對穩定可控,而且像SEO自然排名這樣的流量還不要花錢,這也是頭部互聯網公司比較重視這塊的原因。不說它們,就是那種中型的以賣流量為商業模式的互聯網公司,如融360、土巴兔就是其中的代表,每天都從百度獲取百萬UV以上SEO免費流量。
最后就是目前還存在一些以前很少有人知道的紅利,這是今天后面要講的重點。
那為什么說大部分人做搜素引擎流量的人ROI會很差,要從自然排名(SEO)和 競價排名 (PPC)兩塊來看所謂的內情。
搜索引擎營銷分為自然排名和競價排名兩塊,自然排名就是非廣告排名,是由系統按照一定的算法來決定誰應該排在最前面。競價排名就是買排名(PPC。即Pay Per Click),根據你花錢的多少以及用戶更喜歡誰的廣告把你的廣告排在前面去,當然在百度主要是看誰花的錢多。
對于自然排名來說,它的回報周期應該是一年以后,而很多人期望幾個月就有好效果;然后是整個行業的無論是甲方公司還是乙方公司都沒有很專業的人,搜索引擎營銷服務商行業總體來說是一個逆淘汰的行業。還有百度自己的頁面在搜索結果中占了快三分之一,而剩下的流量頭部效用明顯,也就是只有大網站才能獲得不錯的流量;在這么一種糟糕的情況下,百度對優秀內容的判斷嚴重失控,很多人通過一些作弊的方法快速獲取了很多流量。
而競價排名這種花錢買排名的方式,對于很多人是雞肋一樣的存在了。我個人覺得百度的價值觀不是很正,他們在一開始就用錯誤的方法在引導大家投放廣告。 這個可能有點危言聳聽,也就是在指責百度為了自己的利益,這十幾年以來一直在誤導大家去花更多的錢。
這是由于競價排名的模式就決定了,只有大家都共同認為某些關鍵詞的流量很大才會去競爭這個詞,而大眾都是拍腦袋來認為哪些詞重要與否的,比如任何一個賣口紅的都認為“口紅”這個詞要是不投的話,好像搜索引擎流量就不要做了,百度也就順水推舟讓大家用這種思維模式去投廣告。
具體案例:我給大家兩張圖,假設客戶是在賣“阿膠”:
為了讓大家有直觀的感受,我先考一下大家:假設你是這個賣阿膠的商家,你去百度投廣告,你們會決定買什么關鍵詞呢?
這張是曾經百度給客戶培訓的關鍵詞選詞方法:
這種方法就是大家去定義一些和你的業務相關的核心詞,如阿膠、滋補品等,再定義一些前綴和后綴等,然后再排列組合。這樣出來的詞就是:
上海阿膠電話
北京阿膠電話
上海阿膠網站
……
由于大家選詞方法一樣,就會產生競爭,一定可以把少部分大家能想到的詞的價格抬上去。
而這張是我們一直以來用的關鍵詞選詞方法:
這里是通過很多數據挖掘工具,先把整個行業用戶正在搜索什么都列出來,必須要窮盡整個行業,越多越好,然后按照核心詞再分成不同的組,這個時候用戶的需求就明明白白列在你面前了。
從這份數據能看到,“阿膠”這個代表整個類目的詞語,每天的搜索量也只有8078。搜索引擎上所有的行業都是這樣的,用戶搜索的80%的詞,字數都是很多的。其實大家想一想也不難理解,即使一個初級網民,也明白用“阿膠”這樣的詞語是搜索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大部分來搜索引擎搜索都帶有明確的需求而來,大部分人的需求都有個性化和獨特的地方。
但是在商家投放廣告的時候,就陷入了一個思維上的誤區,以為“阿膠”這個詞語特別特別重要。實際上,一個品類重要,不意味著代表這個行業的某個行業關鍵詞就重要。
比如“iphone11 價格“這個詞語的搜索量遠遠超過”手機“這個詞語;”163郵箱“這個詞語的搜索量一天是十多萬,而”免費郵箱”這個詞語的搜索量是三千多。“小說” 這個詞搜索量不高,“TXT全本小說下載” 這個詞每天有160多萬的搜素量。
百度也就沒有糾正大家的誤區,讓大家按照這個思維定勢去買關鍵詞。十多年來,很多人也是這樣按照這個誤區在做著SEO。
第二張圖是我從百度于2019年10月28日獲取的數據,每天百度上真實地搜索“阿膠”相關的關鍵詞基本都在這里了。無論你怎么想破腦袋,你也想不出用戶是這樣在搜索的。圖二的數據,即使有些從事了10年搜索引擎流量運營的人,從來都沒看到過的。
我前面所說的流量紅利,就是這么多年以來行業里都在用錯誤的方法做搜索引擎流量,所以以至于到了今天,搜索引擎上還有一大半的流量沒有人要的。我再發幾張圖,大家自行去搜索就知道了。
(這里的日搜索量是指查詢這個數據的那天再往前30天的流量總數除以30天,就得出最近一個月的日均搜索量。數據是有時效性的,所以要用的數據。)
以下是稍舊一些的數據。
投資理財:
汽車行業:
搜索引擎營銷已經有一幫人做了十多年,現在來看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流量世界呢?
