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ttjl9"></address>

      <noframes id="ttjl9"><address id="ttjl9"><nobr id="ttjl9"></nobr></address>
      <form id="ttjl9"></form>
        <em id="ttjl9"><span id="ttjl9"></span></em>
        <address id="ttjl9"></address>

          <noframes id="ttjl9"><form id="ttjl9"></form>

          首頁

          如果奧斯卡有最佳電影海報獎?

          資深UI設計者

          一張海報優劣與否,見仁見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

          所長經常聽到設計師們為一張海報唇槍舌戰。但無論審美或者風格如何獨特,一張優秀海報都有基本的評判標準,可能是畫面美,也可能是準確傳達電影內容。本期我們來看看國外的設計師是如何評判一張海報的優缺點。根據文章內容,所長也為大家精選了同類型的海報,美圖共賞。

          (文章來源The Glantz 工作室, 設計師Rebecca/佚名,下文分別簡稱R和E)

          說到奧斯卡,每個人談論的都是最佳影片,那最佳海報呢?

          The Glantz 工作室在最佳影片提名中投票選出最愛的海報,并邀請團隊中高級設計師解讀電影海報的優勢與劣勢。這些被選中的海報都有四個重要的組成,分別是引人注目的標題、字體組合、畫面、構圖。優秀的海報使我們能更貼近銀幕上的故事。借第90屆奧斯卡獎提名作品我們來談談優秀電影海報設計的幾大特征。

          《華盛頓郵報》設計 BLT Communications

          R:這是我最喜歡的海報。

          E:我覺得很簡約,但是畫面喪失了平衡感。

          R:我不同意,畫面頂端的名字和底部的人物保持了平衡。

          E:也許是缺少對稱整齊的感覺。

          R:我反而喜歡這種不對稱。我沒有看過這部電影,通過海報我能感受到電影的情緒,因為不對稱的畫面帶來了不和諧的感覺。重復的樓梯和這種壓倒性的視角,都告訴主角在面對復制的局面,有很多困難需要跨越。

          E:別忘了細節,極簡的字體排版和樓梯的紋理形成平衡感。是一張有趣的海報。

          △ 《華盛頓郵報》海報

          《水形物語》設計 James Jean

          E:太美了,聚光的感覺非常吸睛,細節很多。乍看會忽略背景,隨著深入觀察會感受到畫面層次感鮮明。

          R:光線很美,看到他們在擁抱就知道是個浪漫的故事。在深海之下的擁抱浪漫到不真實。

          △ 《水形物語》《熱帶雨》海報

          《三塊廣告牌》設計 BOND

          R:風暴將至,厄運降臨的畫面意向和配色,暗示將要發生一些事情。畫面通過風暴來體現電影發生的地點,三塊廣告牌在畫面底部,并不明顯。電影logo的設計很精彩,我們從未在其他海報上看到過,字體顏色和夕陽的顏色有連貫性。

          E:我同意Rebecca。這張海報用場景來表現沖突感,很簡單但是裝飾性極強的排版。

          △ 《燈塔》《流浪地球》海報

          《敦刻爾克》設計 Concept Arts

          E:海報給人不安的感覺。

          R:中心對稱很平衡

          E:平衡感和逆光,戰爭發生當下的混亂。

          R:當你在看海報上的人物,你也能跟隨著他的視角,直面戰場,是諾蘭導演的風格。

          E:海報底端高亮的宣傳語「由《黑暗騎士三部曲》《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導演指導」,以暗示這部電影與諾蘭的電影是同級別大片。

          △ 《1917》《血戰鋼鋸嶺》海報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設計 N/A

          R:有點獨立電影的感覺。

          E:海報選擇的人物狀態很打動人,畫面中心對稱。但是海報上有太多輔助信息和版權印,有點干擾主題和畫面層次。手寫的標準字和人物可以再向上移動,不會被底部版權信息干擾。

          R:這是一部小體量影片,不像《華盛頓郵報》有知名度高的演員可以作為影片買點被設計在海報上?!墩堃阅愕拿趾魡疚摇返暮蟾鼘W⒃谌宋餇顟B和排版設計。

          △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一個明星的誕生》《燃燒女子的肖像》海報

          《至暗時刻》設計 Empire Design

          E:人物形象和透明度都做的很好。

          R:看到海報就確切知道電影將要講述的故事,角色的狀態和海報上的「大師之作」四個字,這就是電影的全部。畫面底部淡入的人像讓畫面更有層次感,人物形象也變得立體了。

          △ 《悲夢》《波西米亞狂想曲》《小丑》海報

          《逃出絕命鎮》設計 LA

          E:海報的構圖很特別,用碎片化的方式展示了劇情,暗示了故事發展。所有人物都沿著玻璃的痕跡相交然后被打破。唯一的缺點是右下角的字體排版太擁擠。

          R:海報信息量很大。

          △ 《玻璃先生》《貼身保鏢》海報

          《伯德小姐》設計 BLT Communications

          R:故事發生在天主教學校,電影標準字有宗教的感覺,讓觀眾對電影有基本的了解。人物形象的選擇能讓人感受到這個女孩的性格。

          E:海報頂部的人物名字有不同顏色,像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很微妙。

          △ 《只是丟了手機》《送我上青云》海報

          《魅影縫匠》設計 Midnight Marauder (繪畫 Tony Stella)

          E:水彩效果很美,人物很傳神,人物腿部有點混色,使畫面底部尤其是雙腿變得不清晰。字體和排版很古典。

          R:使我想起一些基于插畫的經典電影海報。

          △ 《魅影縫匠》《小姐》《春潮》海報

          最佳海報將會是…

          如果奧斯卡邀請我們工作室評選最佳海報,我們的答案是《華盛頓郵報》。這張海報符合優秀海報的四個構成。雖然我們看好《華盛頓郵報》,但還是坐等最佳影片花落誰家。

          看了這期內容后,能否在奧斯卡級別的海報上找到一些共性呢?今后所長還會定期搬運新鮮有料的好文分享給大家。

          文章來源:優設    作者:影視物料研究所

          螞蟻森林體系對支付寶的增長價值

          資深UI設計者

          支付寶通過螞蟻森林游戲,巧妙地和用戶生活場景結合,用體系設計牽引支付場景延伸,形成行為路徑閉環,為支付寶儲存強大能量,同時促進更多人主動參與,實現了自己的商業價值。

          背景

          6月5日世界環境日,支付寶公布了“讓環保流行起來的”公益項目——螞蟻森林的”成績單“:截至5月底,螞蟻森林參與者已超過5.5億,累積種植和養護種樹超過2億棵,種植面積超過274萬畝,相當于2.5個新加坡累積碳減排1100萬噸,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不言而喻。

          盡管支付寶作為線上線下綜合性的生活工具平臺,其最核心的功能依然是支付,盡管切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生態構建已經越來越完善,但某種程度上,其工具屬性就難逃需要則臨幸,不需要就躺在手機里的原生命運。而不斷累積巨大用戶體量和高活躍和留存的螞蟻森林就是支付寶改變命運的重要抓手之一。

          螞蟻森林就像飛輪一樣,通過體系設計牽引支付場景延伸,形成行為路徑閉環,為支付寶儲存強大能量;加上高頻使用,品牌效應,社交粘性等形成慣性閉環推動,給支付寶生態注入源源不斷的增長力量。

          一、留存價值

          在AAARR模型【獲客——>激活——>留存——>收入——>傳播】的流量漏斗中,激活看首次,留存看持續。

          激活:引導用戶首次產生有價值的行為

          支付寶的核心功能是支付,因此激活是指促使用戶使用支付寶進行支付的相關行為。

          【注冊】——>【登錄】——>【……】——>【支付】;便完成了一次激活。

          螞蟻森林是支付寶的擴展附加功能,不存在支付相關性,是在核心支付功能支付之外,支付流程路徑也不經過螞蟻森林。相比能對激活環節起作用的,如指紋支付精簡支付路徑,降低操作成本;花唄有錢有紅包激勵引導用戶選擇……螞蟻森林在激活環節對支付寶產生的價值是非常有限的。

          留存:讓用戶長期活躍,持續產生有價值的行為

          對于支付寶而言,留存是讓用戶更高頻地,更長時間地用支付寶進行支付相關的行為。

          螞蟻森林能量盡管定義是由綠色低碳行為產生,實質能量閉環對應的是用戶的打開支付寶APP進行的各種行為閉環,每一個環節都涵蓋了大量的線上線下支付行為。

          長此以往,良性循環的閉環培養了用戶的收取和消費能量的習慣,培養用戶支付行為選擇支付寶的行為,即讓用戶對“螞蟻森林”【上癮】,強粘性留存,用戶量和支付額隨著行為增長而增長,自然給支付寶帶來增長。

          Hook上癮模型由《上癮》的作者尼爾·埃亞爾、瑞安·胡佛提出的,主要是如何讓用戶對產品“上癮”,也就是讓用戶養成使用習慣的四大產品邏輯,包括四個要素:觸發(Trigger)、行動(Action)、獎勵(Reward)、投入(Investment);下文將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糅合上癮模型來淺析螞蟻森林體系設計對支付寶帶來留存的持續提升而助力支付寶增長價值。

          二、螞蟻森林體系的上癮機制

          1. 核心驅動:戳中癢點——改變世界的公益理想

          若缺失了驅動能量,能量飛輪就無法啟動。對于螞蟻森林體系和支付寶核心功能設計最本源的驅動力就是人心向善的公益理想。它對于人來說,不是剛需,也不是痛點,而是“癢點”。

