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酷“展開文章”按鈕合理性思考
站酷對于長文章需要點擊展開文章按鈕,才能繼續閱讀全文;而對于短文則不需要。對于這個按鈕的存在是否必要,值得深思。
先說一下個人體驗,每次當我看文章看的津津有味,這個按鈕映入眼簾,告訴你需點擊“展開文章”才能繼續閱讀,雖然點擊這個動作很簡單,但無形之中打斷了用戶的心流狀態,這并不是一個好的用戶體驗。讓用戶沉浸在心流狀態不被打擾,用戶能感覺到愉悅,是產品的溫柔。
什么是心流?
《About face 4》中提到,心流在心理學中是指一種人們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理想的交互設計是專注于促成用戶進入心流的狀態,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最核心的關注點應該是用戶的目標,而不是只考慮交互是否酷炫,最完美的交互設計是讓用戶除了自己的目標,感受不到其他干擾。
簡單的說就是用戶全神貫注于某件事而產生的一種精神狀態。
進入心流狀態是一種美妙的境界,完全專心于一件事,沉浸享受其中,不想停下來,用戶著眼于當下的事情或者目標,心無旁騖,全神貫注投入并且享受其中,而體驗到的一種精神狀態。
大多數用戶的目標是想先看完文章,再去看評論。這是大多數人的需求。
對于有一部分用戶,他并沒有耐心看完全文;或者覺得文章比較枯燥很無趣,不想看了,想直奔評論區;建議可以改成“點擊收起”。我想這樣的體驗是不是會更友好一些。
還有一些網站(例:觀察者網)喜歡把一頁文章分成兩頁,這是為了提高網頁的點擊數據,以犧牲用戶體驗而達到商業目的,也是令人不齒的。
刷手機坐公交能否更簡單一些?
廣州的公交車終于可以刷手機坐公交了(多年前),但我感覺廣州的刷手機坐公交體驗很讓人迷惑,在第一次體驗刷手機坐公交的時候,竟然使用了兩次都不知道怎么操作,很是尷尬。我感覺廣州的刷手機坐公交對于新手用戶來說學習成本有點高,不夠人性化,不那么自然。
在評判任何一個交互行為時,我們都要了解用戶的使用場景,我們知道用戶坐公交通常是比較匆忙的,著急的,而情急之下極容易犯錯,因此操作過程越簡單越好,學習成本越低越好,盡可能的減少用戶第一次使用的挫敗感。最好讓人一看到就知道怎么操作,而不需要去思考。在設計硬件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到這一點。
為什么我說體驗感比較差呢?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機器的時候,給我的第一感覺是把手機屏幕貼在凹槽里掃描,我試了幾次,都失敗了,最后無奈只能付現金。后來我才發現正確的步驟是把手機放進凹槽,這是一個非常不自然的操作,一般人都想不到。過了很久我才發現原來上面那個是攝像頭,設計的很隱蔽,誰又知道呢?你會說屏幕上面不是有說明圖,很抱歉,在那種場景下沒有人會去看你的說明圖的。
我認為更好的解決方案應該像南京公交那樣的,有一個明顯的攝像頭,這樣人們一看到就知道怎么操作,學習成本比較低,因為這種支付方式在超市、商場、高速公路收費站等早已司空見慣,用戶已經習慣了這種付款方式。
當然,二維碼始終不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法,因為你要打開App,打開乘車碼小程序,這幾個步驟對于用戶來說還是稍顯繁瑣了點。如果能夠像公交卡一下,“嘀”一下就上車,這才是最理想的終極解決方案。把手機放過去就可以“嘀”一下,不需要打開任何App,手機就是公交卡,自然而然的操作,完全沒有任何的學習成本。但這需要使用到NFC技術,現在并不是所有的手機都支持這個功能。因此當下這個方案還難以執行。
知乎問題時間的缺失
作為知乎的重度用戶,使用這個產品多年,一直很喜歡這個產品。但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那就是問題的時效性,在知乎上搜索問題時看不到提問時間,相信也不僅僅是我一個用戶遇到這個問題吧。
有的人會問了為什么要顯示時間,時間有那么重要嗎?
當然重要,一般問題都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一個問題在三年前很有用,但在今天看來已經沒有什么參考價值。而且我肯定是希望尋找最近的問題和答案。
舉個例子來說,我搜索“廣州考駕照”,那我肯定希望時間越近的越好,越有參考價值,最好是今年的,畢境駕考規則每年都在變化。而你看同樣問答類的百度知道,答案給出了明確的時間,這樣就合理很多,我可以根據最近的時間去選擇。
再比如我想了解一下“月餅門事件”,當我進入這個問題頁面時,看不到時間,根本就不知道這個事件是何時發生的,難道還要去百度搜索一下?那我要你這破乎有何用?