首先搜索引擎是“長尾理論”的最佳實證, 在搜索引擎做流量要深刻的理解長尾效用。Google曾經公布過一個數據:google每天的十幾億次搜索中,如果匹配用戶搜索的那個幾個詞語,有15%的搜索詞是過去1年從來沒有人這么搜索過的。比如類似搜索 “ how to make an automatic door in minecraft ”,這樣的詞的組合, 每天有15%的詞過去1年都沒人這么組合在一起搜索。這樣的情況,不光Google和百度是如此,淘寶、小紅書、微信搜索里都是這樣。
如果真是情況是這樣的,你根本就沒法做到說我要“做某幾百個詞的排名”這樣的事情,因為每天詞語都在變。我看過太多團隊其實就拿著幾十個自己想出來的詞在那里做投放和做SEO。這種情況十年前是這樣,現在也還是這樣。
很多人問過我怎么找搜索引擎營銷方面的人。我的建議是只要他們問面試者一個問題就可以結束面試了。那就是問對方在做搜索引擎營銷的時候目標關鍵詞是多少個。
分這么幾個水平段:
在搜索引擎上,找到50萬個屬于某個行業詞絕對是一種很強的能力。實際光找足50萬這個數量還不夠,如果要做好投放,還要找到最佳性價比、鮮的詞?,F場如果有在投放搜索引擎廣告的人,對比看一下自己公司后臺有多少關鍵詞在投就知道你們目前所處的階段了。
搜索引擎其實有廣泛匹配的機制,但是如果你投的詞太少,廣泛匹配機制也并不能挽救你,而且這樣會有很多沒有轉化的詞在浪費錢。
現場目前做的是新媒體行業居多,假設你是一個做美妝的,你的目標就是要小紅書上的美妝KOL推廣你的產品。假設小紅書官方在后臺把所有的美妝達人都拉一份數據統計有2萬個,而你們現在只有20多個KOL在投,你的對手卻有1000多個。(這里先忽略1000多個KOL的操作成本,和紅人KOL營銷不同,買某個詞的流量在搜索引擎上操作成本很低。)這個和在搜索引擎上做投放是一模一樣的。
類似的,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現在還在找大V合作的,如果是做效果廣告的話,就是那種以前在搜索引擎上買“阿膠” 這種關鍵詞的人,ROI很低。
阿里巴巴的流量增長團隊是2002年成立,現在在搜索引擎這塊的投放水平可以看一個網頁:https://www.alibaba.com/showroom/showroom.html
大家點一下A字母,這里都是以A開頭的關鍵詞,一頁是120個詞,A字母下有22429頁。A到Z一共是2千多萬個詞。
以前這是我負責的,我能確定每個詞每天的流量都達到了一定的搜索量,也就是說都是比較重要的詞語。那時候我們的口頭禪就是“加詞等于加流量”。記得當時從國外一家專門賣詞的公司買了3萬多個優質的詞,然后我們一個季度的KPI就完成了。
順便提一下, 其實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來做產品。
比如旅游行業,當時有個知名網站,我們把整個旅游行業的詞挖掘到了大概有500萬左右,然后像前面那樣分組分類,就知道了這個行業大部分用戶的訴求。
當你在搜索引擎上能分析的詞達到500萬的時候,已經基本上是全量數據了,這些數據至少可以代表這個行業一半以上的人的訴求。這可以成為大數據的一次很好的應用。后來通過這批數據,發現旅游行業只要你去做攻略類產品是一定會活得不好的,因為攻略類需求占比排在很后面。結果現在大家也看到有些做攻略類的APP至今掙扎在盈利邊緣。
然后大家看前面的汽車行業的詞庫數據,從2015年起, “SUV”和“七座”一直是這個行業真正的熱點,但還是很多汽車互聯網公司不知道這個。
然后看在阿里巴巴的一個頁面:https://www.alibaba.com/showroom/mp3.html
這里列出了MP3的一些屬性,有按“功能”、“屏幕” “充電時間” “風格” 和 ”顏色”, 這里的屬性分類以及每個分類里的那些項目,完全是按搜索引擎里用戶的搜索量從高到低排序的。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轉化率和粘度非常高,比當時產品經理做的頁面提高了4倍。
具體很多細節可以在線下聚會可以分享。
做好SEO和PPC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關鍵詞挖掘,不做這個事情基本是沒法搞好搜索引擎流量的。大家要明白這么一個場景:在搜索引擎上,你的流量是通過一個個的關鍵詞作為載體傳播出去的,沒有太多詞傳播你的流量,總的流量怎么可能多呢。
具體的關鍵詞工具,我先介紹我們開發的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M1VCCFqNb9xSBnmD2hktFg