          痛可忍,癢難忍。一旦撓起來就停不下來,越撓越想撓,滿足愉悅還充滿期待。

          梁寧老師在產品思維30講中定義癢點為滿足用戶虛擬自我,即想象中的理想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一個英雄情結,比如保護環境,改變世界的美好理想。螞蟻森林從能量累計虛擬種樹到實地種樹公益行動有國家權威背書,有真實的中國引領推動地球植被面積改變見證。

          每個人都做了一點點,每天做一點點,如此世界終將因我們而改變的理想會內化成價值觀持續影響人的行為。螞蟻森林中能量產生是用戶日常行為,無需付出多余成本,執行門檻低,路徑簡短,以此便能做公益參與其中,內驅持續付出,時間見證改變,當中獲得強大的價值認同感和榮譽感,原本存在于虛擬自我的理想得到實現。

          2. 用戶激勵:能量機制設計——鏈接支付寶線上線下生活場景

          有了核心內在驅動,行為也并非自然而然,畢竟這個豐富的世界,有太多的選擇太多的誘惑,因此必須標的明確地驅動用戶選擇并完成產品所期望的行為,同時也滿足用戶的預期。

          用戶行為激勵公式:行為=動機*能力*觸發

          螞蟻森林行為A:收能量=想種樹 * 點一下 * 能量球10g

          支付寶行為B:支付行為=想獲得種樹能量選擇支付寶 * 已經開通了支付寶指紋支付 * 線下有支付寶付款碼

          習慣=行為*頻率

          只要賦予行為一定的頻次,讓用戶重復完成并獲得反饋,就有機會讓用戶把這個行為固定為習慣。

          螞蟻森林的能量機制等同于其他產品積分機制,積分激勵=能量激勵。

          如前述,螞蟻森林的能量閉環,其中收取能量和消耗能量對應行為螞蟻森林內完成,而能量產生依賴于用于通過支付寶平臺進行的各種場景下的行為。

          通過能量產生和消損機制的設計,將能量作為媒介,將螞蟻森林與支付寶打通,螞蟻森林的能量閉環對應著支付寶用戶核心該行為路徑閉環。

          (1)種樹攻略引導

          用戶可以通過閱讀種樹攻略了解通過碳減排,碳匯量科學算法得出的能量生成消損機制。攻略自帶引導性質,引導用戶行走捐,線上線下支付,車票電影票,生活繳費,無紙化辦公等等”支付寶行為“,覆蓋了用戶的工作娛樂生活;鏈接用戶各種使用場景,服務于用戶。

          對用戶沒有任何參與門檻,正常的生活行為無多余付出,獲得能量便是獲得額外的獎勵一樣被激勵。

          種類繁多的能量獲取方式,打通線上線下,鏈接多種場景,為支付寶,為阿里系的拓展新功能和產品實現無縫打通的引流。

          (2)延時驚喜設計

          考慮工具用完即走的場景特點,產品設計行為后經過一定時間周期后方可收取能量的延時滿足設計。即不影響用戶支付行為,又同時留給用戶”能量生成過程”等待,當收獲時收獲驚喜,獲得滿足感更高。

          結合這種延時設計,避免用戶遺忘,消息推送機制的設計也恰到好處。后臺推送能量生成消息提示收取,或者能量被偷提醒等,也供用戶主動設置能量收取提醒。

          于是就有了”每天叫醒我的不是夢想,而是收能量“,助力養成用戶收能量習慣,也就養成了打開支付寶的習慣,助力支付寶與用戶生活習慣強相關。

          (3)游戲化收取能量

          為更好的吸引用戶,增加能量收取消損的趣味性,螞蟻森林打造了類牧場寵物養成類游戲——虛擬種樹。

          用戶深諳養成游戲之道,點擊能量球便可享有收入囊中的財富滿足感。能量來源和數字設計清晰量化低碳行為產生的能量獲得,澆灌能量樹木長大。用戶游戲過程不斷被強化能量與支付的關系:支付能帶來能量——為了獲得更多能量——用戶會增加支付寶支付的頻次。

          而最具吸引力的,與大多數養成類產品不一樣的是,螞蟻森林的虛擬種樹達到一定的能量級別時可以種真樹,還能種不同的樹。這種虛擬與現實的趣味與跨越,持續刺激用戶的擁有和參與感,沉浸于螞蟻森林的能量循環,也就給支付寶帶來持續的用戶活躍和高留存。

          3. 豐富獎賞:行為上癮——確定性滿足感依賴

          上癮是對行為或行為反饋對應的確定性滿足感的依賴,依賴又自然帶動心甘情愿的持續付出。

          而螞蟻森林每個重要用戶行為節點的設置都在用戶內心建立起強大的確定性,無論是安全感,占有欲,價值認同感,榮譽感得到的滿足都內化驅動行動,并能帶來持續投入進而依賴成癮。

          (1)行為即能量確信

          螞蟻森林種樹攻略中明文定義了能量機制體系里面各種低碳行為能獲取的能量值,明確定義的規范讓用戶為了獲得能量而執行的低碳行為更加篤定,在規則下付出一定有相應收獲的確信,安全感得到滿足。

          (2)獲取能量延時滿足

          低碳行為后經過一定的時間周期便可以看見并收取產生的能量。用戶能收取自己行為產生的能量,還能不受約束的偷取別人的能量,又能通過各種方式獲得能量罩防止他人偷??;自我財富占有并牢牢掌控得到滿足,還收獲“意外”的財富的竊喜感;

          (3)豐厚多樣獎勵

          1. 虛擬成就獎勵——虛擬環保證書,虛擬道具,裝扮
          2. 真實公益獎勵——能量達標即可領對應樹種,云植各種樹,實現公益理想
          3. 榮譽獎勵——能量排行榜展示好友圈名次,滿足自我榮譽

          螞蟻森林不僅讓用戶獲得的是虛擬財富占有的滿足感,同時以其高逼格的碳賬戶內核,通過實景相冊展示樹木的成長和綠植面積的變化等等。

          通過綠色能量連接,虛擬與真實掛鉤,虛擬變成現實的設計,讓用戶確信真的能參與到環保公益中,獲得崇高價值認同感,促進用戶持續地對追求美好追求公益理想,便是持續驅動支付行為,驅動支付寶增長。

          4. 全情投入:透析人性——輕社交互動玩法

          激活用戶的社交屬性,通過加好友,合種樹等實現能量在人與人之間的流動和張力,形成用戶行為的外在激發和持續驅動。

          (1)線上互動閉環

          1)邀請好友可獲得能量罩獎勵,保衛能量 ——> 老帶新,一起玩 ——> 用戶裂變,拉新促活

          2)加好友可偷能量實現快速增長能量,加速種樹 ——> 命中占便宜人性小心理,切中偷者用戶爽點,同時激起被偷者情緒變化,影響用戶決策 ——> 愉悅爽感和憤怒叫屈都會增加用戶與能量的情緒鏈接,從而更加沉浸與螞蟻森林種樹游戲。

          3)好友圈能量排行榜 ——> 利用用戶的競爭心理,刺激勝負欲。為了排行榜更前促使用戶更頻繁產能量,收能量,偷能量,于是打開支付寶的頻次更高。

          (2)培養合種忠誠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合種樹設計,讓螞蟻森林有了溫度,我們一起種的,是樹,更是愛。有愛,便有責任,便有忠誠。

          螞蟻森林的設立愛情樹,親情樹,友情樹,提供機會讓用戶與愛的人一起種樹,賦予一棵樹更多的意義。還有明星公益林,大IP公益林運營結合,給用戶提供集體歸屬入口。配合精準運營,讓用戶產生情感共鳴。輕社交自帶自傳播屬性,邀請好友參與達到拉新。

          合種促使真實人際關系牽引形成隱形綁定,用戶互相鼓勵監督一起為種樹努力。人與人關系黏合促成人與產品的黏合,人對關系的忠誠轉化成人對產品的忠誠。相互督促,相互影響,都希望早點種下樹,自然促使使用頻率增加,增強產品粘性,留存自然得到提高。

          當用戶對螞蟻森林投入了時間,精力,甚至情感,無形中,離開螞蟻森林的代價就越大,即對螞蟻森林,對支付寶來說,用戶流失的門檻就提高,流失小,留存就大,促進與支付寶持續的使用。

          三、總結

          綜上,最后以螞蟻森林體系與支付寶鏈接的增長閉環圖總結;

          羅里吧嗦幾千字,不如直接上一個圖:

          文章來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作者:JoDy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幫你掌握服務設計思維

          資深UI設計者

          在當前的行業背景當中,設計師了解交互視覺就足夠了么?NO!JDCD今天帶來服務設計思維,分享好的設計將具備哪些技能點~

          為什么UED要加入服務設計思維

          隨著整個行業的融合和發展,設計師職責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線上線下的融合,設計的鏈路也越來越長。一個優秀的設計師,不僅要懂得視覺、交互,還要懂產品、運營、用戶研究等。

          因此設計師輸出的產物不再是單一的設計稿,也許是一個優化的建議,一個方向的描述,或者思路的呈現等等。好的設計師應該是在全鏈路的各個環節,都能夠有的放矢的輸出對業務有價值的產物,并最終推動業務達成目標。

          今天我們來聊聊服務設計思維~

          什么是服務設計

          服務設計作為一個融合性的學科,通過對人、物、行為以及環境和社會之間系統關系的梳理,以用戶為中心,圍繞用戶重新規劃組織資源,促進組織運作,提高員工效率,最終提升用戶的體驗。

          概念讀起來有些生硬,我們簡單來說:

          首先舉個經典的栗子~

          如果您想喝咖啡,有兩家咖啡店挨著,咖啡味道一樣,價格一樣,你會選擇哪家咖啡店消費呢?理由又是什么?同樣的兩個咖啡店,要做一款店面銷售APP,我們來看看兩家咖啡店是如何做的~

          咖啡店A的做法:

          召集設計師埋頭苦干了幾個月,然后交付給顧客,結果顧客在這個APP里并沒有得到想要的。

          咖啡店B的做法:

          與顧客交談,做研究和調研。觀察顧客們在喝咖啡前、喝咖啡時、喝完咖啡后都做些什么,并據此畫出用戶體驗地圖,找到他們在體驗地圖中的高潮和低谷點,以此找到服務的機會點,再開始尋求解決方案。

          同時,團隊找到利益相關者,比如店員,聽聽他們平時遇到的問題,聽聽創始人對咖啡店最初的愿景,還有市場團隊、供應商等人…這些利益相關者們在一起開一個工作坊,他們確立明確的商業目標,開始設計出一些概念,并且向已有的顧客做測試分析。他們做了技術分析,并繪制了服務藍圖,確保中后臺系統能支持概念的落地,他們設計出了顧客喜愛的APP。

          以上兩家咖啡店的案例呈現中,用戶接觸到的服務產品最終使用效果則大相徑庭。對于咖啡店的客戶來說,咖啡店B就是做到了服務設計。

          為了加深大家理解,再舉個例子~

          假設你家燈泡壞了,你要換燈泡,需要個梯子。

          此時產品設計的工作就是設計這個梯子,怎么樣才能輕便好用,美觀大方。但是服務設計要做的是思考需要個梯子換燈泡這個需求,或者是燈泡壞了需要修這個需求,基于這個需求/問題,服務設計給出的解決方案可以是:

          你需要一個梯子,但不需要在家里備一個

          • 有一個平臺可以提供租用梯子,按小時計費。
          • 社區(物業/社區自治組織)提供租/借的梯子(共享基礎工具)。
          • 梯子分享平臺,我用了你家的梯子,你可以用我家的電鉆。

          你不需要一個梯子,你只想修好你的燈泡

          • 買燈泡的時候便附帶了修燈泡的增值服務
          • 處理修燈泡等雜事的人員雇傭平臺
          • 你平時在社區做義工,此時也會有社區義工前來幫你修。

          以上這些方案如何選擇,如何完善,誰來買單?誰來運作?具體實現方式、傳達方式,包括產出方案,都是屬于服務設計的內容。

          服務設計五大原則

          為了更好的應用服務設計,設計師們需要了解服務設計思維的基本原則,并在打造服務時,聚焦服務設計思維的原則。輔助一些工具、方法去支持和實現原則基礎上的服務設計。

          1. User-centered 以用戶為中心

          以用戶為中心,服務需要從用戶的眼睛來看世界。無論是服務還是產品,其本質最終都是為了解決用戶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始終貫徹以用戶為中心的思想,這是我們所有工作的基礎。

          工具1:用戶畫像

          在產品開發或創建服務的早期階段,需要首先明確:用戶是誰?他們的需求是什么?為什么會選擇我們的產品?理解用戶的第一步是創建用戶畫像。

          用戶畫像基于群體的真實信息,由多維度數據組成,整合所有用戶群體信息的集群。除了人的自然屬性,用戶畫像也會含有如生活習慣、行為特征等人的社會屬性。汲取真實的,具有共同點的用戶信息,作為多維度數據。

          這類數據最終可以代表一類用戶群體。用戶屬性在一定情況下可能發生改變。

          例如,因工作原因更換居住地,飲食習慣的改變,網購習慣從化妝品變為母嬰用品等。用戶畫像是動態變化的過程,需要不斷迭代管理用戶畫像。

          工具2:典型用戶

          典型用戶又被稱為「真實虛擬人」(real fake man),因為盡管人物是虛構的,但它背后的動機和需求是真實的。

          典型用戶越具體、特征越詳細,我們想要獲取的那個「終極用戶形象」就會越清晰真實!明確典型用戶和使用場景的關聯,避免孤立使用典型用戶,脫離用戶場景。

          我們通常將典型用戶檔案打印成板或海報,方便整個團隊分享。復雜產品或服務的典型用戶會有多個,代表多種不同類型的用戶。

          比如,網購平臺的典型用戶從職業和年齡的維度,可能會有商務精英、職場小白、在校學生、空巢老人、全職太太等。

          △ 圖片摘自:《服務設計驅動的革命:引發用戶追隨的秘密》

          工具3:同理心地圖

          同理心地圖通過多維度(所想、所感、所聽、所看、所說)描繪更加生動的用戶形象,便于跨領域團隊建立對目標用戶的同理心,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洞察。

          同理心地圖可針對特定用戶群來描述:用戶的想法和感覺(think&feel)。

          • Hear-用戶聽到了什么。
          • See-用戶看到了什么。
          • Say&do-用戶說了什么和做了什么。
          • Pain-用戶的煩惱與痛苦。
          • Gain-用戶真正想要的東西與價值。

          使用這個工具的關鍵在于要有同理心,框架只是輔助思考。同理心不是與生俱來的,但可以訓練得到。培養同理心的最好方式是帶入真實情境中,用身體與大腦去參與、模仿和感受。

          △ 圖片摘自:《服務設計驅動的革命:引發用戶追隨的秘密》——同理心地圖以媽媽使用冰箱為例

          工具4:影子計劃

          影子計劃即像「影子」一樣伴隨用戶進行觀察,是對用戶體驗產品/服務的結構化觀察,主要用于新產品/服務的消費者研究領域,通過觀察用戶使用某些產品或服務時的情緒、肢體語言、節奏、行為模式和時間等信息來全面了解用戶。

          工具5:AEIOU觀察框架

          AEIOU是整理觀察記錄的框架工具,通常會在觀察時使用表單直接記錄,可以和影子計劃結合使用。

          • A-活動activity:人們為實現某一目標而實施的一系列行為。
          • E-環境environment:活動發生的場景。例如周遭環境的屬性、功能、特點、氛圍。
          • I-互動interaction: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空間,或者人與數字之間的互動。
          • O-物品object:涉及物品。環境里有哪些物品?和用戶活動的關聯是什么?
          • U-使用者user:用戶

          △ 圖片摘自:《服務設計驅動的革命:引發用戶追隨的秘密》

          2. Co-creative 共創

          服務設計所解決的是一項復雜的問題,它沒有正確的答案,只有最優解。如何找到最適合路徑?讓服務提供者和使用者以及不同的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設計和創造的過程。借助不同背景、不同職能的人不同維度的思考,共同探索最優解。

          共創,無疑是服務設計最佳的工作方式。

          工具1:瘋狂發想法

          人與動物或最好的人工智能之所以不同,是我們人類具備將「是什么」(what is)引導至「如果什么,將會怎樣」(what if)的能力。瘋狂發想法就是給挑戰一個不同的前提,在這種背景下思考更多的解決方案。

          △ 圖片摘自:《服務設計驅動的革命:引發用戶追隨的秘密》

          工具2:頭腦風暴圖

          如果您的思路還沒有被充分打開,還有另外一種常用的方法可以幫你拓展思考,那就是頭腦風暴圖。

          頭腦風暴圖有九種角度的思考方案:替代法、借鑒法、逆向法、組合法、改進法、拓展法、消除法、轉換法、重組法。

          △ 圖片摘自:《服務設計驅動的革命:引發用戶追隨的秘密》

          工具3:世界咖啡

          世界咖啡的主要精神就是跨界。不同專業背景、不同職務、不同部門的一群人,意見互相碰撞,激發出意想不到的創新點子。人們很容易被自己的專業和經驗所限制,公司也很容易被既定文化或價值觀所限制,同構性越強,越不容易產生新的點子。

          世界咖啡讓參與者從個人固有風格、學習方式和情感智商等維度中解放出來,用新的視角看世界。

          △ 圖片摘自:《服務設計驅動的革命:引發用戶追隨的秘密》

          工具4:DVF篩選法

          共創最后一個步驟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是篩選,在眾多的概念中發現真正的滄海遺珠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我們可以從用戶、商業和技術三個維度來篩選概念,即DVF篩選法。

          Desirable用戶合意性,Feasible運營/技術可行性,Viable商業可行性。

          △ 圖片摘自:《服務設計驅動的革命:引發用戶追隨的秘密》

          3. Holistic 整體性

          用戶體驗就像一場有計劃、有組織的精心設計的演出:它有高潮,也有低谷,它環環相扣地在講述一個故事,而用戶就身在其中。把握用戶的情緒和服務的節奏尤為重要,更重要的是由點及面地全局思考,保證這個故事的整體性。

          工具1:用戶體驗地圖

          用戶體驗地圖梳理了典型用戶從初次了解服務到形成契約關系的完整過程,站在用戶的視角再現用戶場景和服務流程的體驗感受。

          此工具很實用,下圖是以一次部門內部設計分享演講為例,站在聽眾的角度設計演講的節奏、內容、互動等,關注聽眾的感受,才能讓這次分享演講達到想要的效果。

          工具2:場景卡

          場景卡用于描述不斷重復發生的問題,其作用在于從場景中獲得洞察,以及未來服務的機會。它和用戶體驗地圖的區別是它專注于單一的場景,可以更細微地了解用戶處境。場景卡經常和用戶體驗地圖搭配使用,用來展開思考重要觸點,甚至有時會融入用戶體驗地圖中變成一部分。