有人說可以通過“查看問題日志”的方式看提問時間,抱歉,我覺得那個入口隱藏的太深了,我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都不知道還有這個入口,而且根據我身邊朋友的調研和網上調查,極少數用戶知道這個入口的存在。況且這么重要的時間戳,隱藏起來也確實不合理,點擊也麻煩。
同樣,答案的時間也是很重要的,放在文章的后面也不合理,過于弱化。而且有的文章寫的很長,難道還要我拉到最后面為了看個時間,那樣多麻煩,拉的我手都要酸,而且容易劇透內容。
列舉幾個常見的用戶使用場景:
很多時候我看到回答問題的時間很久了,那我就不會看了。
文章中提到“今年的互聯網寒冬”,搞的我都不知道今年是哪一年,缺少時間坐標。而如果在文章的開頭就顯示了,起碼心里有個數。
有的文章提到“預測未來5年內房價走低”,但我不知道你回答的時間是哪一年。
……
綜上所述,我覺得應該加上問題的創建時間和回答的時間,明確告知用戶問題的時效性。
iOS鬧鐘交互思考
鬧鐘提醒的界面有兩種情況,鎖屏狀態和非鎖屏狀態。分別對應以下幾種使用場景:
使用場景一,比如起床提醒(鎖屏)
使用場景二,你在干別的事情需要鬧鐘提醒(鎖屏)
使用場景三,正在使用手機(非鎖屏)
起床提醒鬧鐘,這時手機屏幕處于鎖屏狀態,當鬧鐘響起,屏幕出現稍后提醒和停止兩個按鈕。很明顯,這里稍后提醒按鈕的權重更高,因為如果不小心關閉鬧鐘可能會睡過頭,導致上班遲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稍后提醒按鈕必須突顯,這樣即使你在朦朧狀態依然可以輕松點擊。而停止鬧鐘按鈕應該弱化,防止誤觸。
還有一種情況,比如你晚上趕稿子熬夜太晚了,早上又要起來上班,實在沒睡醒,眼睛都睜不開,點擊屏幕的話有可能會關閉鬧鐘,那么可以利用手機實體鍵控制鬧鐘的開關,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可以盲按。按音量鍵和電源鍵都是稍后提醒,按返回鍵是關閉鬧鐘。
另外一種使用場景,當你正在使用手機時,鬧鐘響了。這個時候界面上方會彈出一個非模態的浮層,但這個浮層并不干擾用戶的其他操作。這里會有三個交互手勢,上劃表示稍后提醒,有一個隱藏手勢,選中浮層下拉會出現兩個按鈕:稍后提醒,停止。用力下滑居然是關閉鬧鐘,這個手勢我表示從未用過。
個人覺得這里的交互略微有點復雜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如何關閉,我一般都是上滑,然后在消息通知欄那里關掉鬧鐘,我想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操作的吧。因為后面兩個交互手勢隱藏的太深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學習成本比較高。還不如像來電顯示浮層那樣,接聽或掛斷兩個按鈕,簡單易用,無需思考。
岔個話題,對比一下鬧鐘與計時器的交互差異,計時器的界面按鈕布局的剛好跟鬧鐘的相反,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由計時器的使用場景決定的,用戶使用計時器一般都是為了提醒完成某個任務。而倒計時一結束,意味著需要馬上去完成某個任務。因此這時需要停止倒計時,停止的權重更高。
產品初始默認值的重要性
每個產品都有初始默認設置,比如各種游戲、輸入法、ps軟件、瀏覽器,比如qq、微信的系統設置,但有多少人會去自定義設置呢?
Microsoft Office小組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用戶研究,發現只有不到 5% 的用戶更改了默認設置,多年來,他們以各種形式重復了這項用戶研究。發現它始終如一:用戶很少更改他們的設置。
《About face 4》中提到,我們只需要滿足滿足大多數主流用戶的需求,對用戶合理推斷,所以在設定初始默認值的時候就要格外注意,要找出幫用戶實現目標的最佳默認值設定。
比如,在疫情期間我們經常使用到的健康碼,每當打開健康碼都會彈出一個窗口,上報個人健康狀況,這幾個選項都是必填項。因為絕大多數的用戶的狀況都是正常的,所以全部選項直接默認正常即可,少數不正常的用戶如實填寫即可。
不要每次讓用戶去選擇,在進入商場需要查看健康碼的時候,很多人根本就不會認真去填,想都不想就直接點擊提交了。如果每次都強制要求用戶去選擇,那么這就是個災難。
用戶多數時候是傾向于不調整默認值的,而默認值設置的合理與否,對于產品的整體體驗影響是非常大的。
但有兩類人是例外的,設計師和程序員,他們總是喜歡修改自己的默認設置,以符合自己的使用習慣,使效率最大化。
喜馬拉雅可否記住定時設置?
每天晚上入睡前,家里的小寶都要聽喜馬拉雅的睡前故事才能入睡,這已經形成了一個睡前習慣。
喜馬拉雅app有個很好用的功能,那就是定時關閉功能,比如定時30分鐘,倒計時結束后,睡前故事就自動關閉了。
但是有個不完美的地方在于每次都要去手動選擇定時,有時候經常會忘記定時,手機就會一直播放,直到手機沒電。這樣第二天的起床鬧鐘就不響了,容易睡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