一個行業里,光靠人腦是想不出這么多詞的,這個工具可以幫你自動挑出很多詞。光年實驗室正在做一個SAAS平臺,還有更多的關鍵詞工具會出來。
注意一點,詞語的數據一定要有時效性,最好就是最近幾天的。前面說過Google的15%的搜索詞是過去1年從來沒有人這么搜索過的,如果數據沒有時效性是沒什么意義的,很多一個星期前流量大的詞現在可能就不是的了。
對于很多人來說,最能去執行的就是去百度做PPC投放。如果你們可以搞好關鍵詞挖掘,百度對你來說依然是一個非常有紅利的流量渠道。
不過要遵循一些基本規則:
在百度,如果這個詞沒有人和你競爭,點擊價格只要3毛錢就可以。
所以一開始的策略就是買別人沒有投的詞,我們所有投出去的詞都要查一下有沒有人在投,但凡有一個競爭對手就不投了。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即使這樣你竟然還是可以投很多詞的。
我個人覺得搜索引擎是最早教會國內互聯網人什么是轉化率、落地頁、復購這些基本概念的,在它之后成熟的淘寶只是進一步把它普及給了更多的人。 而北美在90年代中期就有了第一波商業化的互聯網公司,它們更早更系統的研究很多東西,可以去補課,比如《Landing Page優化權威指南》這種最基本的書。
很多淘系的培訓,由于它是一個封閉系統,速成技巧居多,系統的東西不多。廣告組和落地頁面的優化,稍微科學地做一下改進,可能可以提升好幾倍的ROI。
至于那種最基本的事情都無法做到的公司,比如:你們的投放人員投放的關鍵詞少于100個;以及無論什么關鍵詞的流量都跳轉到首頁等這種業余行為,應該立即關掉搜索引擎投放,去拓展現在的微信、快手和抖音等渠道。沒有專業投放就只能放棄這個渠道了,但要我說這里真的很多流量沒人要。
我曾經見過兩家在海外競爭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同樣的APP,一家的獲客成本是1美元多,另一家是10多美元,而第二家一直以為本來就要這么多,直接決定了后面一家公司一年后在這個賽道出局。
不專業的投放就是在給公司放血,我見過很多不專業的投手害死公司。
特別是那種代為操作帳號的公司。這個句話得罪很多人,但是事實。流量獲取、用戶增長應該要成為一家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怎么可能靠一家第三方公司拿到這個競爭力呢? 搜索引擎流量外包這是一個逆淘汰行業,好的公司已經出局。(像我們這樣的顧問型公司也只適合成熟的流量團隊)
例如現在上市的某家流量外包的公司,曾經我們在辦公室把他們的方案當作笑話在傳閱的。 當他們的收益來自于你投放廣告金額的百分比的時候,你投放的金額越多,他們收入越高,利益相悖,怎么可能會有精細化優化的動機。由于甲方帳號太多、而這些帳號基本都是實習生在操作的外包公司不要太多。
以我有限的創業經驗, 產品和流量,應該是要公司高管要花最多時間的部分。我這么多年看過很多好的用戶增長團隊,很大程度上他們成就了那些公司。例如,我比大家更早知道今日頭條的張一鳴,在2006年他們做酷訊的時候流量是做得特別好,甚至有一種方法成了后來行業慣用的方法。
當時酷訊做火車票查詢,他們從一個固定的火車查詢數據里把很多站站查詢、車次查詢生成了幾十萬個不同的網頁,而這些網頁都命中了很多查詢“上海到南京火車票”這樣的流量,從前面的案例大家可以推算,這種流量偏偏是大頭,而“火車票“這種太泛的詞流量沒大家想象的那么高,所以酷訊的搜索引擎流量是很好的。
這種做法即使是十年后被“欣欣旅游網“抄了一遍依然獲得了大量流量。
操作方法具體看:http://huoche.cncn.com/
這種方法后來被總結為:當你的行業有一些從固有數據庫能查詢到的數據,請把它網頁化,去命中搜索引擎的關鍵詞,然后這些流量就是你的。
后來有人把QQ號碼、郵政編碼、手機號碼、天氣預報等等都網頁化一遍,都是大量的流量。
最開始今日頭條APP在推出后,一個多月就做了900萬的裝機量,這是擅長流量的團隊才能完成的業績。而“今日頭條”這個APP早期對5千多個網站抓取內容再去做流量的做法,和早期站長的那些站群方式是何其相似。大家想想抖音這個APP本身是怎么火的,怎么可能沒有流量增長團隊在后面做了大量工作。
SEO這塊,要充分利用百度把近三分之一的流量給了自己的產品這個狀態。百度問答、百度貼吧、百度文庫、百家號甚至百度網盤等等全家桶里,全部要有你的內容。當你有了上面那樣的詞庫,詞庫里都是用戶的搜索需求,搜索量哪些高哪些低已經全部告訴你了。然后再在百度這些渠道里鋪內容就只需要一些常識,只要去琢磨如何把你的內容合理放上去就可以了。
最近的流量紅利是百度小程序,這和以前的百家號一樣,是優先排名的。我個人覺得這是百度最后一波紅利了。