          △ 圖片摘自:《服務設計驅動的革命:引發用戶追隨的秘密》

          工具3:服務供給地圖

          服務供給地圖(offering map)是用來分析可提供給用戶的服務。可視化的方式可以更好地闡述想要提供的服務。由于用戶需求(needs)和服務端的供給(offering)有著直接對應的關系,在表達服務概念時,可以同時呈現用戶需求和服務供給。此時服務供給地圖通常需要展現邏輯和層次,因此多用信息架構圖表現。

          △ 圖片摘自:《服務設計驅動的革命:引發用戶追隨的秘密》

          4. Sequencing 有序性

          服務需要有邏輯、有節奏地視覺化展示出來。服務是在一段時間內的動態過程,時間線對用戶非常重要。服務的節奏也很重要,會影響用戶的情緒。

          工具1:故事版

          故事版是以用戶為主要角色,以爽點、痛點或者產品、服務與用戶的互動為劇本發展的「場景分鏡頭」,是講故事時的重要道具。

          △ 圖片摘自:《服務設計驅動的革命:引發用戶追隨的秘密》

          工具2:桌面演練

          如果說故事版是平面示意圖,那么桌面演練(desktop walkthrough)就是個三維故事版,能夠隨時補充新的想法,更快速的移動和判斷。它可以看成是幫助設計者模擬端到端用戶體驗的互動式的迷你劇場。

          △ 圖片摘自:《服務設計驅動的革命:引發用戶追隨的秘密》

          工具3:戲劇原型

          戲劇原型是用表演的形式,輔助一些簡單的道具來模擬搭建服務場景,展示服務內容,把服務體驗概念帶入日常生活場景的檢驗方式。

          △ 圖片摘自:《服務設計驅動的革命:引發用戶追隨的秘密》

          5. Evidencing 有形化

          無形的服務需要被適時展現出來。服務很多時候是在后臺默默進行的,用戶無法感知。

          工具1:服務藍圖

          服務藍圖能幫助設計者視覺化呈現服務時如何被執行與運作的。用戶體驗地圖關注用戶在每個服務互動觸點所經歷的事情與感受,服務藍圖更注重服務中的各個要素有沒有被正確地設計和整合在一起,來描述整體的體驗流程。

          △ 圖片摘自:《服務設計驅動的革命:引發用戶追隨的秘密》-共享汽車服務藍圖

          工具2:服務缺口

          服務缺口是用戶對服務的期待或需求和實際接收到的服務之間的落差。服務缺口是一個分析模型,可以用來探討服務發生的原因。

          工具3:利益相關者地圖

          利益相關者地圖是以圖畫來視覺呈現和理清所有利息相關者之間的方法。與服務有關的各個群體因為共同的利益聚在一起,服務提供方在解決問題時就能夠善用資源。對利益相關者來說,綜合全面的概述是改善服務或創新嘗試所必須的。

          △ 圖片摘自:利益相關者地圖 Stakeholders Mapping

          服務設計與用戶體驗設計的區別

          體驗設計關注觸點和人,而服務設計則是由表及里,將觸點、用戶體驗和組織中后臺支持都規劃在內,體驗設計是服務設計的起點。

          △ 圖片摘自:服務設計又來了!服務設計強調的是「幸福感」

          另一個區別就是服務設計的收益者是雙方(提供者和接收者),而用戶體驗則聚焦于用戶。

          說到這里,可能部分同學還是沒有記清楚服務設計的和用戶體驗設計,其實服務設計包含了用戶體驗設計,也包含人性化設計或者情感化設計等等。如果一個設計只有接收者單獨受益,那不能稱之為服務設計,只能說是針對用戶的用戶體驗設計。

          個人感悟

          世界變化如此之快,你還站在原地嗎?我們時刻走在學習的路上,不斷地武裝自己。遇到新的概念或者方法論,要先深入了解并進行獨立思考。實踐才能出真知,多應用到自己的項目中,結合項目進行實踐和反思,讓我們在設計的路上走得更遠!

          敲黑板劃重點,服務設計思維,我們講了這么多~分享出去跟小伙伴一起學習吧,你也要記得來復習哦~

          文章來源:優設    作者:Design with CloudAI

          如何系統性優化一組圖標?

          資深UI設計者

          和大家分享一下,楊楊在年前做的一套新年主題圖標,整個過程成長很大,也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其實一套主題圖標對于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難度不小,但只要愿意學習,還是可以攻克重重困難,最后把需求做好的。

          新年嘛,關鍵詞的發散就不多說了,無非就是鞭炮、對聯、福、燈籠等等。

          我們直說重點:

          • 風格如何選取
          • 找不足的維度
          • 透視角度優化
          • 顏色優化
          • 怎么增加亮點

          風格如何選取

          對于風格,應該如何選擇呢,比如有描邊扁平風格:

          △ Martin David作品

          有輕質感的擬物風格:

          △ Man King作品

          這里可以給大家一個參考維度:

          界面常駐功能性圖標一般會使用描邊、扁平風格的圖標,而對于節日主題圖標,圖標如果太平會顯得比較冷靜,所以加一些質感的渲染會更有氣氛。

          而且增加質感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造型上的不足,而且很出效果,對于時間有限的需求,是個不錯的選擇。

          所以這次新年主題圖標的需求,我們選擇了輕質感的風格。

          找不足的維度

          由于沒有做圖標的經驗,所以第一版的樣式犯了一些基礎型的問題:

          有不足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不足在哪里,所以清晰有條理的找到問題也是我們設計必須具備的能力。

          我們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問題拆解,供大家參考

          • 厚度的一致性:既然是輕質感風格,那就需要讓圖標有一定的立體感,也就是厚度,而圖中的鞭炮、小鼓看起來有些平,沒有體現出厚度。
          • 顏色的一致性:一組圖標顏色一定要看起來是和諧,用的色相要保持一種,比如現在鞭炮的紅色有些偏暗紅,而小鼓的顏色偏黃紅,這也是比較明顯的問題。
          • 創意亮點的發掘:圖標中有一個老鼠的形象,想表達一定的創意性,但是老鼠的造型還不夠可愛飽滿,并且這個創意點和平臺品牌關聯性不強,如果用在別的平臺也可以的話,那就證明還可以再想象獨特性。

          燈籠是五個圖標中做的相對比較穩的一個。

          問題和優化方向都有了,接下來就是調整了!

          造型方面的優化

          首先我們來優化造型方面的。

          既然我們要做立體化質感的圖標,那圖標就不能太平,原有的鞭炮角度太正,所以在角度上進行了優化。

          并且因為一個鞭炮有些太單調,所以把數量增多,優化如下:

          除了鞭炮以外,我們認為那個鼓的造型本身不夠飽滿,短時間內比較難出效果,所以及時更換了元素——錦鯉(錦鯉和推薦貌似還點關系):

          多次調整后,圖標在立體化方面有了很重要的突破。

          顏色方面的規范

          之前的顏色有些偏暗,有些發黃,所以我們定了一個顏色規范,在主色上都使用統一的顏色,這樣在延展的時候,就不容易跑偏:

          只要嚴格保持顏色規范的使用,不停的對比調整,一定可以讓一套圖標的顏色不跑偏。

          創意方面的優化

          咱不說一組圖標,每個都有亮點,但至少有一個是相對比較特別的,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整體看起來就會非常平庸。

          產生亮點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風格、透視、顏色、品牌基因等等。

          由于我們在風格、顏色等方面都已經固定,所以選擇在品牌基因的維度出發進行優化。

          一說到品牌基因,我們就可以聯想到吉祥物,由于又是鼠年的新年主題,所以我們將自己的吉祥物黑子與老鼠的元素結合,讓「吉祥物黑字」穿上了「老鼠外衣」,并且手舉春聯:

          可謂是整組圖標最大的亮點,這個生產創意的方法其實很常用,大家一定要多多練習。

          最后我們看一下優化前后的效果:

          優化前:

          優化后:

          文章來源:優設    作者:菜心設計鋪

          2020年最值得關注的10個UI設計小趨勢

          資深UI設計者

          編者按:這篇文章來自 UI 設計師 Diana Malewicz,她在日常工作中會非常注意 UI設計的流行趨勢,而這篇總結就是她梳理總結的10個小趨勢。它們更多的是偏向 UI 視覺方面,并不涉及到體驗和交互。

          最近我花了不少時間來觀察 UI 設計的發展趨勢,我偶然間注意到了不少很有意思的苗頭,或者說設計趨勢。我認為這些設計趨勢,能夠在不久的將來塑造更加獨樹一幟的UI 。

          下面是我所梳理總結出來的 10 種趨勢。

          1、新擬物化

          的確,新擬物化是2020年處于風口浪尖的一種視覺風格,無論你喜歡不喜歡,覺得它可行不可行,它現在都已經是一個確定的、成型的風格,并且會持續存在著。

          不過,新擬物化從最初誕生到現在,已經有一定的改變了,并且在向著更加復雜、完善的方向發展,有著更為良好的可訪問性,開始具備更多擬物化的設計特征,但是更加新鮮、現代,并且更能渲染出獨特的氛圍感。

          2、柔和漸變

          漸變這種設計趨勢正在進入兩極分化的一個階段。一方面,在視覺設計領域,一部分漸變變得更加夸張,但是在 UI 設計領域,無論是背景、UI元素(比如按鈕、卡片和圖形),漸變依然存在,只不過會顯得更加微妙柔和。

          在 UI 設計領域,還有的設計師會使用雙色漸變,并且結合模糊效果,讓它更加柔和。

          3、幾何元素

          幾何元素既可以作為背景來使用,也可以作為裝飾細節,讓你的設計越來越有趣。幾何元素在最近幾年受到的關注非常多,在設計上的應用也頗為廣泛,甚至有人將幾何元素拼接成為馬賽克,最終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非???!

