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ttjl9"></address>

      <noframes id="ttjl9"><address id="ttjl9"><nobr id="ttjl9"></nobr></address>
      <form id="ttjl9"></form>
        <em id="ttjl9"><span id="ttjl9"></span></em>
        <address id="ttjl9"></address>

          <noframes id="ttjl9"><form id="ttjl9"></form>

          UI如何成為一名高手①:學習目標、阻礙、方法

          2017-1-3    用心設計



          如果您想訂閱本博客內容,每天自動發到您的郵箱中, 請點這里

           來源:UI中國


          某天聽了《羅輯思維183:如何成為一名高手》如遭電擊,長久以來縈繞在心頭模糊的想法有了清晰的脈絡。感慨之余寫下這篇聽后感
          此為2016最后一篇(上卷)
          且看且珍惜
          第一章:學習目標
          1.1 迷茫中的設計師
          雖然設計是理性的,無奈設計師都有一顆文青的心和絕大多數文科生一樣喜歡用用文科生思維看待這個世界
          曾經有位國家領導人去看望一位老科學家,老科學家躺在那兒快不行了
          兩人談及怎么提高全民族的教育事業
          老科學家說「我覺得要提高素質教育,應該聽音樂,讀哲學」
          老頭說的可能也是真心話,但這不是覺得問題辦法
          這類建議屬于文科生思維,通常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也導致設計師在迷茫的時候去咨詢同行的朋友和前輩,他們給出來的建議都和老科學家一樣,聽了以后,你都不知道怎么落實
          尤其是某些酷愛裝 X的人,整天把“道”掛在嘴邊,張嘴就是設計趨勢、行業動態、產品理念… 很多新人往往因此熱衷于“修道”,卻把急需掌握的基本功丟在一邊
          1.2 急于求成
          關注我公眾號的同學也許知道,我一向主張:對那些當下用不到的知識大概了解保留印象即可,不要過分專研。尤其對新手而言,與其整天研讀一些自己現階段壓根讀不懂的書,如下
          Image title
          《About Face 交互設計精髓》
          不如回顧一些自己還未掌握,但隨時隨地都會用到的基礎知識
          大咖聯合推薦的書籍有很多,但這并不意味著就適合所有人。如果你沒有幾年的積淀,最好不要總想著通過短暫的學習迅速成為張曉龍第二、走在設計趨勢的最前沿... ...
          Image title
          大家都喜歡秘籍、捷徑
          倘若真的有秘籍,你就是那萬中無一的奇才?
          1.3 明確目標
          前面說到文科生(設計師)思維,現在來說與之相對應的理工科思維
          理工科思維是面對一個具體的目標,然后思考如何將其拆解為具體的行為,通過一張張的圖紙和一顆顆的釘子來實現這個目標
          請問「今后一年,你的學習目標什么?」
          先靜下來好好想想,記下來,我們再開始往下看
          .
          .
          .
          我問過很多人「近一年的學習目標是什么?」
          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提高設計能力」
          事實上這樣的目標都不能稱之為目標,
          為什么?
          目標具有指向性,設立目標是為日后的活動(學習、工作、生活)指名方向。目標就是一個標桿
          而籠統的「提高設計能力」并不能給我們帶來任何指引
          請問,你想提高什么方面的能力?是產品設計?動效制作?卡通插畫?…
          如果我們站在一個圓的中心,那么這些能力好比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條條岔路
          Image title
          如果沒有選定一個特定的方向,通常結果是左顧右盼,最后什么都沒學好
          那好,你說我的目標是「提高產品設計能力」這總可以
          抱歉,這個目標依然無效
          雖然有了方向,卻無法得出自己距離目標的距離(進度)
          比如今天你的設計能力是60分,你打算通過一年的努力到達80分,但是由于分數是虛擬的,你無法感知到增長的進度,往往一年后你的能力還在60分左右徘徊
          好的目標是什么?
          不僅要有明確的方向,還能客觀的查看進度,比如
          Image title
          對生意人來說,掙多少錢,是一個非常好的目標,方向明確可被驗證
          設計師也可以把薪資設定為奮斗目標,然后思考提高哪些能力可以幫助自己漲薪,總勝過自己無目的的盲目學習
          第二章:學習阻礙
          2.1 選擇多
          有選擇比沒選擇好,選擇多比選擇少好,這幾乎成了人們生活中的常識。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馬克·萊珀(Mark Lepper)和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席娜·艾揚格(Sheena Iyengar)教授共同進行的研究表明:選項愈多反而愈可能造成負面結果。他們曾經做了一系列實驗是品嘗果醬,研究發現,如果讓消費者選擇在6種還是24種果醬中挑選一種時,人們都愿意有更多的選擇。
          可是真正決定購買的時候,在6種果醬中選擇的人們作出的購買決定,是在24種果醬中選擇的人作出購買決定的10倍。
          離開這實驗,回到生活中,相信你有過下面的體驗
          Image title
          期末考試來臨前,去書店買習題,結果書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習題和復習資料??煽偛荒芏假I回去做一邊吧,于是花了半天時間在里面挨個比較,結果還是買回去好幾套,考試結束了,沒做完任何一本習題。
          今天,互聯網的出現正在加劇這一癥狀