百度也給了很多大站很高的權重,如知乎、搜狐自媒體、CSDN(你沒看錯)等,這一點在海外的Google也是這樣的趨勢,這不是搜索引擎偏心,而是經過很長時間的進化,上面會聚集更多好的內容創造者。我們可以去上面鋪內容并轉化用戶。
大家要放棄一定要用自己的網站去做流量的觀念,流量肯定是越來越集中到頭部去的,那種把自己的網站也要打造成流量中心的想法越來越不現實了,特別是啥優勢也沒有的小站。所以可以安心地做一個別人平臺上的內容貢獻者,在這些平臺上貢獻內容,轉手再把這些頁面拿去任何其他平臺上去引流。我以前一直說的方法就是要“讓內容在渠道中間流動”。
還是以“阿膠“為例,可以這樣操作:
從上面的詞庫可以看出:“阿膠糕適合什么人吃“有2萬多一天的搜索量,去百度一下這個詞,我現在在杭州搜索,發現是一個廣告都沒有人投的。(不排除其他地方有或者當你看的時候可能會有)
這個時候,應該去知乎、百家號、搜狐自媒體、百度知道、百度小程序等等渠道里出現你的一篇軟文,里面在推薦你的產品。這樣做完后,你要和現在這些排在前面的網頁去競爭排名,只要一些簡單的SEO技巧比如“錨文本轟炸”或“外部鏈接”,甚至最原始的“關鍵詞密度”,你排上去的幾率非常大,然后這些流量就是你的了。當然最后,這個詞如果被別人挖掘到,那也也會變成紅海,所以你的應對方法就是去發現更多其他藍海詞語,或者直接硬搶也是沒幾個人在競爭的。還有,圖片中那幾個排名前三的百度問答,你即使現在再去回答一下也會有很多流量的。
這么多年了,百度依然還有很多流量沒人要。這點百度其實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你看,雖然百度讓很多人出高價買了詞,收入也很多,但是百度的很多流量沒有賣出去。相當于流量還有很多庫存,流量沒有充分被商業化,而廣告主卻在高價流量中沒有獲得好的ROI,這是雙輸的。今日頭條在這一點上就做得好很多,本來信息流的流量比百度還集中,頭條的巨量引擎現在開始開發很多的功能讓大家的投放盡量錯開不要撞車。
如果你們是APP且內容很多,一定要找個前端工程師把內容網頁化并做基本的SEO,可以白撿很多流量。比如今日頭條的SEO在我看來還是做得不夠好,內容也是重復的,但是應該在百度獲得上百萬日UV不是問題。
還有很多的技巧實在無法短時間說明白,影響SEO排名的因素有幾十個現在一個都沒怎么講,但這些也并不重要,剛才提到的3個都是隨便一查就能找到的技術。 這么多年,在流量領域有技術算法派也有策略派,最后都是策略派勝出。這點也可以給正在做抖音、微信、快手的人一些啟示。
這里再順便說一下,“阿膠糕適合什么人吃“這個詞如果你有把握用3毛錢的PPC成本可以收回投資的話,直接買一輪流量先。
接下來我跟大家分享一種我多年來積累的流量體系,這是我最想分享的,它是很多方法的來源。
我個人的觀點,流量一直只有兩種載體:關鍵詞 和關系鏈。很多渠道里的流量傳播都是這兩個基本載體中的一種,或者是變種、混合。
這是我們以前在阿里流量團隊的方法論,它的推導是這樣的:
流量的背后,是我們大家對信息的需求,不管你是找一個笑話段子、還是看一篇教你做飯的文章、或者是純粹無聊打發時間隨便刷刷。
人類目前為止傳播信息的模式,要么通過文字、要么通過人和人的關系。
這個在原始社會甚至沒有文字的時候都是這樣的,比如一個部落發現了獵物要去捕獵,這個信息也是通過大家早就形成的語言以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網傳遞出去。
而假設我們回到20多年前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呢?也是這樣的。
我是80后,經歷過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我舉一個例子,那時候我有一個親戚在船廠工作,他聽人說有一種水下焊接的技術,但不知道具體是怎么實現的。在今天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搜索一下就可以知道。
但是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他也有兩種方法可以去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去一家盡可能大的圖書館去查資料,以前的圖書館有個重要職能就是大家去查資料的地方;二是去問他的師傅或其他朋友,通過他們的關系網去找信息。很有意思的是,Google這個搜索引擎就誕生在1996年兩位創始人在斯坦福大學給校方做電子圖書館的基礎上的。
圖文、視頻他們傳播的時候一定要用關鍵詞給他們做索引的,比如抖音的算法就是給每段視頻和每個人打標簽,標簽就是關鍵詞,然后把人的關鍵詞和視頻的關鍵詞做匹配,這是屬于變種。