          4、色調柔和背景

          必須說,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這種設計趨勢的。我已經看到了很多令人驚艷的、輕巧且極富美學價值的背景設計,它們用明亮柔和的色彩鋪滿背景,展現出極強的色彩和搭配的技巧。

          使用色調柔和的背景能夠讓整個設計都顯得現代而沉靜,清新,讓內容真正抓住用戶的注意力。

          5、插畫和3D元素

          插畫毫無疑問是非常流行的。不過,不論是配色還是視覺風格,無論是什么樣的插畫風格,最終的目標依然是要契合產品和 UI,所以很多插畫都選擇了相對扁平的風格,或者選擇模擬類似3D的視覺外觀。相比于每個數字項目都在使用的免費圖片,插畫真的是向前走出了一大步!

          在這篇文章當中,我有分享在 UI 中使用插畫的一些簡單技巧:

          6、抽象圖形

          和傳統的規則的幾何圖形不同,抽象而不規則的圖形可以讓界面顯得更加不拘一格和好玩,更通俗的來講,就是讓 UI 界面更加「有機」,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使用鋼筆工具在原始的圓形和矩形上進行編輯,嘗試不同的輪廓,承載不同的顏色和漸變效果,最后生成的效果會非常有趣。如果你不想去自己繪制,可以嘗試一下 Blobmaker 這個工具,能夠幫你節省時間~

          7、深色模式

          深色模式在這2年絕對是人所共知的一個設計風尚了,如今的深色模式 UI 設計已經深入到各個不同的應用。簡單來說他是整個界面配色反轉之后的效果,便于用戶在深夜更輕松地瀏覽界面信息。只不過在具體的設計實施上,深色模式遠不是簡單的色彩反轉就可以實施的,有很多注意事項,尤其是在對比度控制上,具體可以看看下面的文章:

          8、傾斜角度呈現

          最初大家在 Dribbble 上會傾向于使用非標準的排版布局方式來呈現UI界面,后來這種展現方式開始逐漸在實際的設計項目中應用開來。在實際的設計當中,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挑選30度到50度之間的傾斜角度。這種方法非常不錯,可以多嘗試。

          9、彌散的陰影

          陰影是擬物化設計當中最重要的視覺元素之一,而如今它又再次大規模流行開來了。只不過相比于之前「沉重」的陰影,柔和的彌散陰影在美學上更加令人愉悅,通常,陰影會讓 UI 元素的「可點擊感」更強,并且有助于區分界面中的層次結構。在這篇文章當中,我有詳細說明:

          10、簡約加粗的字體

          實際上早在 iOS 7 的時代,曾經一度流行過筆觸纖細且字體寬度比較窄的字體,不過很慶幸這個時代過去了?,F在所流行的字體更加講究字體的可讀性,字體的外輪廓都大體趨近于正方形,外觀顯得更加大氣而現代。如果你正在尋找類似這樣的字體,可以試試 Poppins、Montserrat、Gilroy、Sofia Pro、Proxima Nova 等字體。

          寫在最后

          這篇總結,基本上都是基于我個人對于趨勢的觀察和了解,在我看來,它們都有著非常強大的生命力,UI 設計的未來會更加富有希望。

          文章來源:優設    作者:Diana Malewicz

          設計師必須掌握的6大圖形設計方法

          資深UI設計者

          圖形是平面設計的核心元素之一,故圖形設計也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重要能力,不論是海報設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UI 設計、Logo 設計都離不開圖形設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還是要數 Logo 中的圖形設計,所以蔥爺從 logo 圖形入手,總結了 6 個最常用的圖形設計方法。

          加法

          加法是圖形設計中最常見、最實用的方法,即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元素組合成一個新的圖形。

          加法操作方式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元素的圖形拼接或組合在一起,得到的新圖形中雖然含有加法中的每一個元素,但外形輪廓已不是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圖形,即它們都是新圖形的子圖形,這種相加的方式關鍵在于找到各元素可以巧妙連接的點,或者可以完美組合的方式。

          △ 字母C與鉆戒組合在一起。

          △ 將樹葉與咖啡杯巧妙連接起來。

          △ 廣州塔與「品」字融合在一起。

          △ 字母U與H組合。

          第二種:將元素 A 融合進元素 B 中,得出的圖形在外形上仍保持著元素 B 的大體特征,但是元素 A 也完美地融入在里面。即 B 是母圖形,A 是子圖形,這種方式的關鍵在于元素 A 是否能完美地融入元素 B 當中。

          △ 游戲手柄是子圖形,河馬是母圖形。

          △ 愛心是子圖形,狐貍是母圖形。

          △ 海浪是子圖形,樹葉是母圖形。

          1. 實例:高音符號+眼睛

          由于高音符號中間的螺旋與眼珠造型類似,所以具備了做加法的前提,但要怎么組合效果會比較好呢?我們可以嘗試一下,首先我嘗試了第一種方法,即把高音符和眼睛都作為新圖形的子圖形,如下圖。

          雖然兩個元素都得到了完好保留,但造型不太美觀、簡潔,而且這兩個元素的線條并沒有融合起來,而是簡單、粗暴的相加。所以我嘗試了第二種方法,把高音符作為眼睛的子圖形,如下圖。

          上圖把兩個元素完美連接了起來,整個圖形比方案一簡潔了不少,而且仍保有比較高的識別性,所以這個思路更靠譜,在此基礎上用輔助線規范一下,這個圖形設計就完成了。

          比喻

          即把元素 A 通過變形或者增加一點輔助元素,使其在造型上向元素 B 靠近,但仍保有圖形 A 的識別性,新得到的圖形介于圖形 A 和 B 之間。

          比喻手法成立的前提是,元素 A 與元素 B 在造型上要比較接近。

          △ 通過變形把手掌比喻成鴿子。

          △ 通過變形把字母V比喻成鹿頭。

          △ 通過在條紋狀的「M」上增加一雙筷子,把其比喻成面條。

          1. 實例:把愛心比喻成桃子

          愛心圖形在外形上與桃子本來就相似,所以我們只需要在愛心上方加一片小樹葉就能達到目的。

          不過上圖太過常規,沒有設計感和獨特性,所以我在愛心上做了一點加工,形成了循環的效果,如下圖。

          大致效果還行,接下來,我們用輔助線把這個圖形比較規范地畫出來就可以了。

          正負形

          正負形又稱陰陽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太極圖,即在一個圖形中,填充了顏色的部分是圖形,沒有填充顏色的部分也可以形成圖形,正負圖形通常是包圍式或半包圍式的。

          所以正負圖形設計的關鍵在于,既要使正形能清晰地呈現出一個圖形,還得使正形的負空間也能成為一個圖形,由于負形沒有正形搶眼,所以負形的輪廓一定要盡量簡潔、具有很強的識別性。

          在 Logo 設計中,英文字母是最常被用來做正負圖形的,因為英文造型夠簡單,且大多數字母都是包圍或半包圍式結構。

          1. 實例:把字母D的負形設計成字母R

          由于字母 D 是一個包圍式結構,剛好中間有一個比較大的負形空間,所以很適合用來設計正負圖形,但從下圖可以看出,線結構的字母 R 并不適合做 D 的負形。

          所以我們需要將 R 處理一下,使它成為一個面的圖形,前后差別很大,但仍具有 R 的識別性。

          調整后的 R 就可以作為 D 的負形了,其結合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全包圍式的,一種是半包圍式的,從下圖可以看出,方案二(半包圍式的)更好看、更特別一些。

          同樣,我們也需要對該圖形進行規范。

          外輪廓出來后,我們還可以在正形內增加一些細節,使其更豐富、更有層次。

          描摹簡化

          還有些圖形不需要全新創作,而是可以根據攝影圖片描摹出來,比如很多 logo 圖形喜歡描摹人物頭像、雕塑、植物等圖片。

          由于拍攝圖片的角度可能不會太好,或者整體不是特別符合我們設計的需求,所以在描摹的過程中通常要做優化調整,比如稍作簡化,去掉不是特別重要的細節,只保留比較關鍵的部分,或適當改變其外形等等。

          1. 實例:「舜皇」頭像描摹

          找到一張合適的圖片之后,我們可以把它的明暗對比調大一點,然后在 PS 中執行圖像-調整-閾值,把圖片變成黑白兩色,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陰影部分勾出來。

          當然這個過程中要主動做一些優化和調整,讓這個圖形要保持著跟原圖比較高的相似度,且整體干凈簡潔,細節流暢利落。勾出大形以后加上顏色和背景,這個圖形就做完了。

          圖形幾何化

          藝術源于生活,圖形設計也是如此,但如果只是把生活中的事物直接還原成圖形,未免會太過普通、沒有特色,這一點在 logo 圖形的設計中尤其重要。

          那么如何使這些來源于生活的圖形變得特別呢?其實不一定要加入其他元素,有一個很常用的方法是將原本不規則的圖形幾何化,比如把動物圖形設計成圓形或方形。

          或者用幾何圖形把某個元素表現出來,比如用幾何圖形設計英文字母就很常見。

          這個方法的關鍵是要使圖形幾何化以后,仍能保持著原圖形的識別性,所以我們要根據原圖形本身的特點,來反復嘗試看它適合轉化成哪種幾何圖形。

          1. 實例:圓形的「購」字設計

          比如說「購」字,如果把它設計成矩形會很容易,但會缺少特點,因為它本身的外形就很接近矩形,所以我打算把它設計成圓形,能不能行得通呢?我們可以先在草圖上試一試。

          從草圖中可以看出,購字還是可以設計成圓形的,于是我用比較規范的手法把它在 Ai 里畫出來,這樣就得到了一個圓形的「購」字,很特別也很有設計感,但仍不難看出這是一個「購」字。

