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ttjl9"></address>

      <noframes id="ttjl9"><address id="ttjl9"><nobr id="ttjl9"></nobr></address>
      <form id="ttjl9"></form>
        <em id="ttjl9"><span id="ttjl9"></span></em>
        <address id="ttjl9"></address>

          <noframes id="ttjl9"><form id="ttjl9"></form>

          用戶體驗地圖如何落地

          2021-4-2    資深UI設計者


          用戶的體驗感對于一個產品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好的產品能夠充分照顧到用戶的感受,從而擁有大批的忠實用戶。用戶體驗地圖是幫助產品設計者站在用戶維度思考體驗優化,提升用戶體驗的重要工具。

          那么,應該如何打造用戶體驗地圖及如何落地呢?我們在本文給出了解答。(本文對用戶調研、用戶行為路徑、使用場景等也做出了詳細解析)

          undefined



          1.1 定義用戶體驗地圖


          用戶體驗地圖,是從用戶的視角出發,去理解用戶、產品或者服務交互的一個重要的設計工具。

          它以可視化的形式,來表現一個用戶使用產品或接受服務的體驗情況,來發現用戶在整個體驗過程中的問題點與情緒點,從中提取出產品的優化點。

          對于1-∞的產品來說,用戶體驗地圖是用戶增長策略的一部分,是產品優化的重要工具。



          1.2 拆解用戶體驗地圖


          用戶體驗地圖一般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用戶體驗地圖的組成部分大同小異,可以根據自身分析內容增加或簡化。小伙伴可以保存這張空白模板,直接拿去填內容哦~




          我們給出了簡潔明了的回答:


          背靠著中國鐵路總局,12306在基礎票務預訂服務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基于用戶日益增加的多樣化需求,以及越來越多的用戶愿意為優質體驗買單,競爭激烈的OTA們日益精進,與官方12306形成鮮明對比,本次優化就圍繞12306流失最多的年輕用戶群體展開。




          本文以12306為例,主要針對購票流程(核心功能),提升交互易用性和用戶體驗,演示用戶體驗地圖如何落地。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用戶體驗地圖的原型模板。

          (上圖建議保存)


          根據地圖原型的ABC區域,分別對應著A區的用戶特征與需求,B區是用戶行為、思考、情緒,以及C區的總結分析。A區+B區得出C區,A和B都基于用戶,所以,了解用戶——是梳理用戶使用問題的基礎和第一步。

          經過我們團隊的經驗總結,得到繪制前的流程步驟如下圖,下文會拆分步驟一一講解。



          3.1 了解用戶


          體驗地圖的“用戶”不是主觀腦補出來的,而是通過定性調研和基于數據支撐所得出的,所以收集用戶的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我們通過用戶群體數據和問卷調研數據(包括用戶畫像)來確定用戶模型。


          3.1.1 用戶群體

          本文根據以上數據,僅鎖定一線城市的主要用戶群體,也就是高線年輕人群的購票流程優化。



          3.1.2 問卷調查

          籠統的“對某類用戶使用產品的情況調研”是無法提供有價值的調研內容的,調研目的一定是顆粒度可細化的存在。


          12306平臺的下單耗時長,年輕用戶流失率上升,對官方軟件槽點頗多,品牌影響較為負面。本次調研,主要針對年輕用戶在平臺的購票路徑,分析該用戶群體,在下單過程中的操作節點與關注點,探索用戶流失與差評的原因。


          我們把社會屬性相關的樣本數據按不同維度歸類,劃分用戶人群。比如按年齡、行業、職位等維度的典型特征,可以將12306APP的主要用戶劃分為:在校學生、企業白領、自由職業。


          再加以問卷結果描述,得到了高線年輕產品使用者的虛擬畫像。


          在列問卷內容時,要注意12306是火車購票工具類軟件,用戶目的明確——剛性需求,所以問卷無需過多挖掘需求,而是鎖定調研目的,研究APP體驗本身,精準投放顆粒度較細的具體問題。如下:


          團隊花了2天時間,總共發了335份問卷,回收率80%,拿到了268份。圖表較多就不詳細展示過程了,重在方法。


          根據統計結果,我們最終總結出了下列重點問卷結論:


          把這些痛點、滿意點,包括用戶實際接觸的界面或功能模塊,都歸納記錄下來,方便后續將這些痛點進行優化改進。




          3.2 確定用戶體驗場景


          保存以上部分的相關數據和結論,我們已經了解了用戶(進入角色),接下來要確定用戶體驗場景了(模擬人生)。


          3.2.1 用戶行為路徑


          在做使用場景前,先通過產品設計者視角梳理出產品目前的用戶行為路徑,這個步驟的主要目的是找出復雜節點,降低操作成本。


          它需要我們對操作流程進行拆解,將一個流程拆解成幾個階段,階段又可以拆解成具體的操作節點。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分析每個動作節點存在的必要性。

          undefined


          根據上圖的4步法,第一步——我們在確認主流程的情況下,羅列所有操作節點

          一定不能怕麻煩,用戶所有的動作節點都要羅列。


          然后我們要找出復雜的操作節點,也就是可以優化用戶操作的節點,當然也不能主觀地“我覺得”,用交互量化的方法可以快速幫助我們找到問題點:


          1. 把每個操作交互定一個數值,即為操作成本。越是高階越是隱藏的交互手勢越復雜,所謂的“交互成本”也越高。這里我們規則為:


          2. 通過簡單的加減計算,就可以直觀地看到復雜節點在哪里。


          3. 通過計算,我們能夠直觀地看到用戶操作最繁雜的部分集中于“選擇站點城市”“車次查詢”“選擇乘車人”這三個操作流程中。此時,重新審視這幾項繁雜操作節點,讓用戶在更少的步驟內完成操作是我們的目標,能一次點擊完成的操作絕不讓用戶點擊兩次。