我們先看關鍵詞為載體的流量渠道。
搜索引擎、淘寶和APP應用商店是關鍵詞主導的流量渠道,這個自不必說。即使微信這個以關系鏈為載體的流量渠道,它首屏的搜索流量也非常大,所謂的WSO(微信搜索優化)也有了一些成功案例。而在微信小程序搜索里,如果你搜索“股票”,有幾千個小程序都寫著股票的標題,但是你搜索“股價”,卻只有3個小程序寫著股價的標題,你只要是第4個,也能每天來很多用戶。僅僅整個股票證券行業,至少還有上萬個這樣的詞沒有人去關注。
在美國,有組織統計過所有搜索流量和所有社交流量,是非常巧合的1:1的比例,前面說過:“信息找人” 和 “人找信息” 這兩種大家獲取信息的模式沒有主次之分,這里就有第一個數據上的證明了。
對于我們獲取流量的人來說:人多的渠道要多圈人,詞多的渠道要多占詞。
我用一個例子開啟大家的用關鍵詞做流量的視角。 有一家做家裝互聯網的公司是這樣獲客的:在搜索引擎上把這個行業最熱門的幾千個關鍵詞都搜集起來,買了十多個QQ號碼,然后每個QQ號最多可以建500個群,他們建立的大量QQ群的群名稱都是那幾千個關鍵詞中的一個,有軟件可以批量維護群的活躍度,所以當QQ用戶在用這些關鍵詞去搜索QQ群的時候,他們的QQ群排在比較前面。這樣十多個QQ號碼每天能讓八千到一萬左右的QQ號碼加入他們的群,然后再用微信私域的方法轉化用戶。
關鍵詞為載體的流量都可以總結為一個這樣的方法論: 在任何渠道里做流量,都可以觀察這個渠道里是不是有些流量是通過關鍵詞分發的。如果有,就去搶以關鍵詞作為載體的流量。
至于關鍵詞的來源,百度是一個普及程度很高的搜索引擎,只要那里熱搜的關鍵詞,在你要做流量的渠道里大概率也是熱搜的。你都要做到大批量占領你所在行業的關鍵詞,我們以前阿里的流量團隊把這個方法叫“關鍵詞占領”。
比如:微信好物圈,這是一個流量通過關鍵詞分發的渠道;你占據了一批好的關鍵詞命名的圈子,你就天然獲得大量流量。
比如飛聊,也是一樣的通過關鍵詞分發的渠道,如果你認為這個平臺會崛起,是一定要去里面建很多你包含這個行業的熱門關鍵詞為標題的小組,以后小組火了流量就是你的。目前飛聊的DAU也有幾百萬。
比如抖音這樣的算法分發的平臺,如果你的視頻都打上很多行業熱門詞的標簽,額外獲得很多流量不是問題,更別說抖音是可以搜索的。去搜索一些熱門關鍵詞,很多排在前面的視頻流量很大,但是他們可能不是靠內容精彩獲得的流量,只是靠標簽命中熱門詞流量就可以。
你只需要篤定一點:只要人類還在用文字傳播信息,“關鍵詞占領”的方法就會一直有效。
還有就算花錢購買流量的渠道都是能讓關鍵詞發揮作用的,比如今日頭條的巨量引擎后臺是開放了用關鍵詞定位人群的投放的。
關于這個信息流投放,很多時候我們投放信息流,時間點很接近、人群屬性可能都是25-45女性、高收入年齡什么的,大家的定向條件其實高度集中,所以廣告展現是要靠提價的。但假如大家是用關鍵詞定向,就不會撞車這么嚴重,也能觸達到很多平常大家觸達不了的用戶, 平臺流量得到充分利用,廣告主ROI更好看,是多方共贏的。
關于關系鏈的流量,我在線下聽過大家分享過很多好方法,特別是內容驅動、私域社群的很多玩法等。有時候很有感慨的,今天大家做的很多內容十多年前也有一批人和你們是同樣的心態和狀態,只是平臺變了,但很多討論的內容都是如出一轍。淘寶當年用一種仰視平臺(163/網易/搜狐)的心態去拉流量,今天又有那么多商家用仰視淘寶的心態去獲取流量,想想很有意思。
和關鍵詞的玩法不一樣,關系鏈的玩法我覺得國內是遠遠領先國外的。
不過國外有一批同行也是做社交關系鏈流量的,他們比我們更早把社交關系鏈的方法系統化一些,他們是怎么做的呢?
這里插述一下,像微信公眾號這樣的平臺我覺得其實是抄襲自Facebook。這個一個很另類的觀點,我借這個機會說一下。
大家看一張截圖,Facebook在2009年就推出了一個產品叫 Facebook Pages,如:https://www.facebook.com/pages/ (需要翻**墻)
商家、公司、公眾人物、社群可以給自己生成一個頁面,這個頁面大家可以關注,然后如果商家發布什么消息可以更新到你的信息流上。這和微信公眾平臺是完全一定的定位和功能,只是早了4年多。他們很多商家在Facebook做營銷也是要拼命漲粉的,如Amazon的Facebook Pages有了快3千萬粉絲。
而2013年,現在這樣定位的微信公眾平臺才正式進入大家視野。所以如果我們借鑒吸收國外同行的方法也有一些有意思的角度。
基本上那時候的方法論是這樣的:如果傳播流量的載體是關系鏈,那就去優化這4個點: 即,傳播信息的人的數量、傳播信息的人的影響力、傳播信息的速度、傳播信息的美譽度。
國內是把傳播信息的速度做到了的,相信不用我復述那些方法。然后做各種帳號矩陣的人也是把傳播信息的人的數量做得非常好了,比如至今微博上的很多明星的流量運營團隊。