          置換

          置換也是圖形設計中常用的手法,即用元素 A 替換元素 B 中的某個局部從而得到圖形 C,這要求元素 A 與元素 B 的某個局部在造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這樣圖形 C 保留元素 B 的外形特征和識別性,這一方法在字體設計中也經常會用到。

          需要注意的是,置換過來的元素 A 在設計風格和細節處理上,都要與元素 B 統一。

          1. 實例:豬豬冰淇淋圖形設計

          球形冰淇淋的上半部分是球形的,而把豬設計成圓形的圖形也很多,所以用豬置換冰淇淋球也是很簡單、很自然的事情。

          由于雪糕筒的風格是很簡潔的描邊風格,所以豬的設計風格也要與其統一。

          接下來只要在豬的圖形上加一個雪糕筒就可以了,調整一下二者的比例關系,統一線條粗細,一個豬豬冰淇淋圖形就設計好了。

          總結

          圖形設計的方法還有很多,大家可以通過看大量的作品來自行總結,不過,最重要的不是知道這些方法,而是懂得如何通過正確地使用它們設計出優秀的圖形。牢記設計的基本原則,多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尋找不同造型的特點,并多去嘗試把它們聯系起來,或者是把他們用另外一種方式表現出來,長此以往,你對圖形設計的感覺一定會越來越強。

          畫面不夠豐富?學會這招,海報馬上變精致

          資深UI設計者

          日常設計中,我們可以收集一些類型海報,去分析它們的特點進行練習,逐漸熟練掌握各個風格特征。

          我們知道,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認識。其實版式設計也是一樣的,歸根到底,版式要素就是由文字與圖形或者圖片組成的,因此文字的編排、圖形或圖片的運用以及色彩的搭配將成為我們學習的重點。

          前幾天抽空看了一些美國西部電影,發現西部牛仔的形象真的是一個字,帥。他們頭戴墨西哥式寬沿高頂氈帽、腰挎柯爾特左輪手槍或肩扛溫徹斯特步槍、身纏子彈帶、穿著牛仔褲皮上衣、以及束袖緊身多袋牛仔服、足蹬一雙飾有刺馬釘的高筒皮套靴、頸圍一塊色彩鮮艷奪目的印花大方巾、騎著快馬風馳電掣,形象威猛而灑脫。

          今天我們就以西部牛仔為命題設計一幅海報,看看這類海報的具體設計思路是怎樣的,說到牛仔電影,就不得不提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演的「鏢客三部曲」,牛仔的機智、勇敢、沉著、冷靜體現的淋漓盡致,還有那深邃的眼神,真的是被圈粉。

          那時的電影海報不多,多為手繪的形式展現,可以看出三幅海報中文字的編排跟主人物的結合非常巧妙。第一幅主標題的梯形形式,第二幅居中形式,第三幅左右環繞人物的形式,充分的使用信息解決了空間問題。

          下面這三幅是電影「被解放的姜戈」的宣傳海報,這是我幾年前看的了,里面還有帥帥的小李子,在電影里有點壞。

          上面三幅都是以剪影為主視覺,以裂開的鏈子為最主要視覺點,呼應電影中的核心主旨——被解放,后面兩幅通過移動主視覺的位置換了構圖,信息編排也隨之改變。這種剪影效果十分值得借鑒。

          下面進入今天的分享時間,噔噔噔噔~

          我們將從網上整理好的文案進行簡單的層級劃分。

          STEP 01 :構圖方式

          這里我選用上下分割構圖來進行設計,上方準備放個牛仔的形象,下面放置信息。

          STEP 02 :主體刻畫

          接下來我們選擇一個極具張力的素材圖,素材有透視的效果,槍口還起到了聚焦的作用。

          下面我們來刻畫主標題,牛仔的形象是硬朗冷靜,所以椅子選用粗黑體,同時結合有肌理的英文字體進行編排。

          這里我用封套工具做了透視的效果,同時加上色塊來承載信息,這樣視覺上有遠近的感覺,視覺效果更豐富。

          最后我們將處理好的主體和主標題都放入畫面中,對人物進行適當旋轉,同時標出剩余信息的大概位置。

          STEP 03:信息處理

          接下來我們將剩余的信息做個處理,文字右側,加上一個牛仔騎馬的剪影。

          我們將處理好的信息全部放入到畫面中,版式的骨骼基本就確定了。

          STEP 04:優化版面

          之后來搭配顏色,我們選用復古的顏色做背景,同時文字根據人物的顏色進行搭配。

          做到這里,畫面還是略顯單薄,而且很多空間位置都沒有解決,那么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增加相關的元素去豐富畫面,人物后面我們用混合工具做一個發射型的方框;最左側的空間用「馬背上的英雄」英文翻譯占據,縮小文字部分讓出空間,同時加上掉落的子彈,這里需要注意子彈的疏密關系,畫面立刻就豐富起來了。

          最后我們加上一個類似通緝令的復古紙張效果,同時微調信息的大小,這樣整個畫面就完成了。

          技法講解

          畫出兩個大小不一樣的矩形,改變矩形角度和矩形框的粗細,選中混合工具。

          調整漸變的矩形數量。

          用混合工具選中小巨星,拖住鼠標從小矩形中心往大矩形拉,然后松開鼠標,漸變效果就完成了。

          STEP 05:樣機效果

          OK,設計做完了,這篇海報主要就是給大家講解利用一些簡單的幾何形如何豐富畫面,還有一些特殊的小技巧,比如字體的簡單變形,元素的重復漸變,這些都是一些小細節,卻能使你的畫面上升一個檔次,有時不是我們不會,而是我們沒有深入的思考與借鑒。

          文章來源:優設    作者:趣設記

          高手如何從零設計控制面板?

          資深UI設計者

          編者按:這是 UI 設計師 Diana Malewicz 的第二篇 UI 設計分享。這一次,她要設計的是一個控制面板的界面,如何控制不同UI元素的平衡,如何從零開始構建,相當值得學習~

          歡迎來到我的「UI設計指南」第二篇!如果你對于我的第一篇文章印象不錯的話,那么這一篇應該也會合你胃口:

          當然,請注意一點,我創建 UI 界面的過程中,繞過了通常 UI 和產品設計應該有的「用戶調研」——「用戶研究」——「體驗分析」這樣的前置步驟,而是直接開始創建干凈、一致的 UI 界面。在真實的設計項目當中,開頭的這些步驟是無法忽略的!

          基本思路和低保真線框圖

          這一次我們要設計的是儀表盤界面。那么我們從基本的想法開始。

          這一次,我們將會設計一個服務于醫療行業的控制面板(實際上,這個設計的初衷來源于我的姨媽,她是一名醫生,不僅要治療病人還要處理大量的文書工作),而整個設計我將會在 Sketch 中完成。

          通常,我會從一個非常低保真的線框圖開始。我會創建一系列的矩形線框,然后將他們按照需求和大小進行排列,直到最終滿足我的想法為止。我選擇了一些隨機的、但是相近的色彩,確保我能看清位置就可以了。

          然后我針對哪些內容在哪里顯示,進行了基本的說明。

          這就是一個非常原始的界面框架了。

          如何建立的設計文件命名系統?這是我的常用方法!

          資深UI設計者

          學習文件命名的目標

          輸出專業規范的命名,建立有效的設計文件命名系統。

          各階段的命名規則

          1. 項目文件命名

          項目之初大家都會建立文件夾系統,用來存放項目資源。這時大家可以運用杜威十進制的命名方式來管理文件命名,方便排序,讓我們的項目文件足夠清晰,在長期的項目管理中養成一種良好的命名習慣。

          項目命名規則

          • 項目文件夾:產品名稱 + 版本號 + 簡要迭代描述
          • 項目資源文件:NO._文件類型名稱

          下面以 用戶端 V2.1.0_新增直售展位 虛擬項目為例,創建各資源的子文件夾,初步完成文件管理:

          00_需求文檔(PRD)

          01_交互設計(原型)

          02_設計文件(設計)

          • 00_GUI 過程稿
          • 01_GUI 定稿
          • 02_設計說明
          • 03_切圖文件

          04_競品分析

          05_動效設計

          06_應用素材

          07_參考資料

          08_會議記錄

          大家可以根據不同項目的性質和流程進行增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項目文件管理方式。

          2. 畫板及圖層命名

          在設計文件中,我們最經常接觸的就是畫板、圖層,少則幾十,多則幾百,我們需要更輕松的命名排序方式來查找我們的目標,保證團隊命名風格統一,清晰的場景命名更便于設計輸出和協作,也可以支持后期測試用例的填寫。

          此時的命名目標在于清楚展示頁面的從屬關系,以及流程上的交互關系。

          畫板&圖層命名規則

          • 畫板命名:功能模塊 ;
          • 圖層命名:NO._NO.子模塊_NO.類型_NO.狀態;

          每個畫板和圖層需要根據功能模塊/類型/狀態結合數字來進行命名,方便我們對頁面進行排序。數字可根據項目文件的操作順序和權重的具體情況來取舍。

          00首頁

          • 0_1新增廣告位_1單個
          • 0_1新增廣告位_2多個
          • 0_1新增廣告位_3組合
          • 0_2無商品占位