          4.降低操作成本,可以從2個方面入手優化:對于復雜的節點,降低操作難度,用簡單的操作替換復雜的;對于可有可無的節點,大膽地刪除,減少操作步驟。

          (由于精力有限,這塊內容暫時不過多展開,因為還涉及很多知識點,以后慢慢講解。當然,感興趣的同學也可以自行查找資料,或在文章下方評論交流哦~)



          3.2.2 用戶使用場景

          明確了目標用戶后,接下來需要我們發揮共情能力,代入用戶視角走查產品。

          從“帶著需求”來(我要買車票),到“完成目標”(買到票)走的核心場景路徑,梳理出來粗顆粒度的故事場景 。


          【舉個栗子】:

          場景的梳理,先從顆粒度大的骨干場景出發,舉個栗子:假如我們起床到公司這個場景,可以回想一下,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經歷了哪些大的階段?


          ——經歷了:起床—洗漱—出門—路上—到達。


          基于大的階段,我們可以繼續拆分出顆粒度較小的二級故事場景,比如“洗漱”還可以拆解:換衣服—刷牙—洗臉—梳頭。


          拿到實例中,12306的購票流程是:查詢車次—篩選車次—填寫乘車信息—提交訂單付款—買到票了

          切忌在使用場景時流程顆粒度過細,忽略用戶使用目的。


          【加餐知識點】

          這里先講解一下,場景設計主要分為2類:一是挖掘需求,挖掘用戶使用目的及動機;二是研究需求,在已有需求上深入研究和優化。


          12306是從1-∞的出行工具類產品,用戶的使用目的非常明確——買車票,因此使用場景一定是圍繞【研究需求】展開。

          運用4W1H場景分析法,我們得到用戶使用場景:


          在已經了解用戶和確認了用戶使用場景的基礎上,根據以上得到的結論和機會點等資料,開始繪制用戶體驗地圖。




          3.3 繪制用戶體驗地圖


          文章開頭拆解的組成內容還記得嗎?

          現在召集團隊不同崗位的人員,共同努力填補網格空白處。最好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開始,不用強求全部填滿,因為用戶體驗地圖并不是一錘定音的,它是不斷分析和反復更新迭代的。

          我們得到了用戶體驗地圖成品:



          用戶體驗地圖是產品用戶增長的策略工具之一,繪制完成后根據地圖針對用戶體驗情緒與機會點探索解決方案。


          4.1后續工作安排


          繪制好體驗地圖后,工作并沒有結束,還有2項重要的工作:

          • 優化機會點:展開頭腦風暴,討論是否能有最佳方案,來滿足用戶的目標,提升用戶滿意度、優化體驗

          • 安排后續工作:按照情緒曲線、機會點價值大小,梳理優先級,安排后續工作 



          4.2探索優化方案


          然后根據用戶體驗地圖,按照用戶情緒的低(解決痛點)、高(放大爽點)、中(思考分析),分別探索優化。


          把所有問題點按照上述分類,首先解決用戶情緒最焦慮的痛點問題,其次思考是否能把情緒高點繼續優化到極致,讓用戶更嗨,而用戶情緒平緩的地方,要研究分析,繼續思考優化空間。




          · 中轉功能操作繁瑣,推薦方案不夠智能——減少交互步驟+增加智能方案推薦

          · 視覺層級冗雜、票價信息不直觀——F型分析法優化+增加票價顯示

          · 列表頁排序算法升級(與產品開發相關,不做案例展示) 


          優化點:中轉方案的優化

          我們增加了智能方案推薦,并把中轉車次與直達車次劃在同一頁面,優先展示直達車次。極大地增加了用戶操作的易用性,可直觀對比,減少頁面跳轉和加載等待時間。


          通過多稿權重對比,在信息層級、功能突顯和視覺樣式中,擇優選擇了最終稿。


          復雜節點降低操作成本,切換動效能直觀看出閱讀效率和易用性的提高。



          優化點:視覺層級優化

          通過F型視覺模型十字交叉法梳理了信息層級,極大的提高了閱讀效率。


          日期選擇由展開點按切換改為滑動切換,提高屏幕利用率的同時,更方便用戶操作。





          優化點:增加目的地天氣提醒

          ——情感化設計,魅力型功能,讓嗨點更嗨。





          情緒中線以下,都有優化空間。比如,

          • 添加乘車人操作重復、耽誤搶票——默認常用已選+頁內抽屜拉起

          • 篩選功能視覺較弱、觸點易錯——增加視覺識別與觸點面積

          • ……


          這是一部分可以不斷思考打磨的空間,雖然緊要程度低于用戶情緒低點,但是花時間將產品從滿足80%的用戶到滿足99%的用戶,即使在大多數人看來是一種性價比很低的行為,但卻是提升用戶體驗的絕佳方式。這也是大廠產品體驗良好的原因。




          歸納與總結


          文章有點長,感謝閱讀。下面概括了一些文中的方法論知識點,方便讀者回顧。



          寫在后面


          市面上有很多關于產品體驗地圖的文章,但多數是基于已有產品的劣勢去直接繪制地圖,繪制地圖并不是目的,繪制好體驗地圖之后怎么分析優化才是目的,用戶體驗地圖本身只是一個可視化工具。我們努力去剖析過程、記錄方法論,希望初學者能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文章來源:站酷   作者:挖設

          藍藍設計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日歷

          鏈接

          個人資料

          藍藍設計的小編 http://www.syprn.cn

          存檔

          亚洲va欧美va天堂v国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