國內嚴酷的競爭環境造就了大家各種奇招百出。我分享幾個我們做社交關系鏈流量的玩法,看看我們是如何按國外的社交流量方法論做國內的平臺的。
在“傳播信息的人的數量“上,我舉快手APP的例子。
快手APP上官方是分均分發流量的邏輯,也就是你打開快手,會把你附近的一些人推薦在你的快手主頁。為了迎合這種分發邏輯,我們肯定是要做多帳號分發的。比如直播是這樣操作的:我們開發了一個自己的群播系統,長下面這個樣子,
它的視頻信號是用一個攝像頭來拍的,視頻內容輸入這個系統后,可以把這個視頻分發到無數個其他快手帳號上,每個帳號模擬不同的地理位置,這樣只要一個直播內容就可以出現在全國各個不同的地方。
當然它也可以把同一個視頻信號同時在快手、抖音、騰訊、斗魚等APP上跨平臺同時直播??焓质遣惶矚g相同的內容的,所以這個攝像頭拍攝的畫面的背景是綠幕,這個系統可以實時渲染出不同的背景,這樣看起來就是不同的內容了。(沒有破解app等非法操作。)
在社交關系鏈的傳播方法里,環境很惡劣,你是被逼著要這么做的,在場的大家應該都知道,因為其他人會去布局更犀利的事情。有些我們都知道的大公司,私底下也很多類似的操作。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如果傳播人數別人比你多個幾十上百倍,你也就沒法安心地靠內容驅動了。
在增長黑客的很多成功案例里,以及現在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成功產品,有大量依靠人數取勝的例子。
那怎么做到“傳播信息的人的影響力“ 呢?我們打造了這么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的原理和“企查查”的原理差不多,就是打造一個聚合爬蟲(合法的爬蟲,從不同的數據源爬取數據聚合在一起),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指定任何一個行業,每天都能找到幾千個這個行業下的優質KOL,并有他們的個人微信二維碼等聯系方式。
如下圖就是金融領域每天抓取到的數據:
會按各種指標給每個KOL打分,分數低于一定的值就先不考慮聯系。但還是每天都有這么多的KOL,這又怎么來大量聯系呢?我們也偷了個懶,是用企業微信批量聯系的。
由于企業微信一天加上萬個人都不是問題,所以我們就做了一套企業微信的群控系統,可以批量把這些人加為好友,然后群發話術來溝通,粗篩一遍后再人工溝通。在別人都在批量“洗”終端用戶時,我們在批量“洗”行業內的KOL。
以下是我們的微信群控軟件的演示版,企業微信類似:
大部分人都沒注意企業微信的功能,這個企業微信大家一定要重視的,非常好用。過一段時間我們會推出一個企業微信的工具出來。
很多人不知道企業微信官方就有群發接口,不要再用那些山寨的群發功能了,然后每天加人不會輕易被封,加人還沒有總數限制,而且你能相信騰訊官方在企業微信里竟然還開發有“活碼”這種東西嗎?
從策略上來說,如果騰訊官方專門希望你用企業微信來做私域,你哪有還不趕快用的道理,只會越來越順應大家的需求的。只是注意一點,企業微信目前還沒有朋友圈,微信群功能也受限(有消息說11月底都會放開),所以一定是要探索一套新的不同于個人微信私域運營的流量玩法。
這種玩法還特別適合產品冷啟動,大家在冷啟動的時候最缺的就是種子用戶,這類聚合爬蟲的方法可以讓你迅速獲得你想要的用戶從而冷啟動成功,我們自己就有過很多冷啟動成功案例。
說起這個群控系統,我們做了兩套不同技術原理的系統。大家知道基于xposed的群控系統在今年618的時候已經被微信嚴打,以前我們也認為xposed這種群控方案侵入性太強,我如果是微信官方也會非常不喜歡別人把我的APP改得亂七八糟。兩套系統用的是別的解決方案,只是用它替代人工,不要非法破解使用就行,目前這兩套方案都是比較安全的。
有些時候我們用這些系統能形成比較大的優勢,但是越是這樣我們反而越會想辦法做好內容。畢竟我們是從大平臺出來的,我們并不想在任何平臺出于搞流量的需求而制造內容垃圾的。
為了防止帶偏大家,我再多說一句。對于很多這樣做流量的方法看起來很激進,但做起來是有底線的。應該要像阿里巴巴內部的那種做事風格,那就是:初心要正,但是做事要狼性。
我們從事的互聯網行業是個信息產業,所以要盡可能地“傳遞高質量的信息”,把內容做到盡可能地好。而在分發這些內容的時候卻要無所不用其極地、想盡一切辦法去傳播這些內容。
最后我們再來說一下“傳播信息的美譽度”。我們國內真的非常不重視這個,而歐美的同行是很重視這個的,在這塊做得非常好。