          01詳情頁

          02購物車

          03我的

          在 Sketch 中我們會經常用到一個批量重命名的工具插件 Rename It,這個工具可以快速批量對畫板、組、圖層進行重命名。文末有一篇震震張關于這個插件的介紹,大家可以學習一下。

          畫板和畫布的命名規范,是為了讓每個項目參與者都能快速找到目標,對于設計師而言,可以主動思考頁面之間的關系。

          3. 切圖命名

          一個應用通常需要導出的切圖包含眾多類型:

          • 背景圖
          • 插畫素材
          • 動畫素材
          • 圖標
          • Logo

          對于切圖文件夾,可以通過通用文件、控件歸納等方法進行歸納管理。

          對于切圖命名,可以無需考慮自己的英文命名具有普適性,記得命名最初的目標是:便于團隊檢索定位,因為開發人員有自己的命名習慣和命名體系。

          切圖命名原則

          標準命名原則:模塊_名稱_狀態 ,如導航欄_按鈕_點擊;

          全局命名規則:模塊_全局_名稱_狀態,如導航欄_按鈕_全局_點擊(全局使用必須加全局標識)

          • 導航欄_購物車_高亮.png
          • 詳情_分享.png
          • 登錄按鈕_點擊.png

          注意事項

          如果產品使用了兩個平臺的獨立設計,需要 iOS 和 Android 兩個手機系統的切圖單獨建兩個文件夾,切圖文件分別導出,便于前端工程師檢索應用。

          小結

          以上是對設計項目過程中的文件管理及命名規范的一些筆記總結,持續優化~

          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從現在開始。\(ツ)/

          文章來源:優設    作者:木子的小千世界

          京東APP 9.0 是如何改版設計的?收下這份官方的完整復盤!

          資深UI設計者

          2020 年未過半,我們就看了許多從前從未見過的人和事,體驗了許多從前從未想過的經歷。幾個月來,「歷史性的」、「百年難遇的」、「前所未有的」、「恐慌性的」、「災難性的」……這些詞兒,如同彈幕一般,不停地出現在我們眼前。短短的幾個月,許多人變了,許多家庭變了,許多事情變了,但生活還在繼續前行。經歷過特殊的時刻,在京東的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刻都要忙碌,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刻更能清晰地認識到:「京東的價值、京東給社會的力量」和「我們的責任」。

          我們懷著期望,期待我們每一次的改變,都能給你們帶來更多的能量。

          2020 年初夏 618 來了,京東的生日之際,京東 APP9.0 全新升級,希望你們會喜歡~

          前言:升級背景

          1. 品牌力升級

          5 月 20 日,京東零售集團宣布進行品牌升級,由原來的「多快好省」升級為「不負每一份熱愛」。作為京東集團品牌戰略承接的主陣地——京東 APP,將基于全新的品牌精神,著力于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個性化的購物需求,持續對其創造更大的價值。用戶在京東不僅僅能享受到好的購物體驗,還能享受到更豐富、更用心的產品和服務。通過對京東 APP 不斷地迭代升級,我們也向社會、向消費者詮釋著京東的每一份用心;京東 APP 也承載著每一個家庭、每一位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負你、我、他(她)的每一份熱愛。

          2. 產品力升級

          未來的 1-3 年,京東將繼續在低線市場、低滲透品類上提速;通過對新老渠道、新老內容的矩陣開拓和整合,將單純的線上購物,升級為全場景的復合式體驗;通過新玩法的打造,增加用戶的觸點,提升粘性和頻次。為了更好地承接京東戰略與方向,京東 APP 的產品力也亟需升級。

          • 細分人群的刻畫:以千人千面的顆粒精細化標簽為基礎,從人、貨、場的維度,對標簽再次解構、重組,打磨和完善的垂直人群模型;基于垂直人群模型,整合APP 內的全流程資源,為垂直人群打造更完整、更流暢、更場景化的產品體驗。
          • 線上線下的場景打通:基于地理位置的到家商品、門店、商超,全面入駐京東 APP,線上一鍵下單,線下 1 小時極速送達。
          • 更簡單的購物體驗:實時預估商品的最終到手價,價格優惠清晰明了,支持用戶在購物車一鍵領券購買,結算時極速支付,讓用戶購物更簡單。
          • 更多元的產品形態:直播玩法升級,全流程直播滲透,邊看邊買好貨到家;內容組織全新升級,打造內容和商品榜單,為用戶推薦當前最熱的話題和商品。
          • 更有趣的互動玩法:打造更多的圍繞社交互動功能的場景,通過更豐富的內容平臺及更好玩的互動玩法,讓用戶來到京東不只是購物。

          3. 體驗力升級

          除了品牌力、產品力升級,每一次全新「京東 APP」的到來,也在為消費者不斷提供更友好的使用體驗力。我們也非常期望能夠借助這次版本升級,對京東 APP 進行既精細、又完整的刻畫和打磨,期待通過京東 APP9.0,與消費者進一步拉近彼此的距離,讓體驗更加細膩、更加靈動,全面升級消費者在京東 APP 的體驗力。

          京東APP關鍵版本設計脈絡

          結合京東 APP9.0 的品牌力、產品力、體驗力的升級背景,我們追本溯源,探尋京東自己的脈絡。

          1. 過往版本設計脈絡

          2. 設計脈絡共性

          設計策略的延續升級

          基于京東 APP 的核心目標,圍繞購前、購中、購后三個環節強化用戶內心感知,承接京東的戰略在 APP 內的落地。

          京東 APP4.0-5.0 主要圍繞京東品牌對用戶的傳達感知進行輸出,建立京東的品牌形象;京東 APP6.0 后開始加強場景能力,逐步打造可以滿足千人千面的電商設計平臺,直至現在,擴寬至全渠道場景,為用戶提供更全面、更加細分的體驗。

          始終圍繞產品策略

          設計的迭代和產品思維綁定,始終圍繞產品策略,一起共建用戶的同理心;通過深耕設計解決方案、持續驗證推導,來打造值得用戶信賴的優質購物體驗。

          設計將各模塊的功能與價值主張相結合,彼此進行聯動,保障從產品到交互到視覺,到最后的方案落地都能圍繞一個核心目標去服務。

          京東 APP 設計始終都是以「產品、業務目標」為核心,圍繞「品牌」「用戶」「認知」三大方向,結合「設計趨勢」來發力;但基于不同的情景、當下 APP 所處的環境,設計改版的側重發力點有較大的差異;一般來說是「用一個版本來解決 1-2 個的重大體驗問題」。

          京東APP體驗問題總結

          我們結合京東 APP8.0 以來的用戶研究報告、用戶反饋、各關鍵模塊的數據、競品對比,從「品牌」「用戶」「認知」這三大維度著手,梳理京東 APP 的核心體驗問題,進而推導出京東 APP9.0 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作為定義京東 APP9.0 設計策略的關鍵依據。

          1. 品牌設計 ——京東APP8.0問題提煉

          在細分用戶的研究中,用戶高頻地提到 APP 的品牌感知過于冷靜、直接、有距離感,氛圍上不夠活潑,也存在「京東是正品但價格會不會更貴?」的疑惑。打個比方,可能同樣的價格,吆喝聲越大,感受上會覺得大聲的更便宜、更有爽感。

          視覺定義上,一方面,柵格定義過于精細,影響了信息傳遞的流暢度,需要針對導購類、流程類場景進行差異化刪減;主流程內的部分模塊留白偏多,拉低了一定的屏效;另一方面,字體的部分梯度比較多、也比較相近,雖然視覺上較為協調和統一,但視覺噪音較大,對主體內容也有比較大的干擾。

          人機交互時,過于直接地強調目的性,品牌靈動感待提升。

          通過數據測試發現,核心模塊的引流效率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兩個例子:1、可通過「嚴格控制變量,測試圖片素材的引流效率」,提升「圖片素材」的質量,優化核心模塊的設計規范;2、通過「圖片素材」的質量提升,加上對「坑位容器」動態打磨,經過數據測試,增強品牌靈動感的同時,可進一步提升屏效。

          2. 用戶感受 ——京東APP8.0問題提煉

          細分垂直的用戶群,在全流程內的感受上存在割裂感;各個垂直人群在 APP 主流程內已初步形成大的體驗閉環框架,但體驗閉環的細節還有待補齊與提升,對垂直人群的「權益和身份」的傳達還需要在情境上更加一致。舉個例子:未開通 PLUS 會員時,高凈值人群對 PLUS 身份認同感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商品的活動促銷信息展示(時間、最優價格)層級隱藏較深、活動促銷計算復雜難以理解,用戶促銷感受比較弱,所謂酒香真是怕巷子深。我們通過「用戶在不同平臺內促銷感知」的用戶測試對比發現,雖然京東的價格最優惠,但由于在表現層上沒有進行強調,導致用戶在價格感受上存在偏差。

          產品感知較理性,主流程內氛圍不夠活潑,有距離感;這一點,新興市場用戶的感知尤為明顯。

          3. 認知統一 ——京東APP8.0問題提煉

          頁面框架一致性問題:主流程過往的版本較為側重于單一模塊內的設計,各個模塊間堆積了較多設計不統一的問題。

          頁面內模塊一致性問題:主流程的各個模塊內,由于 「新舊版本」「需求不斷疊加」等原因,也存在模塊內的統一性問題,這增加了用戶接受信息的負擔。舉個例子:APP 結算頁在過去的一年內新增了較多的功能與提示場景,由于業務時間有 deadline,很多需求會采用體驗降級方案,即用現有控件來設計方案,使得最終方案可能體驗不夠好,而這里埋下的體驗隱患,日后依然要找機會解決。

