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31 ui設計分享達人
整個報告分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調研概述,主要描述調研是如何進行的,包含:用戶方法闡述,調研對象說明,用戶畫像等,簡單清晰的告訴別人你數據是如何獲取的,增加后期問題及數據闡述的科學性。(還有一部分,就是關于調研涉及人員,可以在合適的時機帶一下是UED全員協作完成的整個過程的。)
另一部分是調研結論,我的描述思路是:總-分-總,先描述總結論,讓觀看報告的人對整體結論有個初步了解,然后詳細描述各模塊分結論,最后提出各模塊共性問題。
結論部分是整個報告的重點,所以前面的概述就簡單介紹清楚就好了,不需要占太多篇幅。
調研流程,確定標準,是匯報,也是邀功,調研本身就是個繁瑣的過程,我們把過程直觀的呈現出來,讓老板知道我們整個調研過程,前前后后做了哪些準備。付出了哪些努力,體現工作量的同時,也能體現我們的專業性,但是不是記流水賬,得有總結。
我把整個路程大體分了3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調研前的準備,第二個部分是調研,第三個部分結果闡述。結果匯報,后期工作計劃,匯報很重要,調研做得再好,你的結果無法呈現,問題就沒辦法結論,那就只會停留在發現結論。
評估緯度是為了闡述我們從哪些緯度去收集答案的,想要驗證什么問題。
由于大部分人對調研都只是停留在問卷調查的層面,所以對樣本量的選擇有不理解,可用性測試主要是為了觀察用戶操作路徑及反饋,所以樣本量不需要太大,這個可以簡單的解釋下是如何挑選用戶的。
數據整理也是匯報的一部分,一方面,材料佐證我們做過的努力和準備,另一方面,數據存檔。
我們整個調研采用了錄音與錄音相結合,錄音是為了便于后期多人協作幫忙整理問題,錄屏是記錄用戶操作路徑,收集用戶使用過程中的卡頓,去挖掘卡頓原因,這是是我們做可用性測試的主要目的,這也是跟問卷調研最主要的差異。
在寫報告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關于整體滿意度的結論,是放在第一部分還是第二部分,但是鑒于第二部分主要描述問題,所以思慮再三,還是把他放到了第一部分。
我們拿到各模塊的數據后,要怎么用著很關鍵,單個零散的數據是體現不出問題的,只有對比著看才能看出問題。
通過數據對比我們明顯能發現,付費用戶對產品的整體要求要比增值服務的要求高得多,畢竟不要錢的,好不好用無所謂,好用我就用,不要用我就不用。但是如果是用戶花錢了的,那他就需要考慮,我獲取到的服務和花的錢是否成正比,這也就間接確定了我們后面問題處理的優先級。
這里建議做個中場頁。
前面說過,問題描述采用的總-分-總的節奏,所以最開始描述了一下我們收集到的所有問題的概述,包含,總共多少個問題,已經分類類型的分類占比。
這里分享一個問題整理的表格,表格跟PPT的作用不一樣,PPT是為了匯報成果,獲取支持,表格是為了后續跟進落地,解決問題。
當然,先把問題整理出來也是為了更好的輸出PPT。
共享文檔可以讓更多人清晰的看到問題,因為匯報的效果比較好,老板給了明確支持,所以匯報后我們將表格發給了各個產品,與設計師配合,認領問題,給出優先級和排期計劃,整個過程推進的很順利。
分結論部分,主要通過用戶體驗地圖去描述用戶路徑,直觀闡述用戶使用過程中的情緒和痛點,右邊整理出來了需要重點關注的一些點。
用戶體驗地圖主要描述的是用戶發現,不一定是問題,屬于啟發類,可以為后期優化方案的輸出提供方向引導。
問題整理則是明確的已知問題描述。
各模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去描述各自的問題,這里就挑了幾個典型的模塊舉例了一下,就不一一闡述了。
再來說一下,分結論講完之后,整理的共性問題。先說問題,再說涉及的模塊,體現問題的嚴重性。
到此,整個PPT就結束了,匯報完成后,老板就開始給各業務線下達任務了,就又回到了表格上,我們把之前的問題以界面緯度進行整理,跟產品確認優先級和排期計劃,并與老板就排期計劃進行了確認,然后責任到人,目前第一輪優化方案已經在陸續落地中,整個發現問題到推進落地的過程,還是比較順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