舉個例子,我2011年曾經去瑞士日內瓦培訓過一家公司,他們有個業務是專門幫瑞士本國的那些品表在新浪微博上做傳播。他們的工作之一竟然是把一個微博帳號歷來所有人的評論全部人肉分析一遍,用Excel全部統計好。分成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而正面負面的評價又會分為好幾個維度,具體到了是哪些角度是正面的,也有哪些維度是負面的。
而且讓我吃驚的是這一切那時候竟然是人肉操作的,而操作這個的人也只學過3年中文,為了理解文字內容還要去翻詞典。
社交媒體是最應該重視美譽度的。我們國內現在有了傳播深度這個概念,美譽度就決定了每一層傳播的時候的你的勢能是加百分之幾十的還是減百分之幾十,按照數學公式計算,后面的結果天差地別。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希望對大家有啟發。最后我建議大家去看一部電影叫《社交網絡》,講的是Facebook的創立歷史。電影里前面十分鐘在宿舍那段其實講了馬克·扎克伯格做增長黑客的方法,如果你能看懂的話非常有意思。
其實我所知道的增長黑客文化正是來源于Facebook,Facebook的歷史上也有很多不能說的隱秘的獲取流量的方法的。
文章來源:
看似簡單的登錄框,暗藏了多少值得推敲的用戶體驗?這10個細節,就是你和設計高手的區別。
你不應該讓你的用戶到處尋找登錄區域。他們找的時間越長,就會越沮喪。他們越沮喪,最終登錄的可能性就越小。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 Gmail 的登錄頁面。
你可以確切地知道你需要在何處登錄,以及要在輸入區域輸入什么內容,上面的例子,如果你沒有 Gmail 帳戶,它允許你通過單擊「創建帳戶」來輕松地創建一個帳戶。
好的用戶體驗是使你的登錄區域明顯,使你的用戶盡可能容易地進行登錄操作。
第三方登錄正迅速成為用戶登錄賬戶的方式,理由很充分。為不同的產品創建多個賬戶既耗時又令人困惑。很難記住一堆不同的密碼和用戶名。
通過允許用戶使用用戶的第三方賬戶中的信息來創建一個賬戶,可以解決所有關于這些問題。
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石墨文檔和MONO登錄時的選擇方式:
甚至還有更方便的注冊登錄方式,手機短信驗證碼在注冊的同時登錄:
一些產品在用戶點擊第三方注冊登錄時還需要用手機號進行短信登錄,從用戶的角度看,這很明顯是一個不好的體驗,但是產品的角度去思考就不一樣了,產品為了獲取用戶更多的信息,則需要這樣來設計流程。
這種設計流程該不該用,這需要在產品和用戶之間進行權衡,第三方與手機短信驗證碼登錄,在提高用戶體驗的同時,可以提高用戶的效率,使界面更加直觀。
因為環境不同,在中國很多網頁端的網站,第三方登錄很的產品很少。
例如,如果你的 QQ 沒有在電腦端登錄,因為即使選擇第三方 QQ 登錄,你也要拿出手機—打開 QQ —打開掃一掃,進行掃碼登錄等一些列的操作。
又或者,當你想要登錄 behance,只要瀏覽器有記錄之前的第三登錄,點擊第三方登錄即可直接進入該網站,甚至不用注冊。
可以看下面的騰訊網與 behance 的網頁登錄:
好的登錄體驗應該只有賬號、密碼兩個輸入字段,或者手機號碼、短信驗證碼兩個字段,以及使用第三方登錄的選項。在簡單、的同時,并為用戶提供了很好的體驗。
如果一個用戶來到你的網站進行注冊,或者想他們返回登錄界面,這就需要讓用戶清楚的知道他在何處,下一步應該去哪里。
我們通過使用登錄字段與注冊字段的區別來幫助他們,讓我們看看下面的 dribbble 注冊界面:
創建賬戶的按鈕已 dribbble 的主題能很快突出在用戶面前。新用戶可以直接在頁面上注冊,而返回的用戶可以使用最上面右上角的登錄兩字??吹缴厦妗竤ign in 」字段了嗎?
dribbble 使用了不同的顏色、布局去區分注冊按鈕與登錄的入口,這樣更加清晰明了。
同時可以看看 dribbble 的主頁面,他們會把 sign in 與 sign up 的進行區分,在 sign up 加上微邊框,讓用戶能更快區分兩者的不同。
讓用戶用他們的用戶名來進行登錄真的不是一和很明智的做法,為用戶省去記錄你產品的用戶名的麻煩,應該讓他們使用他們的電子郵件地址或電話號碼注冊來進行代替用戶名。
ins 讓用戶有機會用他們的電話號碼或電子郵件地址登錄。
反例:
盡可能讓用戶同時用手機號碼或郵件地址來登錄,因為用戶可能會忘記他們用來登錄你的產品的電子郵件地址,所以這時,用戶能使用手機號碼進行登錄。
給用戶提供可顯示密碼的按鈕,減少用戶輸錯密碼的操作,當輸錯的同時,可進行對錯的字段進行糾正,不用全部刪掉重新來。
讓我們來下面的脈脈和片刻:
還有什么比再次到你之前登錄的網站或 app,卻發現你需要再次輸入賬戶密碼登錄更令人沮喪的事情嗎?