          業務和功能類型不斷增加,這會導致頁面相對臃腫,這時核心流程的框架亟需重新定義、向三維空間借力來舒展信息架構。

          APP 整體的故事性連接還有待強化,貨架式的流轉只是骨架;各頻道內、各模塊內也應基于 APP 骨架保有自己橫向與縱向故事線,在 APP 內注入故事性的血肉靈魂;讓用戶在 APP 內流轉時,認知更清晰、體驗更豐富。

          京東APP9.0核心策略

          1. 品牌力設計策略

          延續、強化京東品牌,構建、升級「京東設計語言體系」 ,提升屏效。通過統一的強調,使品牌可知;通過情感化、IP 化、故事化的表達,使品牌可感。

          色彩體系:延續京東品牌調性,主打京東紅的品牌色,適當地通過增強配色、減少留白,在保留京東辨識度的同時,通過豐富的色彩體系降低 「冷淡、有距離」的感知。

          例如:結合首頁及推薦位的坑位顏色,拉通營銷色彩規范,HSB 平衡所有色彩梯度;并結合算法給出冷暖色排布規則,區分內容豐富畫面(包括首頁核心樓層/我京工具與服務/用戶資產我的錢包)及核心流程 HSB 平衡,色環關系,品牌色的延伸主導,再到單色、漸變的規律體驗,全路徑的感知;拉通京東品牌色同階梯色環,推導所有輔助色色值,根據透明度及飽和度疊加,得到色彩使用場景及漸變關系;提煉營銷體系核心規律,營銷坑位色彩排布關系,冷暖色階搭配,引導用戶識別。

          營銷坑位色彩排布關系,冷暖色階搭配,引導用戶識別。(核心樓層為例)

          字體體系:延續京東的字體建設,延續性的使用京東朗正和正黑體、加大主字號、精簡字階,拉開字體層級梯度,讓用戶的關注點更聚焦。針對下沉首頁等重點業務采用異形字體,標題與利益點字號字重比重更大,強化營銷引導。

          icon 體系:線性圖標全面 iconfont 化,減少 app 的體積;圖標設計更簡潔,減少隱喻的手法,讓用戶「一眼即懂」;平衡視覺的體積差,建立一致性的圖標繪制尺寸規范;適當的設計圖標互動的微動效,增加趣味性,帶給用戶「愉悅感」。

          柵格體系:在屏效留用率上,基于 8.0 基礎定義擴展 12 、24 的倍數關系,柵格做相應的簡化;比如在首頁/搜索/商詳等頁面,利用刪格縮減間距,提高單屏屏效;首頁核心樓層,利用減少間距,放大商品圖片,壓縮整體樓層高度,使核心內容更加突出,更便于用戶識別到有效內容;

          優化界面布局,巧用視覺動線,利用人們閱讀的 f 型習慣,聚焦用戶閱讀內容;

          素材設計體系:一方面,打磨坑位容器,采用動靜態容器相結合的手法。另一方面,打磨坑位素材規范,動靜態素材結合使用。同時,嘗試壓縮容器高度,與羚瓏智能設計系統深度合作,進行素材和頁面的測試,對運營設計的素材規范進行打磨,在容器高度壓縮的同時提升素材質量,保證瀏覽效率不下降。

          2. 用戶設計策略

          細分用戶群體,增強氛圍感知、讓體驗更豐富,層次更清晰。根據細分用戶的習慣性、常識性認知,適當地把產品進行分層,讓可知可感更加貼合用戶;基于全局的統一,有意識細分用戶的體驗,加強各垂類用戶最在意、最可感受的局部差異,從而讓體驗更加豐富。

          PLUS 會員:提高 PLUS 會員身份認同,通過全流程內 PLUS 會員皮膚、氛圍品牌一致性露出, 強化「PLUS 專屬優惠價格計算」 「PLUS 到手價強化」等權益的感知,進而強化會員身份的感知、加強對 PLUS 會員的認同感。

          家庭銀發人群:渲染家庭情感氛圍,強化優惠及促銷的利益感知,簡化整體的使用流程,中心化界面采用大字號,為銀發人群設計。

          新人用戶:打造新人專屬首頁,強化新用戶引導,多流程定投新人大禮包、發放新人專屬優惠,全方位助力新人用戶轉化。

          校園用戶:著重打造年輕化的視覺氛圍,拉近與校園用戶的距離。

          新興市場用戶:扭轉用戶品牌認知,基于特定人群偏好的氛圍組織界面,提升流量分發效率。針對促銷較為敏感的人群,通過設計的強調,加強用戶低價感知,強化活動促銷感知,打消購買顧慮。

          3. 認知設計策略

          品牌金字塔理論認為關于品牌認知的一系列表象指標,如認知度、美譽度、購買率、滿意度、推薦率等,實際上反映了消費者對一個品牌認知的深入程度;這個理論,同樣可以適用在產品的用戶認知上,認知是一切的基礎,產品的用戶認知做好了,轉化、推薦、滿意度才能做好,能夠被認知的產品更容易加強情感連接;反過來,不容易被用戶認知、認知有負擔、信息架構表現層復雜的產品,用戶理解起來可能就有障礙,再疊加情感連接的設計,那有可能就是體驗的自嗨了。

          京東 APP9.0,將針對用戶的主流程,骨骼精細化重構、優化流程動線,給用戶提供一致性的體驗,讓認知減負。

          4. 感受設計策略

          消費者在只有認知的時候是理性的,而基于認知產生好感的時候就會變成感性。

          在簡化用戶的信息認知的基礎上,我們將強化打造「京東語言的品牌動效」在核心流程內的模塊感知,結合產品的產品領域動態銜接的訴求,在設計上考慮動態效果對「整體上下文,故事連接性」的亮點承接,讓用戶理性購物的同時,感受到感性的愉悅。

          京東APP9.0設計方案展示

          1. 用心設計每一眼感受

          設計策略:延續、強化京東品牌,完善并深入刻畫京東設計語言;通過設計的語言體系,提升屏幕效率,從而帶動流量分發效率、運營效率的提升。

          首頁視覺風格煥然一新,更靈動、更輕松。(通過 IP 和品牌輔形融入、優化色彩體系等方式,強化京東品牌;通過優化柵格系統、字體系統、色彩體系、動態效果,讓界面的信息更加清晰,界面感受更靈動)

          2. 用心對待每一個群體

          設計策略:細分用戶群體,增強氛圍感知,讓體驗更豐富、層次更清晰。

          設計要點:打造家庭專屬購物體驗,和家人一起在京東開心購物與互動。設計上通過暖色調和插畫的鋪陳,渲染家庭情感氛圍;同時,界面采用更大字號,為父母量身定制。

          設計要點:打造 PLUS 會員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購物體驗鏈路;通過設計走查與用戶測試,填補 PLUS 會員在全流程內的品牌、信息觸點缺失;同時,從品牌、視覺、交互三個維度,統一設計語言、語境、對話方式,讓 PLUS 會員在各個體驗觸點都能感受到一致的人機交互體驗。

          3. 用心打造每一個場景

          設計策略:基于京東設計語言體系,構建場景;骨骼精細化重構主流程,構建「場景動線」,讓體驗更流暢。

          設計要點:京東到家、便利店、商超、藥品、鮮花等門店商品全面入駐京東 APP;用戶在主流程內即可以直接搜索下單附近的門店商品,下單后最快 15 分鐘內便可送達;由于到家場景依托于主流程,我們在設計時期望用戶購物動線能與主流程統一,在商品池打通的基礎上,體驗上也能完美融合;同時,設計上需結合 LBS 場景特點,在主購物流程中,強化 LBS 與商品、配送的關聯,突出商品促銷與門店配送時效。

          4. 用心打造每一條動線-多元化導購

          設計策略:基于「京東視覺語言體系」,細分用戶群體構建導購方式;根據用戶特性,強化放大「多元」的體驗。

          設計要點:直播全面滲透,全流程強化直播觸點,增大直播的分發場景的用戶接觸面積;同時,通過動態強化、設計強化的手法,加大對商家私域直播的引導,完善直播場景的體驗。

          5. 用心打造每一條動線-購物動線優化

          設計策略:基于「京東視覺語言體系」骨骼精細化重構購物動線,統一交互、視覺語言,視覺降噪,讓認知減負。

          6. 用心簡化每一次決策

          設計策略:關鍵信息強曝光,統一交互視覺體驗;讓認知減負,決策更簡單。

          大促氛圍優化:在主流程內突出大促的氛圍感知,強化搜索列表、商詳等主流程內的大促氛圍;結合大促情緒指數設計氛圍,逐漸調動用戶的熱情。根據用戶的身份、商品的特性,在設計上突出重要信息,例如強化 PLUS 會員促銷腰帶等;同時,借助設計規范和設計組件,頁面內彈層更加容易拓展、可自由配置。

          到手價場景展示:商品詳情、購物車內強調商品到手價,在設計上突出優惠結果的傳達,讓用戶一眼便知。

          7. 用心滿足每一次閑暇

          融入品牌、IP 元素,用心打造新穎、有趣、持續的互動玩法。

          8. APP9.0

          京東 APP9.0 是一個新開始;我們將用未來的時間,用心跟大家詮釋,京東全新的品牌價值主張「不負每一份熱愛」。用心對待、不負期待、不負熱愛,我們在路上……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就不展開分析詳細的設計方案了。

          文章來源:優設    作者:京東設計中心JDC

          日歷

          鏈接

          個人資料

          藍藍設計的小編 http://www.syprn.cn

          存檔

          亚洲va欧美va天堂v国产综合