          通過網上書店,關于UI的書籍,新書的特點就是標題越來月唬人,又是道又是術,內容的質量卻越來越浮躁
          除了書籍,當我們想通過網絡查找一些具有時效性的技巧時,你會發現會有太多人對某一塊知識發表見解,可靠性可謂魚龍混雜,即便按發布時間也難逃一些人新瓶裝舊酒轉發他人經驗
          總之,面對越來越多的信息,要找到有用知識比淘寶還難
          2.1 決擇難
          互聯網的出現,大大豐富了人們的選擇,無論是商品還是知識
          但,你以為你的閱讀選擇是你自己做的嗎?錯了,因為你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別人讓你做的,聰明人有一對套路去影響你的決策,最常見的是,某文章標題《2017年設計趨勢》看到這樣的標題,你就會馬上點開,實際上里面的內容和《2014年設計趨勢》沒什么兩樣,當然絕大部分人是發現不了的
          想想自己平時在查閱訂閱號推送的時候,你的每一個點擊動作都是別人替你做的
          Image title
          像什么深度干貨、設計趨勢總結、必須掌握的技巧、設計的秘密... ...那都是有套路的,而我們都是被套路的人
          而像CSD這種只專注內容,從不在標題上花“心思”的公眾號,自然門可羅雀
          2.3 記憶難
          而互聯網的出現,還對人們的學習構建了一種障礙,這個障礙不僅表現在選擇上,更表現在它正一點點摧毀我們深度思考的能力,不要覺得危言聳聽,互聯網看似客觀的把海量的知識呈現在我們面前,事實上我們都在這些信息中快進快出,以Google為例,Google的道德標準不低,號稱自己從來不作惡,但是由于它的商業模式中90%的收入來自廣告,谷歌的戰略就是讓你在多個信息中快進快去,在一定的時間內去瀏覽更多的頁面,因為每個頁面中都有廣告。
          Image title
          人腦在決策的時候,是由前額葉決定,它負責理性的選擇
          然而學習是由記憶、視覺那部分大腦區域來控制,當上網的時候,面對海量的內容,大腦先要通過前額葉做出決策,幫助我們選擇要讀取的內容。在讀取這些的時候,大腦區將進入調用記憶、視覺那部分模塊,但是網站并不會給用于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而是像 Google 一樣,不斷試圖將我們導向其他頁面,(手機上雖沒有太多干擾,卻會不斷彈出各種推送提醒)在我們不經意間看到這些提示時,我們的大腦都會下意識對這些信息進行判斷,于是在我們瀏覽網頁的過程中,看似一直在閱讀某個文章,實質上大腦一致在前額葉和記憶區不停切換
          看似學很多干貨,實則并沒有被大腦記憶
          第三章:學習方法
          3.1 熟不生巧
          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里,無論在各行各業,要想成為一名行業專家,本能的想法是勤學苦練,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只要通過不斷的練習就會自然而然的成為行業高手,為此還誕生了一個成語「熟能生巧」
          Image title
          講述的是一個百步穿楊的弓箭手,和賣油翁的故事,大家都聽過我就不贅述了
          近幾年又有一個新名詞,叫“一萬小時定律”
          所謂 “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古今中外,關于如何成一個行業的專家都是一個答案,只要你花時間死磕,就可以成為一個行業的專家
          但這套理論在今天看來卻有重要缺陷,為什么這么說?
          可無論是射箭,還是賣油都是單一動作,射箭的只需要射箭,賣油的老翁只需要倒油,只要勤奮苦練自然可以成為一名高手。但放在今天,除了車間流水線,還有多少工作是單一指令呢?
          3.2 套路
          Image title
          基本功≠初級入門
          練習的基礎是基本功,基本功的本質不是初級入門,而是成型的知識罐頭!簡稱套路
          套路這個詞已經被污名化,談到套路大家就想到騙術,實際上,套路是前人成型經驗最凝練的總結。
          比如開頭提到的成語 「熟能生巧」,我們在日常對話的時候只要提到這四個字就明白背后的意思,而不需要追究其背后的故事以及出處。設計也是一樣,早年我在公司強調,在@2x下元素尺寸最好是8px的倍數,你問我為什么?后面就得扯到安卓和iOS一大坨東西,我愿意講這一坨知識,對方也不愿聽
          如果你的求知欲旺盛,懷揣追本溯源的心凡事都要求證到底。那是不是該先檢查房屋的質量、家具家電的質量、以及在用的手機是否會爆炸,以免人生安全收到威脅
          社會如此復雜,我們只能選擇相信那些自己認為信得過的人,把他們成型的經驗和知識拿來就用
          3.3 傻練
          你以為設計師的成長之路就是不斷畫圖,一萬小時畫圖嗎?
          當然不是,這是傻練
          Image title
          一萬小時畫圖的結果也許是閉眼也能操作PS
          如果你整天都是做各種英文設計稿,熱衷于Dribbble風四處炫技,對設計的理解反而會有很大的阻礙,像美工甚過像設計師。設計師的作用發現問題,并通過解決問題,而非單純美化,或為了美化制造更多問題
          真正的練習是把一個大的知識體系拆碎,拆成一個個小模塊,然后分頭去練,比如按鈕怎么畫,彈窗的位置怎么定,UI設計好比一座高樓,是由一塊塊磚頭拼裝而成,我們需要把整座大廈拆成一個個磚頭去訓練
          姚明說過,美國NBA的籃球明星他們訓練往往是打拳擊,你會問拳擊和籃球有什么關系?
          拳擊可以訓練一個人下肢的移動速度和上肢的力量,反過來這對籃球特別有用,這就是拆解的思路
          最近我發起的站酷活動明明講得是配色和包裝的練習,模板卻只有三個頁面,而不是出某個APP的整體效果,用的也是拆解的思路



          藍藍設計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日歷

          鏈接

          個人資料

          藍藍設計的小編 http://www.syprn.cn

          存檔

          亚洲va欧美va天堂v国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