當你的用戶返回到你的網站時,請確保他們已經登錄了,或者為了方便登錄,提前為他們預先填充賬戶和密碼等字段。
谷歌在這方面做得很棒。每當用戶需要重新登錄到 YouTube、Gmail 或任何其他谷歌品牌時,他們的登錄信息都會被記住,使登錄過程更加簡單。
盟友銀行允許用戶勾選 「保存用戶名」 復選框,允許網站在用戶到達網站時默認記住用戶名。這是記住用戶信息的另一個好方法,展示形式可以多樣化,可根據自己產品與用戶需求來進行把控。
有時你的用戶會忘記他們的登錄信息。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盡量讓恢復過程盡可能的輕松。
公眾號的賬戶密碼輸入欄有記住密碼復選框,以防用戶忘記他們的用戶名和密碼,不用每次進來都輸入賬戶密碼進行登錄。
印象筆記對他們的密碼做了一些巧妙的處理,讓用戶知道他們多久以前更改了密碼。
這個小小的提示可以喚起用戶的記憶,幫助他們記起密碼。
如果用戶忘記了他們的登錄信息,要讓他們清楚應該去哪里。如果你將使令人沮喪的情況變得不那么令人沮喪,你的用戶將因此會喜歡上你的產品。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令人沮喪地輸入和重新輸入你的密碼都無濟于事,結果卻發現你一直開著大寫鎖定鍵。
可以通過警告你的用戶,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微軟的 Edge 瀏覽器還使用戶可以選擇在鍵入時打開大寫鎖定時打開通知。
讓你的移動用戶使用無密碼登錄,現在很多特別是金融類 app,都可以讓用戶進行指紋登錄,因為不像其他 app 一樣可以一直保持用戶已登錄狀態,在保障安全的同時能更便捷。
以上的設計技巧與案例希望能幫助各位讀者提高產品的用戶體驗。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設計探」
項目介紹
本項目總體分為
平臺搭建
模擬數據源生成
實時流數據處理
實時數據大屏
這幾個部分,我將分成幾個博客分別介紹這些部分的工作,本文主要介紹最后一個部分,實時數據大屏。
前面的幾篇文章已經將平臺的搭建,數據模擬生成,流數據處理部分做了詳細的介紹,這篇文章主要是對前面所做的工作進行一個升華,關分析出數據不夠直觀,而能將所做的東西更加直觀的表達出來就需要進行可視化了,下面我將為大家介紹可視化部分的工作
平臺搭建,具體可以看平臺搭建
模擬數據源生成,具體可以看模擬數據源生成
實時流數據處理,具體可以看實時流數據處理
項目下載地址下載
環境介紹
首先還是對環境介紹一下,這部分主要使用的將是html,php,js,css等做網站所需要的一些語言及工具,由于需要進行異步數據加載,所以還需要一個本地的服務器,本文使用的是phpstudy,主要是這個工具還集成了mysql,能簡化不少我們的工作,當然如果自己擁有服務器,那完全是可以將這個部署在服務器上面的
首先我們先要安裝phpstudy,這里不對具體的安裝過程進行介紹,安裝完成后我們可以進入網站的根目錄
在這個目錄下新建一個目錄即可作為我們的網站目錄了
然后我們可以使用phpstudy帶的站點域名管理為我們的網站設置一個域名,其中的網站目就是我們剛剛創建的網站目錄
在hosts里面是需要加入IP和域名的映射的,如:
127.0.0.1 www.sshstudy3.com
1
這樣就可以在瀏覽器里面通過訪問域名來訪問我們要做的網站了
接下來我們需要去創建數據庫,打開phpMyAdmin,我們可以進入數據庫管理界面
這里的賬號密碼默認都是root
進入后我們可以看到如下界面
在這里可以創建數據庫,或者進行數據庫的訪問等,不再贅述
到這里基本需要使用到的環境就基本完成了,接下來就是代碼的部分
首先了解一下遞歸的定義:
遞歸:遞歸函數自己調用自己,且函數內部必須有結束條件、否則就是一個死循環;
遞歸案例:求 n 的階乘 (循環 || 遞歸)
階乘公式先了解一下:
即n的階乘 = n(n-1)的階乘,如歸使用for循環來做這件事件就很簡單:
//for循環
function fact(n) {
let end = 1;
for (var i = 1; i <= n; i++) {
end = i
}
return end
}
console.log(fact(5)) //5的階乘 120
再看看遞歸的做法:
//遞歸
function fact(n) {
if (n === 1) {
return 1 //結束條件
}
return n fact(n - 1) //此處的fact函數相當于當前隊列的階乘
}
console.log(fact(5)) //5的階乘
解析: 公式 n(n-1)! 則函數內部只需要返回 n該函數 n-1,
即 n(n-1)! == nfact(n-1)
看一下內部隊列順序,當形參為5時 階乘為 5 fact(n-1),直至形參n = 1時,fact函數有了返回值 1,有了結束條件后整個函數結束自掉,返回階乘結果。
遞歸的優點:遞歸的實現明顯要比循環簡單得多。
遞歸的缺點:
1、效率低:遞歸由于是函數自己掉自己,而函數調用是有時間和空間的消耗的:每一次函數調用,都需要在內存棧中分配空間以保存參數、返回地址以及臨時變量,而往棧中壓入數據和彈出數據都需要時間。
2、性能差:調用??赡軙绯?,每次函數調用會在內存棧中分配空間,而每個進程的棧的容量是有限的,當調用的層次太多時,就會超出棧的容量,從而導致棧溢出。
總結:對于JavaScript而言,能用循環解決的事情、盡量不要考慮遞歸、 慎用!
藍藍設計的小編 http://www.sypr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